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免死金牌真的能免死吗 皇帝如何处理高举免死金牌的臣子

免死金牌真的能免死吗 皇帝如何处理高举免死金牌的臣子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300 更新时间:2024/2/3 4:37:16

皇帝要你死,作为臣子不得不死,免死金牌在我看来只不过延缓了你死亡的时间,皇帝想要你死,再换个理由就行,免死金牌毕竟也不是全能的、不可以每次使用的,皇帝再发这个的时候肯定把各方面条件限制好了,才发给你的!最出名的案例:明朝李善长,连免死金牌都救不了的存在,可以了解一下。

李善长,明朝时期朱元璋身边的一大谋士,被其称之为“明朝的萧何”,据悉,朱元璋开国明朝之后分封有功的诸臣,李善长高居百官之首,成为明朝的丞相。朱元璋甚至赐给其免死铁卷并许免二死,子免一死,只可惜,李善长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公元1390年,因胡惟庸一案,拥有免死金牌的李善长被朱元璋赐死。

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李善长到底犯了什么罪?为何免死金牌也救不了李善长?

李善长(13141390)明朝开国丞相。字百室,汉族,定远(今属安徽)人。少读书有智谋,策事多中。元末迎谒朱元璋,从下滁州,为掌书记。拜右相国。洪武初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四年致仕。十年复命与李文忠总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二十三年,以胡惟庸党追问,一门七十余人被杀。

从这段介绍,我们不难看出两个情况,一是李善长为朱元璋开国立下过汗马功劳,取得过卓越功绩;二是李善长后来因胡惟庸案被朱元璋处罚,不得善终。

李善长,安徽定远人,和后来也做过丞相的胡惟庸是小同乡,和朱元璋是大同乡。按照《明史》记载,他“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且“法家言”。这种介绍是为了说明李善长既受过一些儒家的基本教育,却又属于那种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受命于天的使命感之人,换句话说,这类人热衷于仕宦和富贵,并且为达目的常常不择手段。从史实看,李善长的确就是乱世中一个很世俗的人物,他有计谋和手腕,希望以此换得功名利禄,并荫及子孙。

李善长投奔朱元璋之后,因善于调护诸将,因材用人,使之各得其所,故一直得到朱元璋重用。朱元璋任太平兴国翼大元帅,以李善长为元帅府都事,从克集庆(今江苏南京)。朱元璋任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其为参议,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由他裁决。后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善长兼领大都督府司马,升任行省参知政事。二十七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以李善长为右相国。他娴于辞令,明习故事,处理政务,裁决如流,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调兵转饷无乏,恢复制钱,榷淮盐,立茶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

吴元年(1367),论功被封为宣国公。吴改官制,尚左,故李善长由右相国改称左相国,居百官之首。曾与刘基等裁定律令。作为“大总管”李善长被朱元璋称为“在世萧何”。可以说,他为明朝的建立、朱元璋的登基,功不可没。

此时此刻,李善长的身份极其尊贵:既是朱元璋登基典礼的“总导演”,还是是朱元璋的亲家翁。特别是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说李善长虽然没有在战场上的军功,但“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乃授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除了这些,朱元璋更赐给李善长丹书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即李善长本人凭此铁券,可以赦免两次死罪,其子可以赦免一次。当时封公的六个人中,李善长名列第一,朱元璋颁发的“嘉奖令”上,李善长被比作汉代的萧何,其风光在洪武功臣中独一无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起来再安全不过的功臣,拥有三重保护(位极人臣、皇亲国戚、免死金牌)的李善长,在不久后发生的胡惟庸案里,因一句话----胡惟庸在朝时,曾想拉李善长下水,先是托人说服,善长不从;再自己亲自说服,善长依旧不允;胡又拉李善长的弟弟来劝说善长,善长无奈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句话后来被李善长的下人说了出来,朱元璋便由此定下他的谋反罪。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明史》上的相关记载,就在李善长刚刚被定罪的时候,星相学家“言星变”,卜了一卦,说上天示意要“移大臣”。须知,因天象的异变杀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唐末时,一个依附军头的权相,就是以这种理由来清除他不喜欢的20多位同僚的,结果“朝班为之一空”。现在李丞相既然也到了天厌之的份儿上,还有何说?皇帝当年亲赐的那个可以免二死的铁券,也成了一张废纸、一块废铁……

由此看来,只要存在真实的或可能的、哪怕是臆想的,会威胁到皇帝地位稳固,挑战到帝王绝对权威的人和事,哪怕拥有再厚的功劳薄、再多的免死牌,都是无济于事的。李善长之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朱元璋肃清逆党,词语相连,被诛杀者达三万余人。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标签: 免死金牌

更多文章

  • 成功登陆火星的国家有几个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火星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登录火星的事情,很多人也都发现了,那就是中国也终于是登录火星了,那么很多人非常的好奇,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登录过火星的国家有哪几个呢?他们又分别于什么时间登录的呢?又登录了几次呢?对这些问题比较感兴趣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1、成功登陆火星的国家有几个成功登

  • 古代的“蹚将”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蹚将

    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的看中民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咩有民生不成王朝。不过可惜的是,每一届的朝代都会有那么几个昏庸至极,无知的帝王将自己的皇权和颜面视为最重要的,因而忘了民生的重要性。老话说的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哪一代君王会不懂得呢?只不过很多君王是在权术

  • 中国古代北海是指哪里 中国古代北海是贝加尔湖吗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北海

    众所周知,如今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以及南海这四大临海,而对于古代中国,有着五湖四海的说法。那么这四海在古代是指什么呢?在古代人的印象当中,中国的四周都是北大海所环绕的,分别是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合称为四海。东海南海大家都很熟悉了,西海一般是指中亚地区的里海,那么北海是指哪里呢?在中国古代的文化

  • 印度阿三的称呼的历史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阿三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国度,这个开挂一般的民族,一些迷之操作让我们有时候不得不捧腹大笑。我经常称呼印度人为“印度阿三”,那么这个印度阿三的称呼又是怎么来的呢?为何要称呼印度人为“印度阿三”呢?时尚这里面多少都有一些历史因素在里面的,接下来小编就

  • “太尉”称号的历史由来 太尉的权责介绍 历史上哪些人担任过太尉?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太尉

    太尉为中国、朝鲜半岛和越南的古代职官。中国秦朝建国尉,在大良造之下。后改太尉,西汉初沿置,为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太尉往往在国家有重大军事行动时才任命,事毕则改官。西汉军制,平时朝廷军队分隶卫将军和诸校尉,战时任命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或材官将军等诸将军指挥,太尉是皇帝在军事上的最高

  • “司马”称号的历史由来 司马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司马

    司马,指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职权。中央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楚国设置“令尹”与“大司马”二职,皆有权领兵,如《左传》:“司马将中军,令尹

  • “卫尉”称号的历史由来 卫尉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卫尉

    卫尉,中国古代官名。战国时代开始设置,秦汉相沿,为九卿之一,秩禄中二千石。掌管宫门警卫,汉朝时主管驻守未央宫的南军,北军由中尉主管。汉景帝时一度改称中大夫令。除了军事性质外还兼掌司法职能,汉代仍有封建遗风,文武分途还不明显,贵族即便身为军事职官,对于行政、法律事务亦要有一定的掌握。[1]魏晋南北朝

  • “廷尉”称号的历史由来 廷尉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廷尉

    廷尉(又称大理、作士),系中国古官名。于秦朝初置。系掌刑狱。[1]廷尉系三公九卿的九卿之一。在秦汉时期以廷尉为最高司法之官。历史沿革廷尉系为秦国创立[1],掌管刑辟,下设有正监、左监同右监,秩禄千石。[2]汉时保留廷尉,秩中二千石。景帝刘启第六年(公元前161年),将廷尉改作大理。到刘彻当时,建元

  • “兵部”称号的历史由来 兵部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兵部

    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历史兵部在隋唐时已设置,属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此制历代沿袭,但职权则不尽相同。宋、辽、金、元等朝因为军队组成特殊,不设兵部,以各地枢密院取代,直接听命于皇帝。明代兵部尚书号为“

  • “枢密院”称号的历史由来 枢密院的权责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枢密院

    枢密院,中国历史上,唐代、五代、宋代、辽代、元代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功能,但大抵主管军事。沿革中唐即设之,本为沟通中外出纳帝命的皇帝秘书机构,多以宦者充任,德宗以后以枢密院所属内使为神策军护军中尉与地方监军等军事职务后,开始逐渐转化为军事管理机构。五代后梁有心革唐代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