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印度阿三的称呼的历史由来

印度阿三的称呼的历史由来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444 更新时间:2024/1/16 12:05:52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非神奇的国度,这个开挂一般的民族,一些迷之操作让我们有时候不得不捧腹大笑。我经常称呼印度人为“印度阿三”,那么这个印度阿三的称呼又是怎么来的呢?为要称呼印度人为“印度阿三”呢?时尚这里面多少都有一些历史因素在里面的,接下来小编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吧。

首先,在探讨“印度阿三”这个称呼的由来之前,要先声明一下,我们只是从还原历史的角度,来探究为什么我们现在称呼印度民众时,除了官方的“印度人”之外,为何还会叫他们“印度阿三”这个有趣的称呼,并无任何歧视印度群众的意思。

为什么要带上“三”这个字,有人说是因为宗教原因,有人说是因为地理原因,还有人说可能是由于各种俚语和俗语的原因,导致称呼印度人的时候带了三这个字。

反正各种理由大都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定论。但是,自从1995年我国著名的国产喜剧电影《大话西游》上映后,“印度阿三”这个称呼也越来越被人们熟知了。

那么,“印度阿三”这个称呼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要了解这个称呼的由来,我们不妨从历史角度上进行深度的剖析,或许这样我们便能够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

说起印度,就不得不提到英国,我们都知道,大航海时代之后,英国加剧了在全球的殖民扩张来增强自己的实力,而印度这个地广物博的国家自然就成了英国殖民目标的首选。在1757年以后,印度开始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并以“东印度公司”的名义开始干涉印度的统治。

到了1858年,英国又颁布了《改善印度管理法》,宣布取消东印度公司,改由专门的“印度事务大臣”来全权管理印度事务,这也就标志着印度正式进入了由英国殖民统治的时代。

尝到了殖民甜头的英国自然不甘心只满足于印度这一个地方,于是他们又盯上了当时国力衰弱的清朝,并且联合其他的侵略国家前后涌入中国,谋取自己的利益。

1843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上海被西方殖民者开辟为通商口岸。1845年11月,《上海租地章程》公布。从此,上海变成了英国租借地,成为“国中之国”。

既然是有了自己的地盘,他们当然是要有人手来管理租界,设立诸如像巡捕、警探之类的职位,用来维护租界的管理治安,由于英国本国的人数其实并不多,而且请自己国内人过来,成本那可是非常高的。他们得想着省钱啊,于是又想着招录当地的中国人来管理,像后来著名的上海滩人物黄金荣杜月笙也大都是借此发了家。

但是,这些英国人也不傻,他们觉得自己的租界内全是中国人,有可能会不放心,怎么办呢,自己国家的人价格太高,找中国的又害怕不跟自己一条心,于是他们就想到了此时已经被自己殖民的小弟“印度”了。

于是,当时的英国租界管理人员就从印度找了一批当地的土著,这些印度人曾是英国人忠诚的“爪牙”,整天舞着警棍。上海人说“吴语”的时候喜欢带个“阿”字,老是“阿SIR”地叫着,时间长了,就把他们贬为“阿三”的称呼了。

如今,“印度阿三”一词被广泛传播,其中不乏蕴含着有些戏谑嘲弄的意思。

“印度阿三”这个称呼由“红头阿三”演变而来,“阿三”不难理解,那么“红头”又是怎么来的呢?

“红头阿三”本是上海的本地方言,旧时,英租界的小警察大多是从英国殖民地印度调来的印度人。因为信奉锡克教,他们都着头巾当制服。印度警察的头巾被冠以“红色”的称号。这就是“红头”的由来。

顺便说一句,锡克教徒虽然是印度的少数民族,但由于他们民风彪悍,一直是印度军队的主要来源。这些外来的锡克教印度巡警很快在上海得到了“红头阿三”的绰号。

在民国时期珂创作的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清稗[bài]类钞》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红头阿三,印度巡捕之称也,以其首扎红布,故云。世人每呼猴为阿三,今移以称印度巡捕,贱之也。”

什么意思呢?这本书里说:“红头阿三这个称呼,是指那些租界里的印度巡捕之流,因为他们的头上通常都扎着红布,所以才会这样叫他们。而且,当时的人们叫猴子的时候也会称呼为“阿三”,现在看到印度巡捕们头上缠着的红头巾,跟猴子的屁股很像,而且行为举止也跟猴子差不多,所以就拿过来这样称呼嘲笑他们”。

还有一种说法也有一定的根据,那就是当时租界里的上海人发现,每天早上,英租界总警署里都会聚集一群印度巡警出去演习,因为人多场面大,所以引来了很多人们看热闹。印度巡逻演习开始时,总有一个英国人出训话。当时,英国人的第一句话通常是“I SAY”,然后再开始下面一阵的训话。

根据租界巡逻规定,只要英方一说I SAY”,那些印度的巡捕们就立刻恭恭敬敬,站得笔直。所以时间长了,人们就以为这些印度巡捕就叫“I SAY”了,而英语中“I SAY”的发音又与“阿三”类似,所以也就慢慢演变成了“印度阿三”这个称呼。

当然,关于“印度阿三”这个称呼,还有其他几个来源,我们不妨看看,比如:

第一个原因:

过去印度人因为是不结盟运动的领导者,就傲慢地宣称美国是一极,前苏联是一极,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导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第三极。所以人们就叫他们“阿三”来开玩笑嘲弄他们。

第二个原因:

今天网友的说法。印度一直想当老大,但前面不是有美俄吗?所以,不管怎么排,最多也是老三,故此称他们“阿三”。

第三个原因:

过去在老上海租界的时候,租来的外国人叫洋鬼子,租来的中国人叫二鬼子,雇佣的印度人被称被笑称为三鬼子。而老上海人又习惯在称呼面前加个“阿”字,所以时间长了就叫他们“阿三”了。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确定上述哪一种说法是“印度阿三”的真正由来,但通过分析,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共同点的,那就是“阿三”是一个标准的贬义词。

这其中透露出的是那个年代人们对于印度巡捕欺凌的愤怒,以及对印度巡捕英国上级鞠躬时那种卑微态度的一种嘲笑。

在当年的中国人眼中,“印度阿三”不仅是殖民者的受害者,更是殖民者的奴隶,是殖民者的帮凶。

由此可见,“印度阿三”的诞生,其实源于上海华人对印度巡捕助纣为虐的愤慨。当时的上海话里,“三”往往指的是不好的东西,比如“脏三”、“瘪三”等,所以,如今“印度阿三”这个称呼如今变得世人皆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标签: 阿三

更多文章

  • “太尉”称号的历史由来 太尉的权责介绍 历史上哪些人担任过太尉?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太尉

    太尉为中国、朝鲜半岛和越南的古代职官。中国秦朝建国尉,在大良造之下。后改太尉,西汉初沿置,为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太尉往往在国家有重大军事行动时才任命,事毕则改官。西汉军制,平时朝廷军队分隶卫将军和诸校尉,战时任命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或材官将军等诸将军指挥,太尉是皇帝在军事上的最高

  • “司马”称号的历史由来 司马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司马

    司马,指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职权。中央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楚国设置“令尹”与“大司马”二职,皆有权领兵,如《左传》:“司马将中军,令尹

  • “卫尉”称号的历史由来 卫尉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卫尉

    卫尉,中国古代官名。战国时代开始设置,秦汉相沿,为九卿之一,秩禄中二千石。掌管宫门警卫,汉朝时主管驻守未央宫的南军,北军由中尉主管。汉景帝时一度改称中大夫令。除了军事性质外还兼掌司法职能,汉代仍有封建遗风,文武分途还不明显,贵族即便身为军事职官,对于行政、法律事务亦要有一定的掌握。[1]魏晋南北朝

  • “廷尉”称号的历史由来 廷尉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廷尉

    廷尉(又称大理、作士),系中国古官名。于秦朝初置。系掌刑狱。[1]廷尉系三公九卿的九卿之一。在秦汉时期以廷尉为最高司法之官。历史沿革廷尉系为秦国创立[1],掌管刑辟,下设有正监、左监同右监,秩禄千石。[2]汉时保留廷尉,秩中二千石。景帝刘启第六年(公元前161年),将廷尉改作大理。到刘彻当时,建元

  • “兵部”称号的历史由来 兵部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兵部

    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历史兵部在隋唐时已设置,属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此制历代沿袭,但职权则不尽相同。宋、辽、金、元等朝因为军队组成特殊,不设兵部,以各地枢密院取代,直接听命于皇帝。明代兵部尚书号为“

  • “枢密院”称号的历史由来 枢密院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枢密院

    枢密院,中国历史上,唐代、五代、宋代、辽代、元代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功能,但大抵主管军事。沿革中唐即设之,本为沟通中外出纳帝命的皇帝秘书机构,多以宦者充任,德宗以后以枢密院所属内使为神策军护军中尉与地方监军等军事职务后,开始逐渐转化为军事管理机构。五代后梁有心革唐代宦

  • “五军都督府”称号的历史由来 五军都督府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建立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用于管理卫所。五军都督府的前身是大都督府。吴元年(1367),罢大都督,以左右都督为长官。洪武十三年(1380年)相当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的同时,同时废除大都督府,并改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等五军都督府。每都督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并设有五

  • “大司马”称号的历史由来 大司马的权力与职责介绍 历史上那些人担任过大司马?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大司马

    大司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官职名。在《周礼》中,司马为职掌军事的官员。简介汉武帝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废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置大司马,以代太尉之权[1],但无金印紫绶,作为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加号。因汉初丞相的权力过大。自汉武帝起,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臣有罪

  • “丞相”称号的历史由来 丞相的权力与职责介绍 历史上那些人担任过丞相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丞相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宰相正式职称之一。一般指帝王下面的最高行政官员,辅佐皇帝总理政事的百官之长。[1]在战国、秦朝、汉朝直至明朝初年,是辅佐君主的次高官吏,历经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但不是每个朝代均设立。在汉朝仅次于相邦(后避汉高祖讳,史料均改称相国)。宰相制度在中国有长达数千年的历史。相与仆

  • 冰刑是什么刑罚 冰刑有多残忍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冰刑

    冰刑是一种怎样的刑罚呢?古代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犯罪了,往往在监狱的时候就会受到很多皮肉之苦,当时用来整治犯人的手段都非常残酷,而且犯人不仅仅需要承受肉体上的痛苦,还要承受精神上的折磨。古时候在这方面几乎是没有任何人性可言的,每个朝代总有几位出名的酷吏,要是栽在他们手里,那是真正的生不如死。冰刑同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