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魏忠贤是怎么死的?魏忠贤和明朝灭亡有什么关系?

魏忠贤是怎么死的?魏忠贤和明朝灭亡有什么关系?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778 更新时间:2023/12/8 14:10:08

魏忠贤去世十几年后,明朝也跟着灭亡了。有人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真的是这样吗?魏忠贤应该算是中国厉害上最出名的太监之一了,魏忠贤顶峰时期就相当于是半个皇帝,掌管整个朝中大事,也和当时的皇帝不作为有关。但魏忠贤执政的功绩又是怎样的呢?实际上魏忠贤的治国能力是要打个问号的,因为他并不是一位读书人,也不是拿过战功的人,顶多就是搞搞人际关系,这样的人从政也是不可能长久的。

这种说法,最早出自于冯梦龙的笔记史料《燕都日记》。原文是这样的:“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

其实冯梦龙的这个记载,成了后世的一段公案。不只是这个说法,还有一个说法,李自成进京的时候,是不是曹化淳给开的门。

有人说,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时候,曹化淳已经回乡六年,不可能给崇祯皇帝说那个话,后来也不可能给李自成开门。但是冯梦龙在《燕都日记》中写得很清楚:“起复内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先有人伏内,通太监曹化淳弟曹二开门内应。”也就是说,曹化淳确实回乡了,但崇祯皇帝又把他叫来了。开门的并不是曹化淳本人,而是其弟弟“曹二”。

不过这个书也有问题,比如说“化淳昔事忠贤”,这显然并非事实。再说了,当初崇祯皇帝清理阉党的时候,就是主要由曹化淳来完成的。他既然打击了魏忠贤,能说这个话吗?而且按照崇祯皇帝的性格,他可能突然“收葬忠贤骸首”吗?那不是自己打脸吗?

当然了,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是探讨这个话是不是曹化淳说的。因为这不仅仅是曹化淳的观点,也是当下很多网友的观点。那么,这个观点对吗?

先说为什么有人会认为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

假设魏忠贤不死还不行,还必须假设崇祯皇帝不管事。因为崇祯皇帝一旦管事,魏忠贤就得死。这是古代君权与臣权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的。

如果崇祯皇帝不管事,魏忠贤不死,那么朝廷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呢?将是“阉党”的天下。无论是东林党,还是其他党派,都不会得势。这样,朝廷的所有命令,将由魏忠贤一人发出,不管是抗击满清南下,还是抗击农民起义,都将由魏忠贤和他的“阉党”来完成。

这样一来,明末将不会出现党争的情况,不会出现明朝官员相互内耗的情况。这确实解决了一大难题,避免了造成明朝灭亡的一个大矛盾。

那么,避免了“党争”这个大矛盾,是不是就能解决明朝末年的其它问题呢?

第一,阉党执政,能否振兴国内经济,解决赋税过重,引起民变的问题?

明朝末年,之所以农民起义蜂起,是因为连年大旱,瘟疫流行,老百姓活不下去。再加上为了战争,赋税过重。

阉党如果执政,他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至少,在朱由校当皇帝而阉党执政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他们为解决这个问题做过什么努力。相反的是,他们穷凶极恶,反复欺诈老百姓。对于这样一批人来说,不贪污不搜刮老百姓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是靠巴结贿赂上司(尤其是魏忠贤)起家的,他们要收手,显然是不可能的。

阉党被打击下去后,东林党和其它党派互相倾轧。但是东林党人在廉洁上,那是比阉党要好许多的。至少他们不会搜刮老百姓,不会引起更大的民愤。

第二,阉党执政,能否找到解决双线作战的办法?

明朝最终灭亡,主要是陷入双线作战之中,既要和满清打,又要和农民军打。无论是满清,还是农民军,都不愿意罢手。这可以说是明末的一个死结。阉党执政,能解开这个死结吗?很难。

而且,由于是宦官专政,无论是李自成,还是皇太极,都更有理由和明朝交战。因为他们可以有个“清君侧”的冠冕堂皇的理由。魏忠贤身份问题,很难在外交上有所作为。

第三,魏忠贤取代崇祯皇帝发号施令,能不能不像崇祯皇帝那样多疑且刻薄寡恩?

崇祯皇帝性格多疑而且刻薄寡恩,因此造成大臣们怕做事,不敢做事。敢做事的,会被崇祯皇帝杀头。比如袁崇焕,他想整肃纪律,杀掉毛文龙,就被崇祯怀疑而杀头。其他不敢做事的,本来是优秀人才,最终也变成了庸才。

如果是魏忠贤执政,他可能不会多疑,但是他肯定会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他用的,只能是驯服他的那些人。但是,如果一个人丢掉气节,驯服一个宦官,这个人本身可能能力就非常有限。能力非常有限的人,能打赢和满清与农民军的战争吗?

第四,魏忠贤治国有没有能力?

魏忠贤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人,他在宫中的表现,除了党同伐异,结党营私,就没干过治国理政,振兴国家的事情。要靠这样的人来解决明朝末年积压的那些矛盾,可能吗?

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一点。崇祯皇帝不是朱由校,他不可能把权力让给魏忠贤,他们不可能兼容,魏忠贤不可能不死。所以,一切假设,都只能是假设罢了。

标签: 魏忠贤

更多文章

  • 古代服妖是什么意思?古代也有潮人吗?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服妖

    爱美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千年以前的古人就有爱美之心了。而且在当时的环境下,相当一位潮人也不容易,毕竟多数人都比较保守,就像你的爷爷奶奶看不惯你穿破洞的裤子一样。但在古代有一种说法叫“服妖”,实际上就是给一些创新的服饰起的总称,反正在古代肯定不是什么好词。看来古人为了美观也

  • 为何电视剧一集时长45分钟 电影则是90到120分钟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电视剧

    我们看电视剧,一般时长都在45分钟,已经习惯于这样模式的我们从来都没有好奇过为何电视剧的时常都是如此,其中原因,既关乎电影史,也关乎收视率。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就是“走错一步,满盘皆输”的经典案例。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国产电视剧,全都是45分钟,其中原因非常简单:广电

  • 百家争鸣的家是指什么_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局面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什么是“家”“家”,指一种学说或是一个学术派别;“百家争鸣”,是说诸学派各抒己见、相互辩驳。据载,至汉代初期,以著作形式表述自己学术观点的有189家。汉史学家将其分门别

  • 少林寺的名字是谁起的_少林寺名字的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少林寺

    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每个来到少林寺参观的人,都会在山门前拍照留影,那么山门牌匾上的“少林寺”三个字,到底是谁提笔写的?传说一:“少林寺”匾额是从

  • 城隍庙中供奉的是谁_城隍庙中是哪位神仙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城隍庙

    在中国,可以看到许多城隍庙,里面供着城隍老爷。每年,人们还会在特定的几个时间内祭拜城隍爷、赶庙会。那么城隍爷究竟是什么人呢?它是怎样逐渐发展而来的呢?古代传说守护城池的神称为城隍,它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它的职权范围相当于人世间的县官老爷。道教把城隍当作“剪恶除凶,护国保邦&rdqu

  • 包拯的官职和权力有多大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包拯

    包大人当时是吏部郎中 龙图阁学士 权知开封府事。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官职:宋代的官职很复杂,复杂到混乱。“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事。” 历史上称为差遣制。其中官名只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叫做正官、寄禄官,简称为官。其他一些文官还有学士、直阁等头衔,

  • 枢密使简介_枢密使是什么官职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枢密使

    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权侔于宰相”。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

  • 本命年介绍_本命年的习俗有什么_本命年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本命年

    本命年最初为五行数命回归之年,即60年一本命年,目前主要是十二年一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俗称属相年。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民谣是关于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写照。故民间通常把“本命年&rdquo

  • 竹林七贤是哪七位 竹林七贤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中国魏晋时期七位名士的合称,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他们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肆意酣畅,因此,世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文章创

  • 五斗米道是什么_五斗米道是谁创立的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又称正一道、天师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据史书记载,在东汉顺帝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朝野黑暗,人民灾难深重,反抗情绪激烈,于是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又称张道陵)弃官入川,学道于鹤鸣山(今成都大邑县北),并结合民间原始宗教信仰,著作道书,馥革当地民族原有的巫道,开创五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