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练字故事已是千古美谈。王献之自幼受父亲的影响,与众兄弟习字。论天资,他确实是超出常人,然而更加超出常人的,是他的刻苦。王献之的书房中有一口大缸,专为其研墨而设。春华秋实,由于王献之习字刻苦,转眼间已经用去了三大缸水。王献之打算用这最后一池墨写出的作品请母亲评论,兴冲冲地拿着一个“太”字就去了。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太”字少写了一点。再回书房,墨砚已干了,于是只好拿字去找父亲,说明原因。王羲之拿笔便在“大”上点上了最后一笔。王献之转而找到母亲,母亲却道:“练字用尽三缸水,只有一点似羲之。”王献之知道自己的功夫还差得远,于是更加勤奋习字,终成与其父齐名的大书法家。
著名书法家王义之练字用坏的毛笔堆成的山叫什么山?
不是王义之,是王羲之,练字用坏的毛笔堆成的山叫笔山。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扩展资料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锲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假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