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如何理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499 更新时间:2024/1/24 6:19:57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通行本原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最大的成就若有所缺,而它的作用永不衰竭。

最大的充盈好像空虚,而它的作用无穷无尽。

极致的笔直好像弯曲,最好的灵巧好像笨拙,最厉害的善辩好像木讷。

躁动能抵御寒,守静可以抑制燥热,清静无为是天下正道。

逐句解释: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成:成功,成就。弊:困顿,匮乏。

秉持大道,取得伟大成就的人,看起来若有所缺,并不会居功自傲,这样的人可以长久发挥作用。最大的完美是有缺憾的,这样的完美才是真完美。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冲:通盅,中空,空虚。穷:尽。

通晓大道,取得圆满功绩的人,看起来好像虚空,并不骄傲自满,这样的人发挥作用没有尽头。极致的盈满其实虚空,这样才会长久。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帛书版: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

屈:通曲,弯曲。大赢若绌:最大的有似乎不足。讷:说话迟钝或言语谨慎。

通晓大道的人,刚直得看起来似乎弯曲,灵巧得似乎笨拙,能言善辩得似乎迟钝木讷。最大的笔直反而有点弯曲,最大的灵巧反而有点笨拙,最大的善辩反而有点木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躁:疾步、跺脚而生热。正:通“政”,或正道、规范。

躁动可以战胜寒冷,清静可以抵御燥热。清静无为可以让天下回归正道。有的版本写成:静胜躁,寒胜热,意在读起来顺畅。但其实老子的话没问题,“躁胜寒”,说得是动可以制住冷,“静胜热”,说得是静可以制住热,所以老子强调的是动静结合,保持守中,这才是清静无为。清静无为并非不动,而是在运动、变化的时候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宁静淡泊。

心得总结:

本章具有深刻的辩证思维,读起来似乎不是很好理解。老子指出“成、盈、直、巧、辩”五种完善状态,其实与“缺、冲、屈、拙、讷”是对应的。这是告诉我们极致完美的状态,其实含有缺陷的。老子的深刻就在于此,我们通认为完美无缺,而老子告诉你,完美是有缺的。这是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又一体现,也是上一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延续。

老子的话其实与日常俗语也很接近,比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白璧微瑕、月盈则亏、日中则昃等,这些也蕴含着同样的道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当一件事物快要达到圆满完美的状态时,就会走对立面,而这个时候看起来似乎还有些缺憾,而这恰恰是最完美的状态。也就说,完美其实并非完美。

老子的智慧在于给人棒喝,使人清醒。当我们追名逐利,投机取巧,沉迷浮华的时候,老子告诉我们应当抱朴守拙。“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是告诉我们在追求功名和成就时,其实可以来点弯曲和磨炼;在追求智巧和聪明时,其实可以来点笨拙和愚钝;在追求能言善辩和花言巧语时,其实可以迟滞和木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老子这是告诉我们要以动制冷,以静制热,遵道守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淡泊,以清静无为来治理天下,从而众望所归,成就自我。

本章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身处浮躁喧嚣的大都市里的人们。远离了乡村和自然,人渐渐背离了初心,变得贪婪痴迷,变得狂妄自傲。无论你是领导者还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的上班族、打工者,仔细读读这篇都将收获多多。我们应该谨记教导,保持守中,遵守清净无为,尽心尽力,努力做好每一天。

标签: 道德经老子

更多文章

  • 如何理解《论语》第四篇第18章:“敬而不违,劳而不怨”观念对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论语

    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提意见时要委婉,如果意见没有被采纳,依然要对父母毕恭毕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担忧而不去怨恨。”逐句解释: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事:从事,侍奉。几(jī):轻微,婉转。侍奉

  • 理解《论语》第四篇第13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论语

    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译文:孔子说:“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吗?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么能实行礼制呢?”逐句解释: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礼让:礼节和谦让,指礼法。何有:何难之有的意思。能以礼让

  • 成语爨桂炊玉是什么意思?读音是什么?典故来源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成语,爨桂炊玉

    【成语】爨桂炊玉【拼音】cuàn guì chuī yù【注音】ㄘㄨㄢˋ ㄍㄨㄟˋ ㄔㄨㄟ ㄩˋ【释义】爨:炊。柴禾难得如桂木,米价贵得如珠玉。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难。【出处】宋 司马光《答刘蒙书》:“月俸不及数万,爨桂炊玉,晦朔不相续。&rdq

  • 成语勿忘在莒是什么意思?背后的成语故事是什么?典故来源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成语,勿忘在莒

    【成语名字】: 勿忘在莒【成语拼音】: wù wàng zài jǔ【成语注音】: ㄨˋ ㄨㄤˋ ㄗㄞˋ ㄐㄨˇ【成语释义】: 莒:莒国;指不要忘记在莒国逃亡之时的情景,比喻不忘前事,不忘本、不忘初衷,不忘家乡,不忘峥嵘岁月。【成语出处】: 战国&middo

  • 成语初写黄庭是什么意思?背后的成语故事是什么?典故来源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成语,初写黄庭

    “黄庭”,道经名,相传谓老子所著,例如《唐书?艺文志》书目中就有“老子《黄庭经》一卷”。《黄庭经》因有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写本而著名于世。并且还流传了一个“写经换鹅”的故事:据说,王羲之爱鹅。山阴(今浙江绍兴县)有个道士,养着一

  • 玉清元始天尊 天尊一词竟然源自佛教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玉清元始天尊,天尊

    以史为鉴,唯道是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分享是道教三清之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又称“玉清元始天尊”、“青玄祖炁玉清元始天尊妙无上帝”、“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等。最早记载于东晋末年的灵宝经中,在唐代初期成为了道教公认的最高神,与灵

  • 为什么称银元为“大洋”?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大洋,银元

    历史上,中国把银作货币使用时间很久,但是那时使用的银都是碎银或银锭。15世纪,欧洲国家出现银元,大约在明神宗年间,也就是公元1573~1620年间,西班牙银元流入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后来墨西哥银元(鹰洋)、英国银元(站人)、日本银元、美国银元、法国银元先后流入我国。因为当时民间把泊来之品都以&ldqu

  • 以书入画,以画通书 ——论郑板桥的诗书画三维艺术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郑板桥,诗书画三维艺术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尤以画竹、书法著称。他追求诗、书、画三位一体的创作。他的艺术追求,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人画精神,而且在书画结合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板桥的书法传统根植于二王和晋唐名家,他所自创的“六分半书”,就是在通书法之后融汇诗、画之境界的产物。难怪蒋宝玲

  • 汉隶《乙瑛碑》的中和之美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隶,乙瑛碑

    在汉代碑刻文化中,《乙瑛碑》是儒家中和之美的典型代表。这部伟大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观,还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和”美学。“中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概念,表达了求同性、整体性、中庸与融合。在道家思想中,“和&

  • 为什么宋徽宗瘦金体不普及,学的人少呢?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徽宗,瘦金体

    在书法艺术的历史长河中,瘦金书风格独特,然而,这一独特书法艺术并未得到广泛的普及和重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瘦金书难以流传呢?首先,当时瘦金书被视为皇帝的御笔,普通百姓并不敢轻易模仿和学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宋徽宗本人就是一位亡国之君。在那个时代,成王败寇论盛行,许多人认为瘦金体代表着衰败和灭亡,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