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司马”称号的历史由来 司马的权责介绍

“司马”称号的历史由来 司马的权责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025 更新时间:2023/12/17 10:55:00

司马,指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职权。

中央官名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楚国设置“令尹”与“大司马”二职,皆有权领兵,如《左传》:“司马将中军,令尹将左军,右尹子辛将右军。”等。究竟由什么职务统军,端看实际需要而定,并不是很严格的规范。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东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1]

军官名

东周战国时期,各军之下亦设有司马,地位不如各军主帅与军佐,领的是大夫衔,《尉缭子》:“令百人一卒,千人一司马,万人一将,以少诛众,以弱诛强。”可见司马之职位在将军之下。汉武帝定制,司马,主武也,掌管军事之职。大将军所属军队分为五部,各置司马一人领之。魏晋南北朝,诸将军开府,府置司马一人,地位仅次于将军,掌本府军事,相当于后世的参谋长。[2]

司马昭即以山涛为行军司马,胡三省注称:“行军司马之号始此。”。[3]

制,司马铜印墨绶,绛朝服,武冠。至隋时废州府之任,不置司马,改置治中。

地方官名

唐朝,州设司马,作为刺史的佐官,实际无职掌,多用于处置贬官;著名诗人白居易即曾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并在元和十一年写下《琵琶行》这篇千古名作,其诗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必曾相识”、“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明清士大夫雅称同知为司马。

标签: 司马

更多文章

  • “卫尉”称号的历史由来 卫尉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卫尉

    卫尉,中国古代官名。战国时代开始设置,秦汉相沿,为九卿之一,秩禄中二千石。掌管宫门警卫,汉朝时主管驻守未央宫的南军,北军由中尉主管。汉景帝时一度改称中大夫令。除了军事性质外还兼掌司法职能,汉代仍有封建遗风,文武分途还不明显,贵族即便身为军事职官,对于行政、法律事务亦要有一定的掌握。[1]魏晋南北朝

  • “廷尉”称号的历史由来 廷尉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廷尉

    廷尉(又称大理、作士),系中国古官名。于秦朝初置。系掌刑狱。[1]廷尉系三公九卿的九卿之一。在秦汉时期以廷尉为最高司法之官。历史沿革廷尉系为秦国创立[1],掌管刑辟,下设有正监、左监同右监,秩禄千石。[2]汉时保留廷尉,秩中二千石。景帝刘启第六年(公元前161年),将廷尉改作大理。到刘彻当时,建元

  • “兵部”称号的历史由来 兵部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兵部

    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历史兵部在隋唐时已设置,属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此制历代沿袭,但职权则不尽相同。宋、辽、金、元等朝因为军队组成特殊,不设兵部,以各地枢密院取代,直接听命于皇帝。明代兵部尚书号为“

  • “枢密院”称号的历史由来 枢密院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枢密院

    枢密院,中国历史上,唐代、五代、宋代、辽代、元代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功能,但大抵主管军事。沿革中唐即设之,本为沟通中外出纳帝命的皇帝秘书机构,多以宦者充任,德宗以后以枢密院所属内使为神策军护军中尉与地方监军等军事职务后,开始逐渐转化为军事管理机构。五代后梁有心革唐代宦

  • “五军都督府”称号的历史由来 五军都督府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建立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用于管理卫所。五军都督府的前身是大都督府。吴元年(1367),罢大都督,以左右都督为长官。洪武十三年(1380年)相当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的同时,同时废除大都督府,并改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等五军都督府。每都督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并设有五

  • “大司马”称号的历史由来 大司马的权力与职责介绍 历史上那些人担任过大司马?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大司马

    大司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官职名。在《周礼》中,司马为职掌军事的官员。简介汉武帝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废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置大司马,以代太尉之权[1],但无金印紫绶,作为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加号。因汉初丞相的权力过大。自汉武帝起,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臣有罪

  • “丞相”称号的历史由来 丞相的权力与职责介绍 历史上那些人担任过丞相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丞相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宰相正式职称之一。一般指帝王下面的最高行政官员,辅佐皇帝总理政事的百官之长。[1]在战国、秦朝、汉朝直至明朝初年,是辅佐君主的次高官吏,历经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但不是每个朝代均设立。在汉朝仅次于相邦(后避汉高祖讳,史料均改称相国)。宰相制度在中国有长达数千年的历史。相与仆

  • 冰刑是什么刑罚 冰刑有多残忍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冰刑

    冰刑是一种怎样的刑罚呢?古代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犯罪了,往往在监狱的时候就会受到很多皮肉之苦,当时用来整治犯人的手段都非常残酷,而且犯人不仅仅需要承受肉体上的痛苦,还要承受精神上的折磨。古时候在这方面几乎是没有任何人性可言的,每个朝代总有几位出名的酷吏,要是栽在他们手里,那是真正的生不如死。冰刑同样是

  • “藩镇”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藩镇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地胡人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天宝十节度中,安禄山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后发动叛乱安

  • “宰相”称呼的历史由来 历代宰相称谓的变化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称,而非法制上的名称。在各朝代的官制中其实是没有这官名的,宰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1],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