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753 更新时间:2024/1/13 1:45:27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通行本原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译文:

奉行了大道,天下人就会争相投奔而来。

人们争相投奔大道,就不会相互伤害,天下将会安稳太平。

面对音乐与美食的诱惑,人们会停步不前。

“道”说出口来,会觉得淡然无味。

“道”看起来似乎不可见,听起来似乎不可闻,但是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用之不竭。

逐句解释:

执大象,天下往。

执:拿着、持有。大象:大道之象。往:前往。

如果秉持大道,那么天下人都会前来归顺。

往而不害,安平太。

太,同“泰”,平和、安宁的意思。

人们归顺大道,那么就不会相互侵害,天下也就安稳太平。

乐与饵,过客止。

乐与饵:音乐和美食,指精神与物质享受。

遇到音乐和美食,人们往往会禁不住诱惑。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

“道”经言语说出来,变得淡然无味。指“道”不像音乐和美食那么吸引人。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既:尽的意思。

“道”似有或无,你看不见,也听不到,但它的作用却绵绵不断,永不枯竭。

心得总结:

这章回到了“道”的作用和好处的描写。虽然书本里不断提到“道”,但这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层层深入,使人切实感受“道”的伟大力量。这章就是告诉人们,“道”虽然平淡无奇,视而不见,听之不闻,但作用却无穷无尽,默默影响着万事万物。领导者只要秉持了大道,那么人心将会归附,天下将会安宁。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大道不像音乐美食那么对人们充满了诱惑,让人停步不前。大道无形无色,淡然无味,一般人很难持之以恒地去追求。能坚持不懈追求“道”的人,一定是能够忍受孤独和寂寞,忍受嘲热讽,忍受不公平对待的人。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人们的声音嘈杂无比,如能保持冷静,克制欲望,坚守心中的“道”,这点着实不容易。声色诱惑虽然迷人,然而过了新鲜劲,人们很快就会感到厌烦。“道”教给人们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可以让人茅塞顿开、不再困惑。所以,大道虽然没有那么动听好玩,然而一旦拥有则会终身受用。

追求享乐是人之本性。在眼花缭乱的社会中,人们很难克制自己的欲望,纸醉金迷的时代,人们都往名利财富。如何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大道而不偏离呢?这就需要人们有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朴素自然,不为声色所动。

老子的智慧在于,时时刻刻能给你警醒,并且句句切中要害。人们总是喜欢表面的浮华,却忽视平淡的生活。老子的思想其实早就影响到中国人的方方面面,很多成语也都出自《道德经》。只可惜《老子》不是作为学生的专修课程,实在有点可惜了。其实无论什么行业,无论什么职位,也无论什么年龄,读读《老子》,理解万物的运行规律,理解人生的本质,这是非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应该谨记,“道”能给我们带来真的幸福和安宁。

当然,不要拿现在的逻辑体系去求证老子的思想,去谈逻辑的缜密性,去谈系统化结构,去逐句逐字较真。中国传统文化偏向抽象文化,比较重视意境,而不是具象的逻辑推理。对于传统国学不要去严苛什么“演绎、归纳、类比”之类,而是需要自己去感悟,而且不同的人看法可能完全不同。于我而言,我觉得老子的思想非常值得研究,对于提高整体世界的认识很有帮助,对于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很有帮助。当然不是要去求仙成道,也不是把道家当做信仰,而是当做一种学术,结合马列主义、资本主义等各种思想学说,不断深入学习,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会逐渐使得自己不再局限和狭隘,渐渐变得开明起来。

最后,学了本章的应该明白,我们远离那些声色的诱惑,克制欲望和贪婪,保持朴素和淡然,孜孜不倦地接近“道”,秉持“道”的精神,保持“德”的行为,做到无我利他,默默奉献。

标签: 道德经

更多文章

  •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通行本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译文:最大的成就若有所缺,而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大的充盈好像空虚,而它的作用无穷无尽。极致的笔直好像弯曲,最好的灵巧好像笨拙,最厉害的善辩好像木讷。躁动能抵御寒冷,守静

  • 如何理解《论语》第四篇第18章:“敬而不违,劳而不怨”观念对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论语

    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提意见时要委婉,如果意见没有被采纳,依然要对父母毕恭毕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担忧而不去怨恨。”逐句解释: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事:从事,侍奉。几(jī):轻微,婉转。侍奉

  • 理解《论语》第四篇第13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论语

    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译文:孔子说:“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吗?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么能实行礼制呢?”逐句解释: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礼让:礼节和谦让,指礼法。何有:何难之有的意思。能以礼让

  • 成语爨桂炊玉是什么意思?读音是什么?典故来源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成语,爨桂炊玉

    【成语】爨桂炊玉【拼音】cuàn guì chuī yù【注音】ㄘㄨㄢˋ ㄍㄨㄟˋ ㄔㄨㄟ ㄩˋ【释义】爨:炊。柴禾难得如桂木,米价贵得如珠玉。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难。【出处】宋 司马光《答刘蒙书》:“月俸不及数万,爨桂炊玉,晦朔不相续。&rdq

  • 成语勿忘在莒是什么意思?背后的成语故事是什么?典故来源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成语,勿忘在莒

    【成语名字】: 勿忘在莒【成语拼音】: wù wàng zài jǔ【成语注音】: ㄨˋ ㄨㄤˋ ㄗㄞˋ ㄐㄨˇ【成语释义】: 莒:莒国;指不要忘记在莒国逃亡之时的情景,比喻不忘前事,不忘本、不忘初衷,不忘家乡,不忘峥嵘岁月。【成语出处】: 战国&middo

  • 成语初写黄庭是什么意思?背后的成语故事是什么?典故来源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成语,初写黄庭

    “黄庭”,道经名,相传谓老子所著,例如《唐书?艺文志》书目中就有“老子《黄庭经》一卷”。《黄庭经》因有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写本而著名于世。并且还流传了一个“写经换鹅”的故事:据说,王羲之爱鹅。山阴(今浙江绍兴县)有个道士,养着一

  • 玉清元始天尊 天尊一词竟然源自佛教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玉清元始天尊,天尊

    以史为鉴,唯道是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分享是道教三清之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又称“玉清元始天尊”、“青玄祖炁玉清元始天尊妙无上帝”、“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等。最早记载于东晋末年的灵宝经中,在唐代初期成为了道教公认的最高神,与灵

  • 为什么称银元为“大洋”?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大洋,银元

    历史上,中国把银作货币使用时间很久,但是那时使用的银都是碎银或银锭。15世纪,欧洲国家出现银元,大约在明神宗年间,也就是公元1573~1620年间,西班牙银元流入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后来墨西哥银元(鹰洋)、英国银元(站人)、日本银元、美国银元、法国银元先后流入我国。因为当时民间把泊来之品都以&ldqu

  • 以书入画,以画通书 ——论郑板桥的诗书画三维艺术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郑板桥,诗书画三维艺术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尤以画竹、书法著称。他追求诗、书、画三位一体的创作。他的艺术追求,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人画精神,而且在书画结合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板桥的书法传统根植于二王和晋唐名家,他所自创的“六分半书”,就是在通书法之后融汇诗、画之境界的产物。难怪蒋宝玲

  • 汉隶《乙瑛碑》的中和之美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隶,乙瑛碑

    在汉代碑刻文化中,《乙瑛碑》是儒家中和之美的典型代表。这部伟大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观,还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和”美学。“中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概念,表达了求同性、整体性、中庸与融合。在道家思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