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欧颜柳赵”,为什么唯独欧阳询姓“欧阳”书体却称其为欧楷呢?

“欧颜柳赵”,为什么唯独欧阳询姓“欧阳”书体却称其为欧楷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655 更新时间:2023/12/15 14:21:06

这应该是一个习惯性叫法。为了简洁顺口,当人们夸赞、列举杰出人物时,习惯性用他们的姓氏指代本人,是复姓的常称呼第一个字。比如,人们称赞北宋文学家晏殊、欧阳修为“晏欧”;称赞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为“欧虞”等。再者,在历史上,欧姓、阳姓皆源于欧阳姓,所以称欧阳询为“欧公”、称其书体为“欧体”并不为过。一、欧阳姓氏的起源欧阳姓,是当今汉族人口最多的复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欧阳姓人口为90万,在中国排148位,多聚集在江西、湖南等省。

相传欧阳姓出自姒(sì)姓,最早可追溯到夏朝。禹即舜位后,建都安邑,史称“夏”,其子夏正式建立了夏王朝,传至少康时,姒少康封支庶子孙姒无余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建立了最早的古越国。越国传至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姒无疆时,越国开始衰落,最终被楚国灭掉。在亡国后的越国贵族中,有人隐居不仕,有人则获得楚国的封赏,其中姒无疆的次子姒蹄,便被分封到原越国境内的乌程欧余山南部(今浙江湖州),为欧余亭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由于古人习惯称山南为阳,姒蹄以及后世子孙也被称为“欧阳亭侯”。久而久之,姒蹄的子孙便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氏、区氏、欧阳氏、欧侯氏四个姓氏。四姓实则同宗同源。

二、欧阳姓氏的发展变化在历史上,欧阳氏曾一度被迫改为单姓欧或阳氏。主要原因如下:

北宋末年,欧阳氏分化为三家,形成了欧、阳以及欧阳同宗姓氏并列的情况,其中欧姓、阳姓都尊崇欧阳修为祖先,以安福令欧阳万为始祖。政府和社会对单姓的偏好,尤其是明朝的复姓简化等,让部分欧阳姓简化为欧或阳。欧阳姓的台湾人、新加坡人多改为欧姓(据说,台湾的欧阳姓系当时的日本政府强迫所改)。据《宁远县志》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意图招安起兵反元的欧阳氏义军被拒,朱元璋怒诏诛灭欧阳氏家族,欧阳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为单姓“阳氏”以避灾。三、书法大家欧阳询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其楷书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行书代表作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与同时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与虞世南并称“欧虞”,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又被称为“大欧”。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

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对书法有独到的见解,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丰富了中国书法的理论,为后人学习书法提供了方便。

欧阳询的身世比较坎坷,其祖父是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wei),父亲是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欧阳纥骁勇善战,不被陈宣帝信任,于是起兵反叛,兵败被擒举家被杀,仅欧阳询一人脱逃(时年13岁),后被其父生前好友江总收养。这也从侧面验证了为避祸患,欧阳氏不得不改名换姓的事实。

可以整理一篇大文章,奈何手画学(我再看字画成了学。学什么呀?)却实麻烦,甚歉。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我国古代有哪些书法家?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楷书四大名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之赵孟俯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二张指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赵董指元代赵孟俯,明之董其昌邢张米董:指晚明四大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其中董其昌、邢侗又有“南董北邢”之说。昊中四才子:指明代居于苏

  • 欧阳询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出生于衡州(现在的衡阳),祖籍潭州临湘(现在的湖南长沙)。他相貌非常丑陋,但是却聪明绝顶,博览经史子集,才华重于一世。据文献称,欧阳询八体尽皆擅长,最擅长的是楷书,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并且因此而被后世称为“欧体”。欧阳询学习书法极其勤奋,曾经半路偶遇索靖书写的石碑,

  • 欧阳询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如果你有心读一下欧阳询书法作品《九成宫》全文,你就会觉得欧阳询最大的功绩不仅仅是他的《九成宫》让人们学习书法,而是他的《九成宫》内容让后人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因为“九成宫”是劝诫李世民勤政为民的政治纲领,当然也是普通人的行为准则,人们在学习《九成宫》时,就会受到这种感染,写字才会有精神。欧阳询在历史

  • 欧阳询在书法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

  • 有关黄河的民间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

  • 范笑歌说赵孟的结体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专指二王书法,是吗?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史百科

    自古很多人解释过赵孟的这句名言,个人觉得只有范笑歌先生说的最有道理,“结体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就是指二王书法。首先,这句话就是写在《兰亭十三跋》后面,如果有所指,明显就是专指王羲之。第二,赵孟是不喜欢颜真卿等人的,所以他强调二王的用笔是千古不易,就是指其它的路子是野路子,不能与千古不变的王羲之相

  • 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各两个,五十字左右)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

  • 有哪些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要短的)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1。鲤鱼跳龙门的传说龙门位于壶口瀑布南面约65公里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

  • 古丝绸之路是怎么穿越葱岭的?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文史百科

    丝绸之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东汉时由都城洛阳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

  • 丝绸之路始于西汉,兴于隋唐,为何中断于宋元明清?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谢谢邀请!古丝绸之路在隋唐处于兴盛期,到了宋元明清的确开始衰退,甚至中断。其中原因,简而言之:国内国外因素共同作用,战争科技交互影响。1、南宋经济中心南移,金国渔猎民族不善对外贸易。宋朝重文轻武,军队实力相对薄弱。金国见机大举南侵,靖康之难,北宋灭亡。康王赵构被迫南下,在南京重新设国,建立南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