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为什么欧阳询是伟大的写字匠?

为什么欧阳询是伟大的写字匠?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974 更新时间:2023/12/14 23:16:32

谁告诉你欧阳询是“写字匠”的?欧阳询是书法家,其字体险绝、挺俊。而至于“写字匠”指谁嘛,在书法圈混个一两年的人都心知肚明。要是欧阳询是字匠,那我们就是鬼画符了

首先这是谁提出来的定义,请自带作品出来走两步。

1.说欧公是字匠是没有读懂欧公。当你深入他的“欧楷法帖”,你会知道,那其中的变化和奥妙,回味无穷,这就是为什么千人学欧阳询千人千面的道理,但有一点,谁都无法超越。

2.说欧公是字匠人肯定不会写楷书。

3.说欧公是字匠的人本身对书法也是一知半解,甚至“七窍通了六窍”!

总之,别问这字很低级的问题。欧公的地位是被世人公认的,不是哪个个人能推翻的。

为什么欧阳询写的《阴符经》和褚遂良写的风格很像?

首先要说的是,他们二位书家同宗同源,都学过王羲之的书法,肯定有相同的书法遗传基因。褚遂良曾学过欧阳询的楷书,他的书风受欧楷影响,有一定的相似度就不难理解了。但是还是有区别的。

(欧阳询书小楷阴符经)

欧阳询小楷阴符经,端严工整,结构紧密。处处有法,中规中矩。

(欧阳询书小楷阴符经)

褚遂良楷书飘逸灵动,线条细瘦遒丽。结构开张。书写心态是比较轻松的,自由自在的。米芾称他的书法: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铛,窈窕合度″。

(褚遂良书小楷阴符经)

清代有位书家叫王澍,康熙进士,官至吏部员外郎。学欧阳询和褚遂良楷书,致力尤深。在综合二者书体上,写出另一种风格。周倜称他:“澍摹古代名拓,四体皆工,对唐欧阳询、褚遂良两家致力尤深。″

(王澍楷书作品)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欧阳询横扫六朝书法开辟了唐楷典范真的毫无争议吗?

宋代《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清代郭尚先评价:“《醴泉铭》高华浑补,体方笔圆,此汉之分隶、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者。”

唐朝人才济济,写字好看的人可不止欧阳询一个,为什么欧阳询被誉为“唐楷第一人”,一千多年后,大家依然要临他的字呢?

因为欧阳询不仅字写得好,还善于从实践经验中总结理论知识,对自己的技巧不藏不掩,写有《传授诀》《用笔论》《八诀》,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技巧和美学要求。

在他之前,最著名的理论当属永字八法,传说由王羲之所创(也有说是智永/张旭),我们来感受下“书圣”的书写秘诀:

书圣就是书圣,境界和普通人就是不一样,技巧之简洁凝练,对于理解能力差点的,说了等于没说……相比起来,欧阳询的《八诀》就平易近人多了:

他写给善奴的书法秘诀,讲得更细

“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思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被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枯形,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

从中可见欧阳询对写字有许多的要求,字的结构要四面分布均匀,不能匆忙,不能缓慢,不能瘦,也不能肥……(宋徽宗的瘦金体为什么不火,或许就是太瘦)

他还写了篇《用笔论》,借无名公子阐述了用笔的讲究:

“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

用笔的方法,笔要紧握低捏;

“遂其形势,随其变巧,藏锋靡露,压尾难讨。”

按照字的态势,随其巧妙变化,藏锋不露,收笔难寻。

这种严谨的匠人精神,按今天现代人的思维,完全就是来自处女座的完美主义。

唐代书法极其讲究法度,而欧阳询是其中的典型,以至于后来宋人为书法总结了36条技巧,即《三十六法》,因为总体思想还是欧阳询的那一套,后世将《三十六法》也归录到了欧阳询的理论里。

有一定道理,但并不绝对。

我们知道欧阳询之所以会有今天如此之高的评价,在于他书法的集大成。

欧阳询本人出生于中国的南北朝时期(557年),因其较后世书家最为年长,故后人将他誉为初唐四家,即:欧(阳询)、(世南)、褚(遂良)、薛(稷)之首,同样也是名列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之首,可说其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具有承上下的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中存在着两种风格与趋势:其中第一种是一六朝名家书法为代表的帖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这一派书法多带有浓厚的贵族气息,这是需要极其深厚的功底和家传笔法才方可体现的。故对于普通的学书者是难以学到其精髓的。而此时另外一种风格则是以北朝魏碑为代表的碑学。这种书法大多直接课于石碑之上,以刀代笔,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刀味,靠其拓本流传于世。简而言之,这两种不同的风格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阶级和审美,其中帖学代表着贵族阶级,属于名家体系;而碑学书写者多半是当时的无名氏,代表着一种非名家体系。

在后期由文官主导的中国审美中,其越来越倾向于名家体系,而非非名家体系的书法,故帖学在长时间内得到了极高的推崇,有学者认为唐楷取代了魏碑,但其实并不尽然因为唐楷与魏碑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取代与被取代,而是一种有机的继承与融合。

在晚期的魏碑中(如《董美人墓志铭》,图一)中可以看出明显体会到魏碑向楷书转变的影子。《董美人墓志铭》中已经没有了早期魏碑(如《张猛龙碑》,图二)那种古拙老辣之感,反而多了一丝秀丽与柔美。且在那时,楷书早已高度成熟(如隋代写经,代表为《大般涅盘经》,图三),这也为后世唐楷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在被誉为“唐楷之冠”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中,我们能看到其是如何将魏碑的笔法融入唐楷并创造出一个新的高峰的(图四):在其中,他将魏碑的刚劲与楷书(帖学)的圆转相互融合,取二者之长,开辟了一种影响后世数千年的书风。可以说欧阳询在书法史上,尤其是在楷书发展史上是一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人物。但其成就并非来自于横扫或推翻前代书风,而是在不断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古代书法家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古代书法家列表1姓名朝代年代籍贯褚遂良唐595658钱塘(今浙江杭州)董其昌明1555-1636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杜牧唐80385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高闲唐公元9世纪乌程(今浙江湖州市)贺知章唐659744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怀素唐725785湖南长沙柯九思[元]12901343台州仙居

  • “欧颜柳赵”,为什么唯独欧阳询姓“欧阳”书体却称其为欧楷呢?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这应该是一个习惯性叫法。为了简洁顺口,当人们夸赞、列举杰出人物时,习惯性用他们的姓氏指代本人,是复姓的常称呼第一个字。比如,人们称赞北宋文学家晏殊、欧阳修为“晏欧”;称赞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为“欧虞”等。再者,在历史上,欧姓、阳姓皆源于欧阳姓,所以称欧阳询为“欧公”、称其书体为“欧体”并不为过。一、

  • 我国古代有哪些书法家?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楷书四大名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之赵孟俯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二张指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赵董指元代赵孟俯,明之董其昌邢张米董:指晚明四大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其中董其昌、邢侗又有“南董北邢”之说。昊中四才子:指明代居于苏

  • 欧阳询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出生于衡州(现在的衡阳),祖籍潭州临湘(现在的湖南长沙)。他相貌非常丑陋,但是却聪明绝顶,博览经史子集,才华重于一世。据文献称,欧阳询八体尽皆擅长,最擅长的是楷书,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并且因此而被后世称为“欧体”。欧阳询学习书法极其勤奋,曾经半路偶遇索靖书写的石碑,

  • 欧阳询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如果你有心读一下欧阳询书法作品《九成宫》全文,你就会觉得欧阳询最大的功绩不仅仅是他的《九成宫》让人们学习书法,而是他的《九成宫》内容让后人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因为“九成宫”是劝诫李世民勤政为民的政治纲领,当然也是普通人的行为准则,人们在学习《九成宫》时,就会受到这种感染,写字才会有精神。欧阳询在历史

  • 欧阳询在书法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

  • 有关黄河的民间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

  • 范笑歌说赵孟的结体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专指二王书法,是吗?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

    自古很多人解释过赵孟的这句名言,个人觉得只有范笑歌先生说的最有道理,“结体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就是指二王书法。首先,这句话就是写在《兰亭十三跋》后面,如果有所指,明显就是专指王羲之。第二,赵孟是不喜欢颜真卿等人的,所以他强调二王的用笔是千古不易,就是指其它的路子是野路子,不能与千古不变的王羲之相

  • 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各两个,五十字左右)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

  • 有哪些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要短的)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1。鲤鱼跳龙门的传说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