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小暑有什么民俗

小暑有什么民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3868 更新时间:2024/1/22 19:46:44

每个节气都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习俗活动,小暑节气也是如此。每年小暑到来之际,你会看到有些地区的人喜欢斗蟋蟀,晒书,画衣服等习俗。那你所在的地方小暑有什么民俗活动呢?一起来看看下面节气小暑的趣味民俗盘点。

斗蟋蟀

《周书》上说:“小暑之日温风至,后五日蟋蟀居壁,后五日鹰乃学习。”温风其实是蒸腾的暑气,它丝毫吹不动树上的枝叶。“促织甚微细,哀音动人。”蟋蟀古称“促织”,人们在听到蟋蟀的鸣叫后,常会为辛劳的织女感伤。

晒书画、衣服

小暑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衣服的习俗。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

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弈棋

弈棋,《路史》称是帝制作,用来教育儿子丹朱的。现在广泛应用的,有围棋和象棋。围棋古时候称为弈,《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孔子说:“虽小道,必有可观。”《孟子》中也有记述:“弈秋,通国之替弈也。”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弈棋的风气已经很盛行。《西京杂记)载,汉宫曾有人在竹下弈棋;西汉杜陵杜夫子善于下棋,号称天下第一人。在唐代以前,棋局纵横各有十七道,共二百八十九道,黑白棋子,各有一百五十枚。唐代以后,变为纵横各有十九道,共三百六十一道。

垂钓

盛夏酷署,不适于进行剧烈运动,宜于做怡情养性的活动。在柳塘垂钓。披襟当风,则是最令人惬意的闲情逸趣。

斗画眉

画眉,其眉如画,叫声婉转,富于变化,有如百舌鸟。雄者善鸣好斗,人们多喜欢蓄养。将画眉放在高笼中,悬挂在廊之下,精心喂养,极具乐趣。画眉声音悠扬,极为动听,可以解闷添兴。小暑这天,饲鸟者各提鸟笼,至公园等地,摆开阵势,让画眉相斗,以决胜负。有民谣形容斗画眉的情形:“身如胡虏尾如琴,颈如削竹嘴如钉。再添一对牛筋脚,一笼打尽九笼赢。”

尝新

过去民间还有“小暑尝新”习俗,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谚曰“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标签: 小暑

更多文章

  • 汉服是什么样的?汉服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汉服

    汉服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服饰,那么汉服距今有多少年了?汉服的发展历史有多久了?汉服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带着上述疑问跟着历史来看下文:汉服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

  • 大暑节气习俗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大暑

    喝暑羊山东不少地域有在大暑来临那一天“喝暑羊”(即喝羊杂汤)的风俗习惯。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一天到本土的羊杂汤馆“喝暑羊”。送大暑船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非常是台州许多渔村常有的民俗民间风俗,其实际意义是把&ldquo

  • 莲花在佛教中有什么地位?九品莲花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莲花

    大家都知道我们所在的这个娑婆世界(注意,不是地球,佛家的世界是另一个维度,同时包括时间空间),也被称为是“五浊恶世”,其中充满了“贪嗔痴慢疑”五毒,已经“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七苦,绝大部分生命都在六道之中周而往复

  • 立秋节气养生知识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立秋

    一、先调脾胃后进补要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使体内的湿热之邪排出,以下三类人要格外注意:1、脾虚者吃点粥表现: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食补: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健脾和胃。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疗效更佳。2、胃火旺者吃点苦表现:平素嗜食辛辣

  • 越剧金派的艺术特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越剧

    金派是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创立的越剧旦角艺术流派。擅长青衣花衫并兼演花旦的金采风是一位风采别具的性格演员,她的唱腔继承袁雪芬流派,并吸收了施银花、范瑞娟、傅全香等各家精华,音色圆润,味浓情挚,自成一格。金采风原工小生,因唱电台而露名声,后转东山越艺社改演旦角,与吕瑞英、丁赛君,被称为“东

  • 越剧吕派的艺术特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越剧

    吕派是吕瑞英创立的越剧旦角艺术流派。吕瑞英戏路宽广,专长花旦,兼擅花衫、青衣,刀马旦,嗓子音域较宽,音色甜美,唱腔师承袁派,后根据自己条件和擅演剧目创新发展,自成一格,被公认为吕派。吕瑞英与丁赛君、金采风被观众称誉为东山越艺社的“三鼎甲”。她戏路宽广,专长花旦,兼擅花衫、青衣

  • 越剧旦角张派的介绍与艺术特色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越剧

    张派是越剧表演艺术家张云霞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张云霞幼年曾学京剧,后改演越剧,她在继承袁派兼蓄傅派的基础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张派艺术。张云霞表演戏路开阔,专长花旦,兼擅青衣、武旦。张派唱腔清丽委婉、韵味深长。简要介绍张云霞童年时曾学习京剧余派须生戏,1946年加入雪声剧团后,受袁派艺术熏陶,初期模仿

  • 越剧尺调腔的形成与板式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越剧

    尺调腔是越剧常用曲调之一,它是在四工腔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二黄的过门,于20世纪40年代,由袁雪芬和周宝财即兴式创造的越剧唱腔,经逐步完善后,成为越剧的主调之一,尺调腔的形成为越剧流派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尺调腔的板式,除继承四工腔时期的中板、快板、绍剧二凡板和流水板外,还形成了慢板及嚣板,丰富发展了四

  • 越剧弦下腔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越剧

    弦下腔为越剧主要曲调之一。1944年,范瑞娟在越剧老调“落字调”“六字调”“尺调腔”等基础上,吸收京剧“反二簧”,与琴师周宝才配合,创作发展成了优美舒展,深情隽永的“弦下腔”。&l

  • 越剧四工调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越剧

    民国12年,第一个女班在嵊县诞生,翌年1月进入上海。第二年,为解决【正调腔】不适应女声音区的矛盾,琴师王春荣和演员施银花等借鉴京剧【西皮】,将定弦改为63,调高改1=F,并将【西皮】过门稍作改动,从而形成了适应女声演唱的唱腔。由于63两音在工尺谱中称谓“四、工”,因此把这种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