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张骞出使西域的冒险之旅到底有多坎坷?

张骞出使西域的冒险之旅到底有多坎坷?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393 更新时间:2024/1/25 17:07:02

张骞出使西域,可以说是一次惊世大冒险,也是他在历史上浓墨重彩的高光时刻!正是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自长安经河西走廊到中亚最早的国际大通道,可以说他是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官”。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那只是长河一瞬,但是在张骞个人的感受中,那却是充满艰险和荆棘的冒险之旅!

张骞是汉中人,在汉武帝在任时的建元年间被选为郎官,正式成为汉帝国一名最基层的“公务员”。

别看处在官场生态链的最底端,没什么实权,顶多就是个“侍从官”,却是那时候人们走上仕途的第一步,甚至是必经之路。

那时候,匈奴兵经常袭扰边境,烧杀抢掠,边疆百姓苦不堪言。一天,前线送来一批投降的匈奴俘虏,汉武帝正有消灭匈奴的打算,于是亲自审问。

这几个匈奴人倒也不费事,直接把匈奴面临的情况一股脑说了。其中一条情报让汉武帝颇感兴趣。

原来,匈奴曾经大败大月氏,而且用大月氏王的头骨盛酒喝,极尽侮辱,所以大月氏人心里一直耿耿于怀愈加痛恨匈奴,却苦于自己的兵力薄弱,没有人可以联手攻打匈奴。

武帝一想,这是个机会啊,大汉朝也因为匈奴煞费苦心,如果能和大月氏联手攻击匈奴,来个两面夹击,那大破匈奴将是指日可待。

说干就干。武帝决定派遣使臣前往联络大月氏人,联络通好合作事宜。但是,要知道大汉疆域和大月氏之间还隔着一个匈奴势力呢,就是说,要想去大月氏,就必须经过匈奴地界。

无疑,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和危险的,大臣们面面相觑,愣是没有看出周围有合适的人。关键是自己不敢去,也不想让别人抢了这份功劳!

无奈,朝廷只能临时招募。张骞虽然是个底层官员,但是很有抱负,也很机警果敢,于是以郎官身份应征。

没想到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准出使大月氏。于是,他便和堂邑侯家里一个叫甘父的匈奴奴隶,带着一百多人一起从陇西出发,开始了西域之旅。

从一开始张骞就知道,这条路路经匈奴,危险重重,可没想到来得那么快。进入匈奴地界不久,一行人就被匈奴虏获,被押到单于面前。这单于还算通情达理,虽然与大汉帝国多年征战,但对于这样的使臣还是网开一面的,只是将张骞一行扣留下来。

而且理由也很充分:大月氏在我们后面,汉国派使者去那里肯定有联合的心思,那我不是腹背受敌了嘛!如果我派使者去你南面拉拢人,你们愿意吗?

结果,这一扣押就是十几年,张骞始终没有放下心里的使命,时刻寻找机会跑出去。匈奴人还让他在那里娶妻生子,可张骞宁死不从,大节凛然!

慢慢的,匈奴可能觉得张骞应该早就死心了吧,对他的看守也渐渐松懈了,有时候匈奴兵跑去喝酒,一整天都不来看看他。

机会来了。一天,趁监管他们的匈奴兵溜出去喝酒,张骞一行悄悄跑了出来,朝着大月氏的方向一路狂奔。

向西跑了几十天,总算到了大宛国。大宛国人早就听说大汉帝国物产丰富,很想与大汉国通商往来,却一直没有机会。现在终于见到了汉人,大宛王很是高兴,便问张骞此行的目的。

张骞如实相告,他说,我为汉国出使大月氏,没想到路上北匈奴扣押了十几年,现在终于得以逃脱。希望大王派人送我到大月氏,等我回到汉国之后,一定有数不清的财物送给大王。

大宛王见他如此坦诚,给他派了向导和翻译,亲自送张骞等人上路。他们先是到了康居,然后从康居转到大月氏。历经十数年艰难跋涉,张骞终于抵达了出使目的地。

地方是到了,可形势却并不顺利。原来,大月氏在国王被杀之后,立了太子为王,征服了大夏国后就定居下来。而且那个地方土地肥沃,生活安宁,过得相当安乐,已经早已没有了报复匈奴的心思。

真是时过境迁,张骞这下子有点措手不及,与大月氏沟通也找不到共同点,更没有兴奋点。就这样逗留了一年之久,却也没有达成有效的军事协议,只能悻悻然回朝复命。

这次,为了躲避匈奴的阻拦,他们沿着南面的大山朝东走,想经过羌人聚居地返回汉国。可想不到匈奴实力早已延伸到这里,张骞又被匈奴俘虏了!张骞很意外很失望,但仍然没有绝望,一年多的时间虽然已经娶妻,却也一直在寻找机会逃出去。只要能回国复命,忍一忍总会有机会的。

果然,第二年单于过世,一个王爷攻打太子打算自立为王,匈奴因此大乱。张骞趁机再次逃脱,带着匈奴妻子和堂邑侯家的甘父趁乱逃回了汉国。

当年出发时候的一百多人,历经十三年颠簸流离,只剩下张骞和甘父两个人回到大汉国。

这次历险,张骞一行走过了大宛、大月氏、大夏和康居,他的坚强和毅力,他的坦诚相见,让那些蛮夷之地的人们都很喜欢,也幸运地躲过了一次次劫难。

甘父虽然原本是匈奴人,擅长射箭,在路上每逢粮食补给陷入绝境时,都会射猎鸟兽给大家解决燃眉之急,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回到朝廷,天子拜张骞为太中大夫,封甘父为奉使君。几年后,张骞以校尉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由于他了解当地地形和水草所在,使得军队补给从未出过问题。由于这份功绩,他在元朔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23年,被封为博望侯。

转过年来,也就是公元前121年,张骞担任卫尉和李广将军攻打匈奴。哪成想张骞延误了会合日期,论罪当斩,最后只能花钱办事,赎为平民。

后来,骠骑将军霍去病在西域大败匈奴,一直打到祁连山,浑邪王不得不率领部将前来投降。匈奴被赶到了漠北,不敢再侵犯大汉百姓,最多也就是偶尔派几个探子过来看看。

但对于这时的张骞来说,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可你以为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那你就错了!

过了两年平民的日子,张骞突然被天子频繁召见,屡屡问起大夏诸国的情况。

这时候,张骞已经失去官职和爵位,曾经的西域之行又帮他迎来了转机。于是,他乘机给天天子讲了一个故事。他说,臣被扣押在匈奴的时候,曾经听说乌孙王名叫昆莫,而昆莫的父亲是匈奴西边一个小国的国君。匈奴攻打乌孙,杀了昆莫的父亲,把当时刚出生的昆莫扔在荒野之中,本以为他必死无疑。

没想到,有乌鸦竟然叼着兽肉飞来喂养他,母狼来了也不吃他,而是主动给他喂奶,就这样昆莫居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匈奴单于觉得很奇怪,老百姓也把昆莫看做神人,于是单于就收养了他。等昆莫长大成人,就让他带兵打仗,屡建奇功,于是就把昆莫父亲原先的部下都交还给他,让昆莫长期驻守在匈奴西边。

昆莫带着他的部将攻打附近的小部落,势力逐渐壮大,渐渐拥有了数万能骑马射箭的兵士。单于死后,昆莫又率领部众继续西迁,在大夏诸国中保持中立,也不再朝拜匈奴。

匈奴派兵前去攻打,却大败而归。后来昆莫成为乌孙王,在匈奴西边逐水草而居。这些人都贪恋我大汉的财物,如果现在去联合他们,结为兄弟之邦,就等于断了匈奴的臂膀,此举可保大汉便可进退有余,而大夏诸国也会向大汉国俯首称臣了。

天子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同意了张骞的想法,让他再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被任命为中郎将,率领三百多人,每人配备两匹马,赶着数万头牛羊,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钱财和丝绸布匹,浩浩荡荡出使西域。

张骞还专门带了多名副使,带着大汉符节,只要道路畅通,就会派他们到路上临近的国家,一路上犹如开枝散叶,外交辐射比第一次出使更加广泛。

毕竟此时不同往日,这一趟比第一次出使西域要顺利得多。抵达乌孙后,却没有想象中的隆重和顺利。乌孙王只是用接见单于使者的礼节接待了张骞一行。

张骞一看,这哪行啊,我们可是贵为大汉使臣啊!他知道乌孙王贪恋财物,就说,按照规矩大汉天子赐予财物,诸王都要下拜叩谢,要不我就得把这些财物带回去了!昆莫这才起身下拜,接受赏赐。

这个不大不小的“下马威”其实也昭示着张骞这次出使也不会太顺利。当张骞向乌孙王表明了此次出使的意图,乌孙王却犹豫了。

原来,当时的乌孙国正在闹矛盾,老国王昆莫十多个儿子中,因为太子早逝,发生了诸子夺位的事件,整个乌孙国已经裂为三股势力。

而且老国王年迈,也不了解大汉到底有多强大,而且远离自己的领地,而匈奴近在咫尺,万一匈奴来犯肯定难以自保。

最终,无论张骞如何劝说,老国王还是婉言拒绝了联合策略。张骞当然不甘心,便希望乌孙派出使臣一同返回大汉国,也让他们看看我大汉国的繁荣和强大。乌孙王欣然应允。

同时,张骞还派出副使,分别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以及周边的几个小国家,基本上把当时西域的小国都走遍了。

这便是张骞的第二次出使西域。乌孙的使者看到大汉如此昌盛繁荣,回去向乌孙王报告,乌孙也越发重视与大汉的往来交流。

此后一年多,张骞派去大夏诸国的使者也都带着那些国家的使臣回到大汉,往来交流愈发频繁。

公元前115年,他被任命为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大行令,位列九卿。只是一年多后,便去世了。

但从此,西北各国也开始了与汉朝的交流和往来。由于这条路是张骞打通的,汉朝在日后派遣去往西北各国的使者都自称为博望侯,以此与诸国长期往来通好!

概而述之:张骞通西域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他两次出使西域,虽然都是为了军事目的,而且都不算太成功,但是由此产生的其他积极效应却远高于其军事功能。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最直接的就是交通,张骞和他的随行者们打通了长安经河西走廊到中亚的通道;

2、最明显的就是外交,开拓性地让西域各国开始重视与汉帝国的交往,让当时的西北诸国看到了汉朝的强大和繁荣,故与交好;

3、影响最大的是经济,中国从此借由这条出使之路输出丝绸、瓷器等物产,而西域各国也由此把葡萄、骆驼、良马、玻璃等物产输入到古代中国。这条路,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4、影响最深远的是文化,自张骞出使之后,大汉开始接触到希腊、罗马、印度等古文明,借由此路传过来的文化和宗教等,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文化风貌。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官至右将军,他的传世之作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壹庸〗王羲之不仅自己的书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功劳不止于此,而是开辟了二王书风之路,印象了后世书法的发展,成了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对于王羲之本人咱们就没有必要再此深究了,他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对于王羲之的传世之作,真不知道还有什么东西。严格意义上来讲,他的真迹应当是不存于世,现存

  • 中国历史上著名书法家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1.兰亭序(王羲之)★《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如出现的20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当中章法、结构、笔法都极其完美,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法第一”,成为

  • 怎么理解书法的公主与担夫争道?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回答这个题目先得自嘲,我一直自诩为书法人,但有关“公主与书法争道”一说却还是第一次知道。看到这个题目后,首先上百度搜索,方知这是唐代书法大师张旭在他的狂草书法中的一个形象比喻。大意是说,如果一个挑柴的担夫与一位公主狭路相逢,二者不能因争道发生冲突。这就是书法中的一个重要法则穿插与避让。这就涉及担夫同

  • 沈鹏的草书与唐朝张旭的草书有可比性吗?差别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不知道是否正确,待方家斧正。艺术家乃至其作品,不要某人与古代某人去互相替代、作比范例,这样不是评判艺术家、作品好方法。艺术家、艺术作品是不能去代表、代替什么的,这不是科学之方法。一个真正艺术家及其作品是独立存在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作品是前无古人,后来者又可以从中借

  • 张旭传笔法给颜真卿,请问书法教学需要秘笈吗?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书法有秘籍,不然王羲之一家为什么能出那么多的书法家?除了王家,别家有吗?你可以说别家也有啊!比如赵孟家,米芾家,欧阳询家!可是,这几家比王羲之家能比吗?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那么,这一切源于什么?应该是王羲之掌握了一种诀窍,而这种诀窍是一个书法人由普通蜕变成顶尖书法家的关键!就像颜真卿经过张旭的调拨

  • 吉肖哪几个生肖?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兔;龙;蛇;马;羊;鸡十二生肖可分为吉肖和凶肖。吉肖:兔、龙、蛇、马、羊、鸡;凶肖为:虎、猴、鼠、牛、猪、狗。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吉肖为:兔、龙、蛇、马、羊、鸡卯兔生肖兔性格温顺、机敏、有慈悲之心,在古

  • 古往今来我国有哪些书法家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其中以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最为出色。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晋代人,他7岁开始练习书法,后在秦汉书法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风格,作品平和自然,奇逸豪放,是承前启后的书法家。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

  • 张旭和怀素都被奉为草圣,其境界和笔法谁高谁低,你怎么看?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史百科

    找张旭的“古诗四帖”和怀素的“自叙帖”对比,一:浅谈2人笔法。怀素自叙帖绝大多数中锋运笔,侧锋少。运锋是全毛锋拖行,笔锋尖不明显,显得线条平面少立体感,也是质感不强,单簿。线条形状都是粗细一样,少变化。线条运笔速度快慢一样,少变化。个别字体造型扭曲,不舒展,不自然。最大缺点线条的轻重快慢方角没有意识

  • 张旭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邀请,草圣张旭,唐代书法家,江苏苏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张旭继承和发扬了,二王,和张芝的草书之法,创造出变幻莫测的,狂草,潇洒磊落,被后人称之为,草圣。张旭才华横溢,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学识渊博,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草书法家,经常喝的大醉,然后呼叫狂走,最后落笔成书,有时竟然用头发蘸墨书成,因此有,

  • 简述张旭的书法成就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张旭书法功力深厚,并以精能之至的笔法和豪放不羁的性情,开创了狂草书风格的典范。张旭以独特的狂草书体,在名贵的“五色笺”上,纵情挥写了南北朝时期两位文豪谢灵运与庾信的古诗共4首。作品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下,行笔婉转自如,有急有缓地荡漾在舒畅的韵律中。他的字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有着飞檐走壁之险。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