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西周是不是古代华夏文明的巅峰,可能先要厘清三个概念何为文明;何为华夏文明;何为巅峰。
先说“巅峰”。巅峰其实不难理解,就是不可超越的最高峰。
北京香山的巅峰是香炉峰顶,其实海拔只有500多米;泰山的巅峰是玉皇顶,海拔1500多米;华山的巅峰是南峰,海拔2100多米;喜马拉雅山的巅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8800多米。
再说“文明”。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可以称“文化”。
“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叫“文明”。
现在的“文明”定义,是上个世纪60年代,由西方学者克拉克洪和丹尼尔定义的。但他俩自己也说未必把他们的观点作为必要条件。
可以肯定的是,“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一定社会阶段和一定国度民族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总和。同理,精神文明,就是一定社会阶段和一定国度民族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总和。
最后说“华夏文明”。绝大多数人可能赞同,“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同义语。
多数人一定赞成,“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绝对主体。
那么,“华夏文明”,就是现在的“中华文明”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至少是绝大部分。
回过头来看西周。西周当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华夏文明”中,是不可超越的最高峰吗?
显然不是。
那在古代是吗?也不是。
从物质财富来说,当时主要为农业经济,犁田靠人力,工具是耒耜。东周的春秋战国才有了牛耕,生产力快速发展,于是鲁国带头实行“初税亩”有了不属于周王室的“私田”,财富藏于诸侯。
从精神财富来说,“百家争鸣”亦发生在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典册藏于周室,可很难说天子贵族们自己识字,记言记行均考言官史官,周公发兵征讨“三监之乱”的誓师辞,也是靠着“秘书”记录才流传下来,因而有了带浓厚周原口音的《大诰》。
唐宋元明清,就不必细说了。
何来不可超越的巅峰呢?
可能有人会说,西周的道德水平还是蛮高的,文王武王以德服人,广受爱戴。如果以为真实的历史就是如此,那实在是被晚了文王武王几百年的儒家的鬼话给骗了。《古文尚书》里有一篇《世俘》,是武王伐纣的重要史料,里面记载,武王杀纣臣、殷氏族数百人;俘馘,就是俘虏和割战死敌兵左耳数十万;禽御,缴获战车,八百辆;获财无数,仅玉器即约十八万块,等等。
很是血腥的。
题主还提到了东周的百家争鸣,也顺便说几句。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确实为人们津津乐道。不过,这是相对西周的状况而言的。
前770年,平王东迁,这是内忧外患迫不得已之举。王室衰微,诸侯壮大,有了对谋略的市场需求,才导致诸子百家涌现。其实,百家争鸣,并不如很多人想象的繁荣热闹无比。汉代刘歆和后来的班固,整理之后,能说到名字的,也就一百八九十人,归为“九流十家”,文章四千余篇,著作百十本,如此而已。
当然,在公元前五百年至二百年,有这样的人数,这样的成果,这种局面,在那个时候,已经可以独步世界了。东周,不论物质和精神,都要远胜西周的。
只是,东周与唐朝比,与宋朝比,甚至与元代比,又都不算什么了。
大概,还是要相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说法,一代会比一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