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诛九族”诛的是哪九族?历史上有哪些“诛九族”的案例?

“诛九族”诛的是哪九族?历史上有哪些“诛九族”的案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026 更新时间:2024/1/31 10:17:30

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历史上有哪些“诛九族”的案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我们经常会在影视剧和一些历史相关书籍上看到株连九族的故事,我相信很小伙伴根本不清楚这里的“九族”到底是一个什么的范围,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诛九族起源于秦朝变法之后的“夷三族”法,夷族目的就是为了斩草除根,历史上的少康中兴、伍子胥伐楚就是死灰复燃的典型代表。因此秦朝才开创了夷族这样的残忍刑罚,秦末李斯赵高均被处以夷三族,父族、母族、妻族统统杀头,后加以延伸发展形成了更加残忍的诛九族。

这里的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即为:犯人自己这一脉的族人(爷父子孙全清)、出嫁的姑姑以及姑表姐妹和姑表兄弟一家、出嫁的姐妹以及外甥女和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以及孙女和孙子一家。

母族三即为:姥爷一家、姥姥娘家一家、母亲姐妹和兄弟及其子女一家。

妻族二即为:岳父一家、岳母娘家一家。

说这个可能大家感觉不到什么,参考秦末的夷三族,父母、继父继母、岳父岳母这算三族之内的亲戚。九族是什么概念,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是这个人可能从生下来到死他都没见过犯人,然后因为犯人被诛九族他就被拖向刑场了。封建统治者为了不留后患手段可见一斑,这其中就包括出嫁的女儿以及女婿,这都算近亲了,必然是在诛杀的行列之中。

历史上被处以“诛九族”这种罪的人很少,不像影视剧中演的一样,说两句皇上不爱听就被诛九族。这个刑罚不但对受刑者极其残忍,在行刑者这边落实起来也颇有难度,因为涉及人数之多难以逐个排查,严格来说诛九族在历史上就被执行了两次。一次是隋朝杨素长子杨玄感谋反被隋炀帝杨广下令诛九族,另外一次就是燕王朱棣诛杀明代大文学家方孝孺。

其中杨玄感趁着隋炀帝远征高丽的时候大举反旗,隋炀帝在辽东撤军平反,最终杨玄感兵败让手下砍下了自己的头颅。隋炀帝怒不可遏,将杨玄感分尸暴晒,又切成一段一段的放火焚烧,杨玄感的诸位义弟以及其父杨素等族人全部杀死,最后还剥夺了杨玄感的杨姓改为枭姓。

不过虽然《隋书》记载杨玄感被处以诛九族,但是隋朝在诛九族上有了很大的调整,除了父子两代诛杀,其他皆免除死刑处以流放刑或者沦为奴隶。退一步说杨玄感毕竟为弘农杨氏,这一脉贯穿隋唐,为臣为相大权在握,想必隋炀帝也没有那个胆子连根拔起。

而另一个方孝孺就比较惨了,方孝孺朝堂之上拒绝明成祖的收编,公然展开骂战,于诏书之上大笔一挥写上“燕贼篡位”把朱棣骂得狗血淋头。朱棣一忍再忍最终以株连九族威胁方孝孺,还把方孝孺的嘴撕开到耳朵根。方孝孺依然不从血沫横飞的对朱棣说:

“要杀就杀,诛我十族又如何?”

盛怒之下的朱棣,将方孝孺的学生朋友全部算在里面勉强凑齐了十族,与方孝孺有关系的亲朋好友共计两千余人,其中八百七十多人处以死刑,一千多人处以流放之刑。

那么在诛九族的刑罚中,包不包括嫁出去的女性呢?

秦汉时期在连坐之刑法上比较重视,无论是诛三族还是诛五族其中都包括女性。嫁出嫁入的全部算计在内,很多女性稀里糊涂的就被砍了,汉朝相对于秦朝稍微宽松一些,有过皇帝的特赦。

发展到曹魏时期,执政者开始在“诛九族”这个刑法上进行改革,女性不再受父母和夫家的多重连坐。对此专门修改了法令:

“未婚女子只连坐父母之罪,出嫁后只连坐夫家之罪。”

可能大家感觉没啥大变化,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统治者对于自己人性反省的开始,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西晋时期,这项刑法再次改革,规定女性无论是否出嫁连坐之时一律不再处死,而是夺其原有身份沦为奴婢。到了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时期“诛九族”只剩一个名字了,隋朝《开皇律》规定:

“大逆谋反叛者,父子兄弟皆斩,家口没官。”

这也是为什么隋炀帝没有往深处摸的其中一个原因,而到了唐朝《唐律》进一步明确规定“族诛”范围为:

“父子年十六以上一同处死,其它亲属均免死刑。”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明清时期,诛九族又死灰复燃了,朱元璋的《大明律》规定“谋反”之人其祖、父、子、孙、兄弟以及同居之人,无论姓氏,叔伯、兄弟之子,凡是十六岁以上的全部斩首。朱元璋凭借此律将开国功臣基本上抹平了,到了朱棣当政更来了个千古第一的诛十族,顺藤摸瓜只要你认识那你就入狱听候发落。

清朝更残忍将诛九族和阉刑联系到了一起,清律规定凡“谋反”、“大逆”之罪,主犯处以凌迟之刑,三代以内的父、子、兄弟、及同居之叔伯兄弟,以及他们的孩子中十六岁以上男子处以斩首。不满十六岁的未成年男童阉割后罚为官奴,母亲、妻子、姐妹、小妾等女眷、不论长幼全部罚为官奴。

要是生活在古代,你不光要管好自己,但凡有一个亲戚犯事了就非得给你吓一跳,哪怕你勤勤恳恳善良了一辈子,最后突然一个连坐就把你给带走了,到时候你哭都没地哭啊。

当然,诛九族的话语也不过是吓吓人,毕竟整个历史上来看,有记载可查的仅有两例,而且还存在争议。

标签: 诛九族

更多文章

  • 皇帝谥号和庙号有什么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谥号

    古代皇帝死后,一般会被封谥号和庙号。在唐宋以前,皇帝死后大部分都是称其谥号,但在唐宋以后,基本上都要沿用庙号。例如李世民的庙号为唐太宗,谥号为唐文帝,一般还是习惯称呼李世民为唐太宗。而汉朝皇帝刘彻,他的谥号为孝武皇帝,庙号为汉世宗,我们则更习惯称他为汉武帝。为何到了唐宋以后,对已逝去皇帝的称呼从谥号

  • 古代离婚形式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离婚

    离婚,这并不是现代人的特权,古代同样也存在离婚。只不过,古代的离婚有不少种解决办法,有不同的称呼,这些不同的称呼之间,处理方式、代表的含义却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古代人在离婚问题上有什么样的解决办法,离婚之后对男女双方会产生什么影响吗?古代人又是如何看待离过婚的人,他们之后如果想要再行迎娶出嫁,是否还

  • 《竹书纪年》毁三观是谁说的?《竹书纪年》有两本是怎么回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竹书纪年

    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竹书纪年》毁三观是谁说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最近小编一直在关注这个《竹书纪年》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本在有的人嘴巴里面变成了毁三观了,经常性看到有人在说这个《竹书纪年》毁三观,小编就真的想知道了,这个《竹书纪年》到底怎么毁三观了,还有这个《竹书纪年》毁三观到底是

  • 古代打仗为什么要扛旗子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打仗

    古代打仗因为没有即时通讯系统,所以只能靠军旗还有击鼓的方式向士兵们传达指令。那在古代战场,各个不同的军旗都表示什么意思呢?其实在古代为什么会出现以少胜多的战役,甚至几万的士兵能战胜兵力强于自己数倍的敌人,例如官渡之战、还有赤壁之战等。主要原因就和将领在战场上,对士兵的临时指挥能力有着极大的关系。这要

  • 清朝的“九门提督”的职责是什么?“九门提督”退休之后有多少退休金?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九门提督

    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九门提督”退休之后有多少退休金?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官员的退休金和退休福利是与其任职时的地位和职权息息相关的。九门提督始设立于康熙年间,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是清代的驻京武官的官名,品级为从一品,主要管理都城附近驻扎的满汉蒙八旗步

  • 朱瞻基的《三鼠图》画了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朱瞻基

    朱瞻基的《三鼠图》画了什么?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朱瞻基(13991435年),即明代宣德皇帝。自号长春真人,明仁宗长子,永乐九年(1411年)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号宣德,成为明朝第5位皇帝。其在位十年(14261435年),庙号

  • 古代屏风是用来干嘛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屏风

    屏风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种十分常见的家具,古人家中几乎都会摆放屏风。据说屏风早在周朝就已经出现,不过当时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也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从名字就能得知,屏风早期就是用来挡风的,后来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屏风又有了美化、协调、分隔等作用。如果挑选适当,往往能和家中其他家具形成一种自然的美感,

  • 五谷丰登的五谷分别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五谷丰登

    五谷丰登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意思是粮食有好的收成。不过你知道这里说的“五谷”指的是哪五谷吗?实际上五谷在古代还不止一个说法,一般被认为是稻、黍、稷、麦、菽,另一种则是把稻换成了麻,因为早期稻主要产自南方,北方种稻很少。可以说五谷孕育出了人类文明,我们跟五谷在这千年时间内

  • 中国古代的官场有哪些礼仪讲究?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官场

    在古代流传着一种叫做“十恶不赦”的说法,其中“十恶”里就提到了一条叫做“大不敬”的罪名,此罪名听起来名头倒是不小,但是实际上这个罪名最开始指的就是官员们在官场上礼仪不够周全。在《红楼梦》里面,描述了一个混世人精卜世仁,当其侄孙问

  • 中国古代的“成人礼”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成人礼

    《天圣令》可以看出许多条文在唐令和宋令中发生了变化。例如,宋令将冠假(因举行冠礼而给予官员的休假)放在“右令不行”的附抄唐令部分。这表明,宋代已经取消了冠假。这种变化与冠礼实行的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冠礼作为成人之礼,是人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仪礼.士冠礼》篇详细记载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