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最精彩的书法是什么?
王献之最精彩的书法是草书,如果说王献之有强于他父亲的书法,那就是草书!
可是,为什么学王献之的草书人不是很多呢?因为王献之草书承上启下的地位所造成的!你想前面有张芝那个大神存在,谁愿意学张芝?或许说不是不愿意学,是太难学了!后面呢?张怀被后人捧到什么地位了?草圣!可是世人忽略了两位草圣都是王献之的学生,他们两位继承王献之的书法远比王羲之的多,而且,草圣是后人加给他们的,如果让他们自己说他们的草书强于王献之,我想他们绝对不敢说!
至于后面黄山谷的草书,可以说只是王献之的皮毛而已!为什么学黄山谷的多呢?因为黄山谷的草书比以上大神的草书容易的太多了!
王献之的字和他爹相差甚远,他娘的话为证:我儿练字三百日,只有一点象羲之。
王献之书法的发展轨迹是什么样的?
王献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东晋书法家,他继承家法,并有所创新,与其父并称“二王”。
王献之小时候聪慧过人,言行举止都像大人,他性格高傲豪迈,狂放不羁。有一次他和哥哥王徽之、王操之一起去拜访谢安。两位兄长见了谢安大多谈一些庸俗家常的事,王献之除了见面寒暄,并不插话。他们走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哪个最好?谢安说,年纪小的好。客人问原因,谢安说:“贤人寡言少语,因为他说话少,所以知道他好。”
王献之曾经和王徽之同住一间屋子。一日晚,屋内忽然起火,王徽之连鞋子也顾不得穿,就慌忙逃出。王献之却神色坦然,不慌不忙地唤来仆人,扶他出去。
谢安非常赏识王献之,聘请他为长史,进而又封为“卫将军”。谢安曾经问王献之:“您的书法与令尊相比怎么样?”王献之回答:“本来就不相同。”谢安说:“外面的议论不是这样。”王献之回答:“别人哪里知道。”表现了他豪迈不羁的个性。
王献之七八岁时就跟着父亲学习书法。有一次,王羲之偷偷地从背后夺他的毛笔,没有夺下来,感慨地说:“这孩子日后会有很大名声的。”王羲之从他执笔牢固,知道他练字确实是专心致志,一意于书,这对一个儿童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王献之虽然跟着父亲学习,师承家法,但他却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追流溯源,直接学习钟繇、张芝的书法,因为王羲之本人也是从钟繇、张芝的书法中吸取营养的。
正因为王献之能够突破家法的规矩,追流溯源,所以才能对王羲之的书法既有继承,又有变化发展。这是王羲之的几个儿子都善书法,而王献之的书法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他还学习秦篆笔法,这是他的高妙之处。
王献之的楷书字画秀媚,用笔劲利瘦硬,笔势外拓,神态萧疏,毫无俗气。可以说,楷书发展到王献之时代,已经变得比较纯正。
王献之的行书和草书,初学家父,后法张芝。他不仅兼容了二家之长,而且凭着自己的才能见识,于行书、草书之外别创一体。这种书体既像草书那样流便简易,又像行书那样转折顿挫,即今天所谓的行草书。东晋之时,行书和草书一般都是章草体,王献之新书体的创制,在当时确实是大胆之举,许多人对此都难以接受。比如非常欣赏王献之的谢安,对他的行草书就十分厌恶。但是王献之的变革经受了时代的检验,逐渐为人们所看重。它符合审美情趣,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故影响越来越大。
王献之的书法深受父亲王羲之的影响,到后来,王献之的艺术创作逐渐成熟,并最终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由晋末到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中,王献之的影响一度超过了父亲。
王羲之的楷书融入他的平生所博览的秦汉篆隶的不同笔法,因此显得古质瘦劲。相比之下,王献之的书法用笔妍润圆腴,颇多世俗之风。
在草书上,王羲之虽称今草,但大多字字独立,没有完全摆脱章草的笔法体势;而王献之将今草连绵不断的气势与流美便易的行书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比较流便的行草体,从而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最终完成了从章草到今草的变化。王献之的这种行云流水般的“一笔书”,直接开启了唐代狂草艺术的先河。
王献之在楷书、今草和行草书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得到后世的公认,因此与其父并称“二王”。
王献之自幼聪颖过人,在父亲王羲之口传手授之下,书法进步很快。他不满足于父亲一家之书风,转学张芝草书。由于他的审美跟父亲不一样,认为父亲字体呆板,曾劝其父改体未果。于是他在父亲内的笔法上反其道而行之,创外拓笔法。并将行书、草书揉合在一起,且连绵不断。后世称为"破体书"。破体一词在徐浩《书论》中出现,意思是介于行、草之间为多体兼容式的书体。
由于唐大宗的偏好,推王羲之至书圣地位,至使王献之书作从《宣和书谱》收录的80余件,逐渐消失,至今仅存7件。学王献之的人数也远不及学王羲之的人数,学献之破体书而有成就者,仅张旭、怀素、米芾、王铎等寥寥数人。破体书的称谓也被代之以行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