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的“蹚将”是什么意思

古代的“蹚将”是什么意思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889 更新时间:2023/12/29 23:43:01

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的看中民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咩有民生不成朝。不过可惜的是,每一届的朝代都会有那么几个昏庸至极,无知的帝王将自己的皇权和颜面视为最重要的,因而忘了民生的重要性。老话说的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哪一代君王会不懂得呢?只不过很多君王是在权术之中逐渐的迷失了自我罢了。

也正是因为皇帝常年的苛捐杂税,还有常年的天灾人祸导致民不聊生。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有两种局面,第一种是我们从语文课本中学过的陈胜吴广起义,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另外一种则是更为血腥的一种方法,抢一座山头称王,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土匪。

1、何为土匪

土匪是什么?大部分的土匪都是杀人不眨眼,烧杀抢掠劫持妇女,简直是无所不为无恶不作。要说农民起义都比做一个土匪强多了,可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自愿称为土匪的。

有些有意识的土匪则会有着自己的底线,不攻击老弱病残等人士,但是这终究只是少数,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多的更是些没有人性的土匪。

我们中国古代五千年历史,除去近代和当代之外,古代的时间要属最长了,在不同的朝代对于土匪的称呼也是有所分别的。比如说在唐朝的时候,土匪被人们称作“响马”,宋朝时期又被称作了“绿林好汉”,而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东北的土匪又被称为“胡子。”

2、“响马”与“蹚将”

有这么一句话在清朝末年的百姓中极为流行,那就是“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这句话也并不难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山东盛出“响马,”而河南盛出“蹚将”,那么何为“蹚将”呢?其实这两句话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占山为王的草寇而已。

具体的意思呢,还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响马”是什么意思,又从何而来呢?其实以前交通都十分不方便,土地也都是坑坑洼洼的,泥泞不堪,唯一的交通工具也就只有马车或者骑马上路,而那些被称之为“响马”的土匪就是以前专门养马的人家组成的,所以被称之为“响马。”

“响马”这一词,其实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从古书中查到,在明朝的时候根据制度规定,朝廷官员或者出征打仗用的马匹都是由老百姓所放养的,而在每个离京城较近地区都会有一部分的老百姓供养马匹,每年定期向朝廷提供一定数量的优良马匹,这就好像是种田的农民每年要交粮食一样的。

3、“响马”的含义

既然两者性质相同,那么结局其实也并无什么分别。农户们往往会因为天灾人祸,导致每年的秋天都没什么庄稼,而养马的人家也是一样的。因为常年的战争和天灾,朝廷需要的马匹数量特越来越多,但是养马的人却不能提供数量这么多的马匹,或者是朝廷需要的优质马匹。

这样一来,养马户也只能宣告破产,从而背上被朝廷责罚的罪名。一般这样的责罚罪名大多都是罚款给朝廷,其实也是变相的苛捐杂税而已。但是养马户本就没钱养马,又怎么会有钱作为罚款交给官府呢?虽然百姓们都知道这是一种不公平待遇,但是做农民是死,养马户也是死,还不如养马可以活得稍微体面一些。

在这种恐怖令人窒息的统治之下,养马户也不得不放弃原本的“养马户”身份,从而变成了百姓中的祸害,朝廷的敌人。养马户们经营马场,骑马技术必定不在话下,再加上马儿在骑行的时候会发出声音,所以称之为“响马。”

“响马”一族从明朝开始,到民国时期才结束。他们一旦出行就必定是大批人马一起出来作恶,他们已经经历过了一次被朝廷,地方父母官压榨逼迫的日子了,体验过绝望后他们也就不怕死亡了,所以更是猖狂。

4、“蹚将”的含义

河南地区的土匪,又被人们称为“蹚将,”为什么是这样的称呼呢?这种称呼又是从何而起呢?其实是因为“蹚将”的内部人员大都是各个行业的人聚在一起的,比如说木匠,铁匠,石匠等职业,并不是地域黑,这个源头从晚清时期出现,在民国时候终止。

大家也都知道晚清是什么样的情况,著名的甲午战争还有鸦片战争,这些都是历史书上的必学课程,所以晚晴的黑暗统治我们也是有目共睹的,百姓有多么痛苦也是更不用想象的了。战乱频发,百姓们难以维持生活,各行各业出现一定程度的崩溃,更不要说那种木匠铁匠的职业了。

时间一久,老百姓们要么饿死,要么战死,要么病死,生出来的小孩也只能卖出去换钱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还要压榨百姓,要求人们交钱等等,这种情况下人们也只能“落草为寇”了。刚开始也只是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讨对策,霸占一个易守难攻的山头作为自己的地盘。

刚开始的的“蹚将”所打劫目标也只不过是附近的商队和此地的富人们而已,渐渐的这些富人和商队也都消失不见之后,便逐渐准为了那些平民百姓而已。其实无论是“响马”还是“蹚将”,这些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可以做一个平凡安稳度日的老百姓,谁不愿意呢?

5、总结

杜甫曾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张养浩也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封建社会中,无论兴衰与否,百姓的日子都不会好过,这究竟是谁的错误呢?尽管一个帝王再多努力的批折子,却还是无法救一些百姓与水火之中,再反观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平安稳,餐餐有着落,日子过得也舒适,我们更应珍惜当下。

吸取历史的教训,不再让百姓们走向“土匪”的道路,虽说现在已经没有“土匪,”但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却也和“土匪”毫无分别,我们更应忠心于现在的国家,共同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发展。

标签: 蹚将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北海是指哪里 中国古代北海是贝加尔湖吗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北海

    众所周知,如今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以及南海这四大临海,而对于古代中国,有着五湖四海的说法。那么这四海在古代是指什么呢?在古代人的印象当中,中国的四周都是北大海所环绕的,分别是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合称为四海。东海南海大家都很熟悉了,西海一般是指中亚地区的里海,那么北海是指哪里呢?在中国古代的文化

  • 印度阿三的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阿三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国度,这个开挂一般的民族,一些迷之操作让我们有时候不得不捧腹大笑。我经常称呼印度人为“印度阿三”,那么这个印度阿三的称呼又是怎么来的呢?为何要称呼印度人为“印度阿三”呢?时尚这里面多少都有一些历史因素在里面的,接下来小编就

  • “太尉”称号的历史由来 太尉的权责介绍 历史上哪些人担任过太尉?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太尉

    太尉为中国、朝鲜半岛和越南的古代职官。中国秦朝建国尉,在大良造之下。后改太尉,西汉初沿置,为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太尉往往在国家有重大军事行动时才任命,事毕则改官。西汉军制,平时朝廷军队分隶卫将军和诸校尉,战时任命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或材官将军等诸将军指挥,太尉是皇帝在军事上的最高

  • “司马”称号的历史由来 司马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司马

    司马,指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职权。中央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楚国设置“令尹”与“大司马”二职,皆有权领兵,如《左传》:“司马将中军,令尹

  • “卫尉”称号的历史由来 卫尉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卫尉

    卫尉,中国古代官名。战国时代开始设置,秦汉相沿,为九卿之一,秩禄中二千石。掌管宫门警卫,汉朝时主管驻守未央宫的南军,北军由中尉主管。汉景帝时一度改称中大夫令。除了军事性质外还兼掌司法职能,汉代仍有封建遗风,文武分途还不明显,贵族即便身为军事职官,对于行政、法律事务亦要有一定的掌握。[1]魏晋南北朝

  • “廷尉”称号的历史由来 廷尉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廷尉

    廷尉(又称大理、作士),系中国古官名。于秦朝初置。系掌刑狱。[1]廷尉系三公九卿的九卿之一。在秦汉时期以廷尉为最高司法之官。历史沿革廷尉系为秦国创立[1],掌管刑辟,下设有正监、左监同右监,秩禄千石。[2]汉时保留廷尉,秩中二千石。景帝刘启第六年(公元前161年),将廷尉改作大理。到刘彻当时,建元

  • “兵部”称号的历史由来 兵部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兵部

    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历史兵部在隋唐时已设置,属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此制历代沿袭,但职权则不尽相同。宋、辽、金、元等朝因为军队组成特殊,不设兵部,以各地枢密院取代,直接听命于皇帝。明代兵部尚书号为“

  • “枢密院”称号的历史由来 枢密院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枢密院

    枢密院,中国历史上,唐代、五代、宋代、辽代、元代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功能,但大抵主管军事。沿革中唐即设之,本为沟通中外出纳帝命的皇帝秘书机构,多以宦者充任,德宗以后以枢密院所属内使为神策军护军中尉与地方监军等军事职务后,开始逐渐转化为军事管理机构。五代后梁有心革唐代宦

  • “五军都督府”称号的历史由来 五军都督府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建立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用于管理卫所。五军都督府的前身是大都督府。吴元年(1367),罢大都督,以左右都督为长官。洪武十三年(1380年)相当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的同时,同时废除大都督府,并改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等五军都督府。每都督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并设有五

  • “大司马”称号的历史由来 大司马的权力与职责介绍 历史上那些人担任过大司马?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大司马

    大司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官职名。在《周礼》中,司马为职掌军事的官员。简介汉武帝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废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置大司马,以代太尉之权[1],但无金印紫绶,作为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加号。因汉初丞相的权力过大。自汉武帝起,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臣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