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太尉”称号的历史由来 太尉的权责介绍 历史上哪些人担任过太尉?

“太尉”称号的历史由来 太尉的权责介绍 历史上哪些人担任过太尉?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470 更新时间:2024/1/24 13:33:18

太尉为中国、朝鲜半岛和越南的古代职官。

中国

秦朝建国尉,在大良造之下。后改太尉,西汉初沿置,为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太尉往往在国家有重大军事行动时才任命,事毕则改官。西汉军制,平时朝廷军队分隶卫将军和诸校尉,战时任命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或材官将军等诸将军指挥,太尉是皇帝在军事上的最高顾问,通常不直接领兵。

汉文帝三年后时省时置。汉武帝时,改太尉为大司马,作为大将军、骠骑将军的加号。东汉时复置太尉官,与司徒、司空为三公。历代沿置,均为加官,无实际职务。魏晋以后改太尉为三公之一,虽位高却无实权。因宋朝定例以太尉为武官的最高等级,故习惯称高级军官为太尉。元朝时不常设,明朝时废。

参见:西汉太尉、大司马列表和东汉大司马、太尉列表

  • 西汉:卢绾、周勃、灌婴、周亚夫、田蚡

  • 东汉:赵憙、虞延、牟融、鲍昱、邓彪、郑弘、宋由、尹睦、张酺、张禹、徐防、张禹、李脩、司马苞、马英、刘恺、杨震、冯石、刘熹、朱宠、刘光、庞参、施延、庞参、王龚、桓焉、赵峻、李固、胡广、杜乔、赵戒、袁汤、黄琼、刘矩、杨秉、陈蕃、周景、刘矩、闻人袭、刘宠、郭禧、闻人袭、李咸、段颎、陈耽、许训、刘宽、孟戫、张颢、陈球、桥玄、段颎、刘宽、许戫、杨赐、邓盛、张延、张温、崔烈、曹嵩、樊陵、马日䃅、刘虞、董卓、黄琬、赵谦、马日䃅、皇甫嵩、周忠、朱儁、杨彪

  • 三国

    参见:三国太尉、大司马列表

  • 魏:贾诩、锺繇、华歆、司马懿、满宠、蒋济、王凌、司马孚、高柔、王祥、荀彧(赠)

  • 蜀汉:上官胜

  • 吴:弘璆、戴昌、范顺

  • 参见:晋朝太尉、司徒、司空列表

  • 何曾、司马望、荀𫖮、陈骞、贾充、司马亮、杨骏、石鉴、司马泰、司马允、陈准、司马颙、司马晏、刘寔、王衍、司马模、荀藩、嵇绍(赠)、索𬘭、张轨、荀组、刘琨、荀组、司马羕、祖约、陶侃、郗鉴、庾亮(赠)、桓温、周颐、桓冲、桓玄、刘裕、刘宣范

  • 十六国

  • 前赵:王彰、刘易、马景、范隆、刘咸

  • 成汉:李离、张宝

  • 后赵:石虎、夔安、石韬、张举、申钟

  • 前燕:封奕、阳骛、皇甫真

  • 后燕:库傉官伟

  • 南燕:封孚、慕容镇

  • 后凉:吕纂

  • 南凉:秃发俱延

  • 前秦:雷弱儿、毛贵、鱼遵、苻菁、苻侯、李威、苻纂、张蚝、苻同成

  • 后秦:姚旻、索棱

  • 北朝

  • 北魏:穆崇、穆观、长孙嵩、张黎、周忸、尉眷、乙浑、源贺、元长乐、元丕、元禧、元雍、元怿、元悦、元澄、皇甫度、元天穆、元徽、萧赞、长孙稚、尔朱度律、元宝炬、元谌、贺拔允

  • 东魏:元坦、元悰、高盛、万俟普、元韶、元谌、元晖业、元旭、高岳

  • 北齐:彭乐、司马子如、陆法和、尉粲、高湛、高淹、高济、高湝、娄睿、斛律光、高睿、徐显秀、高长恭、卫菩萨、高延宗

  • 西魏:念贤、梁览、元赞、李弼、李虎

  • 南朝

    参见:南朝太尉、司徒、司空列表

  • 宋:刘道怜、刘义恭、沈庆之、刘祎、刘休仁、刘休范、萧道成、褚渊、王僧虔

  • 齐:萧嶷、王敬则、陈显达、萧宝义、王亮、王志

  • 梁:萧宏、元法僧、郭元建、萧纪、王僧辩、萧循、萧勃、王通、王玚

  • 陈:陈道谭(赠)、侯瑱、徐度(赠)

  • 西梁:李广(赠)、萧岑、萧岩

  • 参见:隋朝相国、丞相、三师三公列表

  • 独孤库者581赠

  • 于翼581-583

  • 杨爽587赠

  • 杨广589-600

  • 李渊617-618

  • 裴之隐618兼

  • 李密618

  • 王世充619

  • 李世民618-626

  • 长孙无忌649-659

  • 李元嘉683-685

  • 李旦705,710

  • 李宪713,733-741

  • 李俶757-758

  • 李光弼760-761,761-764

  • 郭子仪764

  • 田承嗣773-779

  • 郭子仪779-781

  • 朱泚781-784

  • 李怀光784-785

  • 李晟787-793

  • 李德裕844-846

  • 李纮876

  • 高骈876

  • 杜让能892-893

  • 朱温903-907

  • 五代十国

    徐温、徐知诰、赵思温、李景迁、刘弘昌、董璋、石敬瑭、李德诚、李景通、杨光远、冯道、张彦泽、赵匡赞、马希广、周行逢、安审琦、李廷珪、李景遂、张业、李重进、赵匡胤

    符彦卿李彝殷李崇矩杨业潘美楚昭辅黎桓(检校)王显曹延禄李英王旦冯拯赵元佐赵元俨赵元偓向敏中赵元俨曹利用吕夷简韩琦陈升之李德政(检校)赵昕贾昌朝陈执中梁适程琳狄青杨察郭逵(检校)王拱辰(检校)赵宗谔文彦博赵煦赵颢赵𫖳赵佶(检校)赵佖(检校)赵俣(检校)赵似(检校)赵偲(检校)李乾德(检校)董毡(检校)吕大防苏颂苏辙赵宗晟王存梁焘章惇蔡京童贯高俅梁师成谭稹郭药师赵构(检校)刘光世李阳焕(检校)韩世忠张俊岳飞杨沂中郭仲荀吴璘杨政田师中李天祚(检校)刘锜赵密成闵李显忠张说吴挺韩同卿吴曦杨次山陈日煚(检校)

    女里、耶律化哥、耶律吴哥、耶律韩留、耶律延禧、李处温

    胡塔、完颜兖、完颜昂、仆散思恭、完颜晏、李石、完颜守道、徒单克宁、张汝弼、完颜匡

    哈喇哈孙、铁木迭儿、拜住、不花、塔失海牙、众家奴、月阔察儿、汪家奴、也先帖木儿、纳麟、答失八都鲁、张士诚、达识帖睦迩、纽的该、完者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火你赤、帖里帖木儿、也速、脱火赤

    陈汉

    张定边

    越南

    前黎朝

    范巨俩王明提

    李朝

    李征显 阮光利 郭盛溢李常杰刘庆覃 黎伯玉 杨英珥李公平杜英武苏宪诚刘庆谭苏忠词谭以蒙陈嗣庆陈承

    陈朝

    陈柳范敬恩陈日皎陈光陈德晔陈日燏陈国颡陈元晫陈𩖃

    黎初朝

    黎篆陈元扞琴贵黎可黎受 黎凌潜阮炽黎寿域黎辅

    莫朝

    阮敬 阮凯康

    黎中兴朝

    丁公郑松黄廷爱 阮有僚阮潢郑梉郑樗 郑楷郑桥郑柞阮福濒郑槻郑根郑柏郑柄郑㭎郑杠

    西山朝(大司马)

    吴文楚阮文名

    标签: 太尉

    更多文章

    • “司马”称号的历史由来 司马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司马

      司马,指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职权。中央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楚国设置“令尹”与“大司马”二职,皆有权领兵,如《左传》:“司马将中军,令尹

    • “卫尉”称号的历史由来 卫尉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卫尉

      卫尉,中国古代官名。战国时代开始设置,秦汉相沿,为九卿之一,秩禄中二千石。掌管宫门警卫,汉朝时主管驻守未央宫的南军,北军由中尉主管。汉景帝时一度改称中大夫令。除了军事性质外还兼掌司法职能,汉代仍有封建遗风,文武分途还不明显,贵族即便身为军事职官,对于行政、法律事务亦要有一定的掌握。[1]魏晋南北朝

    • “廷尉”称号的历史由来 廷尉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廷尉

      廷尉(又称大理、作士),系中国古官名。于秦朝初置。系掌刑狱。[1]廷尉系三公九卿的九卿之一。在秦汉时期以廷尉为最高司法之官。历史沿革廷尉系为秦国创立[1],掌管刑辟,下设有正监、左监同右监,秩禄千石。[2]汉时保留廷尉,秩中二千石。景帝刘启第六年(公元前161年),将廷尉改作大理。到刘彻当时,建元

    • “兵部”称号的历史由来 兵部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兵部

      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历史兵部在隋唐时已设置,属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此制历代沿袭,但职权则不尽相同。宋、辽、金、元等朝因为军队组成特殊,不设兵部,以各地枢密院取代,直接听命于皇帝。明代兵部尚书号为“

    • “枢密院”称号的历史由来 枢密院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枢密院

      枢密院,中国历史上,唐代、五代、宋代、辽代、元代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功能,但大抵主管军事。沿革中唐即设之,本为沟通中外出纳帝命的皇帝秘书机构,多以宦者充任,德宗以后以枢密院所属内使为神策军护军中尉与地方监军等军事职务后,开始逐渐转化为军事管理机构。五代后梁有心革唐代宦

    • “五军都督府”称号的历史由来 五军都督府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建立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用于管理卫所。五军都督府的前身是大都督府。吴元年(1367),罢大都督,以左右都督为长官。洪武十三年(1380年)相当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的同时,同时废除大都督府,并改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等五军都督府。每都督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并设有五

    • “大司马”称号的历史由来 大司马的权力与职责介绍 历史上那些人担任过大司马?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大司马

      大司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官职名。在《周礼》中,司马为职掌军事的官员。简介汉武帝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废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置大司马,以代太尉之权[1],但无金印紫绶,作为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加号。因汉初丞相的权力过大。自汉武帝起,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臣有罪

    • “丞相”称号的历史由来 丞相的权力与职责介绍 历史上那些人担任过丞相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丞相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宰相正式职称之一。一般指帝王下面的最高行政官员,辅佐皇帝总理政事的百官之长。[1]在战国、秦朝、汉朝直至明朝初年,是辅佐君主的次高官吏,历经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但不是每个朝代均设立。在汉朝仅次于相邦(后避汉高祖讳,史料均改称相国)。宰相制度在中国有长达数千年的历史。相与仆

    • 冰刑是什么刑罚 冰刑有多残忍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冰刑

      冰刑是一种怎样的刑罚呢?古代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犯罪了,往往在监狱的时候就会受到很多皮肉之苦,当时用来整治犯人的手段都非常残酷,而且犯人不仅仅需要承受肉体上的痛苦,还要承受精神上的折磨。古时候在这方面几乎是没有任何人性可言的,每个朝代总有几位出名的酷吏,要是栽在他们手里,那是真正的生不如死。冰刑同样是

    • “藩镇”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藩镇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地胡人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天宝十节度中,安禄山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后发动叛乱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