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用欧书与魏碑书法对照,比如与《张猛龙碑》或隋朝的《苏孝慈墓志》一比较,便可看出!也就是说,欧书的特点是魏碑笔法占的多!
欧阳询经历隋唐两朝,其书“平正中见险绝”正是汲取魏晋书法特点,将楷书推向鼎盛高峰,难以逾越。纵观其书法,无论点画和间架都深受魏晋书风影响!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楷书的巅峰之作,全碑如附图:欧楷点如“高峰坠石”,其险峻也由点引发,如附图的三点水,危机失重,摇摇欲坠,但却又通过其他笔画和整体布局一一化解,寓险峻于平稳,庄重不失动感。
欧楷之“横”,尽取北碑之锐,逆锋入笔、切锋起笔,恰似刀劈斧凿,和魏碑一脉相承,纵观欧书横画,绝少有侧锋虚笔直入;且横画如铮铮铁骨,难见弯曲之势。这也是今人某楷与欧楷的最大区别。
欧书之“捺”笔、“浮鹅钩”、“竖钩”,则尽得隶书笔意,如色、见、及等字就非常有代表性,今人某楷号称创造“跪弹”笔法,将转笔提锋发力而一气呵成的竖钩,分解为多笔完成,令人难以接受。
欧书之“竖”,因字、因势、因局而变,但立则如中流砥柱、力挽狂澜;今人某楷则逢偏旁中的竖,就中间细若鸡肋、两头关节硕大,病态十足,程式化严重。
例附本人书作一幅,敬请留言交流!
既然学欧阳询的书法不能入展,为何还有如此多人学欧体?
学习书法,参展获奖,能够获得荣誉,固然是好事。但不是学习书法的目的。
欧体楷书,做为书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的人历朝历代趋之若鹜。大家学习的初始,并不是为了去适应评委的评选标准,而是选择优秀的范本进行学习。
一个人从学习之初,到能够入展获奖,最少十年,谁能预知学成以后,评委的选择标准?
书法参展作品的选择范围,原本不应该存在障碍,择优录取。如何单单欧体字的入展难度高于其他的呢?不说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些是是非非,本不是一个学习书法的人去关心的问题。大家学习欧体字,是因为欧体字符合大家的审美观念。而参展的机会,十分渺茫。又有几个人的学习目的是以奔着参展去的呢?而欧体字难以入展,也只是近些年来出现的现象,谁又能说欧体字永远都不能参展?难不成不参加展览就不学书法?
欧体字能代表书法。一个人那怕一辈子不参加展览,而对于书法的爱好,对自己喜欢的书体选择,却不是参展获奖可以左右的。谁又能保证欧体以外的书体就一定能获奖?
放正心态,以学习寻道去对待。做自己该做的事,其他的东西,个人的能力抗拒不了。
前些年楷书确实入展较少,后来中国书协采取了一些措施,在评选时要求兼顾各种书体,情况有所好转。
但即使这样,其实不独欧楷,其他唐楷入展也是凤毛麟角,入展的楷书多为魏晋楷书、写碑一路或者明清小楷。
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也是有些原因的。唐代楷书达到鼎盛,各种法度得以确定,我们虽然不能说唐楷限制了楷书的发展,但客观而言,后世楷书没能再超越欧颜褚柳等唐代大家。
前些年张旭光先生主持中国书协展览时,曾提出“激活唐楷”的概念,但随着张调任中国美协,而张的继任者为懂业务,此事隧不了了之。
虽然说唐代楷书尤其是欧楷,容易让人陷入呆板,但其森严的法度,却是练习笔法的极好字体,故很多人还是愿意以此入手学习书法。
当然,唐以后的大家,很多在以楷书入手掌握笔法后,将发展方向转向了更为灵活多变的行草书。
如何让唐楷重现辉煌,确实是个课题,这需要中国书协拿出办法。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