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告诉你欧阳询是“写字匠”的?欧阳询是书法家,其字体险绝、挺俊。而至于“写字匠”指谁嘛,在书法圈混个一两年的人都心知肚明。要是欧阳询是字匠,那我们就是鬼画符了
首先这是谁提出来的定义,请自带作品出来走两步。
1.说欧公是字匠是没有读懂欧公。当你深入他的“欧楷法帖”,你会知道,那其中的变化和奥妙,回味无穷,这就是为什么千人学欧阳询千人千面的道理,但有一点,谁都无法超越。
2.说欧公是字匠人肯定不会写楷书。
3.说欧公是字匠的人本身对书法也是一知半解,甚至“七窍通了六窍”!
总之,别问这字很低级的问题。欧公的地位是被世人公认的,不是哪个个人能推翻的。
为什么欧阳询写的《阴符经》和褚遂良写的风格很像?
首先要说的是,他们二位书家同宗同源,都学过王羲之的书法,肯定有相同的书法遗传基因。褚遂良曾学过欧阳询的楷书,他的书风受欧楷影响,有一定的相似度就不难理解了。但是还是有区别的。
(欧阳询书小楷阴符经)
欧阳询小楷阴符经,端严工整,结构紧密。处处有法,中规中矩。
(欧阳询书小楷阴符经)
褚遂良楷书飘逸灵动,线条细瘦遒丽。结构开张。书写心态是比较轻松的,自由自在的。米芾称他的书法: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铛,窈窕合度″。
(褚遂良书小楷阴符经)
清代有位书家叫王澍,康熙进士,官至吏部员外郎。学欧阳询和褚遂良楷书,致力尤深。在综合二者书体上,写出另一种风格。周倜称他:“澍摹古代名拓,四体皆工,对唐欧阳询、褚遂良两家致力尤深。″
(王澍楷书作品)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欧阳询横扫六朝书法开辟了唐楷典范真的毫无争议吗?
宋代《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清代郭尚先评价:“《醴泉铭》高华浑补,体方笔圆,此汉之分隶、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者。”
唐朝人才济济,写字好看的人可不止欧阳询一个,为什么欧阳询被誉为“唐楷第一人”,一千多年后,大家依然要临他的字呢?
因为欧阳询不仅字写得好,还善于从实践经验中总结理论知识,对自己的技巧不藏不掩,写有《传授诀》《用笔论》《八诀》,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技巧和美学要求。
在他之前,最著名的理论当属永字八法,传说由王羲之所创(也有说是智永/张旭),我们来感受下“书圣”的书写秘诀:
书圣就是书圣,境界和普通人就是不一样,技巧之简洁凝练,对于理解能力差点的,说了等于没说……相比起来,欧阳询的《八诀》就平易近人多了:
他写给善奴的书法秘诀,讲得更细
“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思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被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枯形,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
从中可见欧阳询对写字有许多的要求,字的结构要四面分布均匀,不能匆忙,不能缓慢,不能瘦,也不能肥……(宋徽宗的瘦金体为什么不火,或许就是太瘦)
他还写了篇《用笔论》,借无名公子阐述了用笔的讲究:
“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
用笔的方法,笔要紧握低捏;
“遂其形势,随其变巧,藏锋靡露,压尾难讨。”
按照字的态势,随其巧妙变化,藏锋不露,收笔难寻。
这种严谨的匠人精神,按今天现代人的思维,完全就是来自处女座的完美主义。
唐代书法极其讲究法度,而欧阳询是其中的典型,以至于后来宋人为书法总结了36条技巧,即《三十六法》,因为总体思想还是欧阳询的那一套,后世将《三十六法》也归录到了欧阳询的理论里。
有一定道理,但并不绝对。
我们知道欧阳询之所以会有今天如此之高的评价,在于他书法的集大成。
欧阳询本人出生于中国的南北朝时期(557年),因其较后世书家最为年长,故后人将他誉为初唐四家,即: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之首,同样也是名列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之首,可说其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中存在着两种风格与趋势:其中第一种是一六朝名家书法为代表的帖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这一派书法多带有浓厚的贵族气息,这是需要极其深厚的功底和家传笔法才方可体现的。故对于普通的学书者是难以学到其精髓的。而此时另外一种风格则是以北朝魏碑为代表的碑学。这种书法大多直接课于石碑之上,以刀代笔,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刀味,靠其拓本流传于世。简而言之,这两种不同的风格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阶级和审美,其中帖学代表着贵族阶级,属于名家体系;而碑学书写者多半是当时的无名氏,代表着一种非名家体系。
在后期由文官主导的中国审美中,其越来越倾向于名家体系,而非非名家体系的书法,故帖学在长时间内得到了极高的推崇,有学者认为唐楷取代了魏碑,但其实并不尽然因为唐楷与魏碑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取代与被取代,而是一种有机的继承与融合。
在晚期的魏碑中(如《董美人墓志铭》,图一)中可以看出明显体会到魏碑向楷书转变的影子。《董美人墓志铭》中已经没有了早期魏碑(如《张猛龙碑》,图二)那种古拙老辣之感,反而多了一丝秀丽与柔美。且在那时,楷书早已高度成熟(如隋代写经,代表为《大般涅盘经》,图三),这也为后世唐楷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在被誉为“唐楷之冠”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中,我们能看到其是如何将魏碑的笔法融入唐楷并创造出一个新的高峰的(图四):在其中,他将魏碑的刚劲与楷书(帖学)的圆转相互融合,取二者之长,开辟了一种影响后世数千年的书风。可以说欧阳询在书法史上,尤其是在楷书发展史上是一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人物。但其成就并非来自于横扫或推翻前代书风,而是在不断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