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书道德经
赵孟画像
骂赵孟的字“妍媚纤柔”的人,往往是狭隘民族主义者。根源是赵孟的身份比较特殊。
因为在这些人看来,赵孟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他血液里流淌着皇室的贵族血统,最后却没有“心念前朝”,而出任了元朝的大官,为异族的皇帝效命称臣,这就是“没骨气”的表现。
事实上,南宋灭亡之后,赵孟既没有当汉奸为元军“带路开门”,也没有主动出仕,谋求一官半职,而是蛰居江南。当时吏部尚书夹谷之奇推举其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但他也辞不赴任。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隐居于江南的宋代遗臣,得二十余人,赵孟名列其首,并单独被引见入宫,觐见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见赵孟才气豪迈,神采焕发,如同神仙中人,非常高兴,让他位坐右丞叶李之上。当时朝廷刚刚设立尚书省,命赵孟起草诏书,颁布天下。忽必烈看了诏书后称赞道:“说出了朕心中所要说的话。”
试想,南宋已灭国二十多年,身怀济世之才的赵孟,能受当局礼遇重视,既然复国无望,那么,顺应历史大势所趋,出仕为官,不辜负平生所学,亦可造福苍生,这行为,就算不合传统的忠烈审美观,但也说不上大错吧?
历史可以证明,赵孟官声极佳,为人仁厚,立身正直,为政清廉,家室清贫,还常靠书画补贴家用。而在他不世出的书名之下,其实还掩盖着庞杂的博学多才,他精绘画,能诗文,懂经济,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其天纵奇才,被时人常与唐宋李白、苏轼相并论。
当然,赵孟成就最高的,还是他的书画,他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在南北一统、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势下,吸收南北绘画之长,复兴中原传统画艺,维持并延续了其发展。
在书法上,赵孟篆、隶、真、行、草书诸体兼善,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王世贞在《山堂笔记》中称赵孟的书法成就为“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举世无其匹的大宗师。甚至赵孟全家都擅长书法,他的夫人管道升也写得一手好字,儿子赵雍也是名家。元仁宗对此的评价是:“使后世知我朝有斗家,大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可以说,历朝历代的书法大家如果按家庭为单位来参赛的话,赵孟家毫无悬念会拿团体冠军!
大家想想,这么一个杰出的人才,如果死守所谓的愚忠,终身困守深山不仕。后世能得知有这样一位大天才吗?历史上每遇沧桑变易之际,文化颇易失范,如果赵孟没有出仕,那绝对是中国文学艺术史的巨大损失!
尤其今人,都早该有了多民族共襄中华文化盛世的观念。更不该以狭隘的民族主义去批判赵孟投效元朝异族,甚至以此唯心地讥笑其书法“妍媚纤柔”。
这个对赵孟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
赵孟本来在大宋就没有获得什么地位,属于完全的边缘人群,他在元朝得到器重,其实也是被动的,谈不上什么卖主求荣,苟且存活。以其杰出而全面的艺术天才却被斥为二臣,为人所诟病,那真的是极其不公平的。。历史上批他批的最厉害的无非是傅山,一个是康有为。
傅山,情有可原,作为遗老,自然有股子忠臣的骨气,是有根硬骨头的人,一生不为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所迁移,为了守节也是人生郁郁不得志,受尽了许多的苦楚。他看不惯赵孟成为二臣,那是他的确自己做到了一个遗老的事情。
再加上他的书法本身的确有一种汪洋肆恣,奔腾雄强,跌宕开合的气度,其草书上的成就,自然是可以冠绝一代。虽然历史地位,总体来说比赵孟低一点,但至少也在相差不远的层次上。如果将其文学成就也涵盖其中,那么他们都是站在中国文化艺术金字塔尖的人物,他说给赵孟来个评价,我们还是要服一下的。这个也为后世贬低赵孟留下了口实。
至于什么康有为,他要有什么资格说赵孟?论艺术成就,康虽然在近代有些名气,那和赵孟简直就相差十万八千里。论气节,康有为真的是和郭沫若有的一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完全是一个革命的投机倒把分子,还远没有赵孟的一心文艺,不文其他,康是看见那里有利益就往那里钻,一边享受着奢侈的生活,一边扮演者正人君子,革命领袖的角色,简直恶心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