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耕,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宋国人,一名犁,子姓,向氏,字子牛,宋国桓公的后代向罗之子,宋国司马桓魋之弟,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
司马耕善言谈,但性子急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载:司马犁耕,宋人,字子牛.牛为性躁,好言语,见兄桓魋行恶,牛常忧之。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因司马耕善言,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当司马耕问什么是仁,孔子对他说:“仁人,言语谨慎。”司马耕又问:“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事情来都很难,说话能不谨慎吗?”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因为司马耕性情急躁,孔子耐心地引导他加强修养,向内省察自己,做事不能急躁。所以孔子才对他说孔子说:“内心反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忧虑和恐惧的呢?”
司马耕在家族败落后,甚孤感独。《论语·颜渊》载,他曾说“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则以“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理安慰他。
司马耕拜孔子为师后,坚信儒家学说,尊礼崇仁,反对犯上做乱。前481年,司马耕因看不惯其兄桓魋在宋国专权犯上作乱,遂交出封邑,离开宋国到齐国。后来桓魋失势出奔到了齐国,司马耕耻于和他同朝侍君,又到吴国。后来晋国正卿赵简子、齐国大夫陈成子召他辅佐,司马耕都没有去,最后在鲁国城门外去世。(《左传·哀公十四年》)
司马耕去世后,受到历代官府的祭祀封赏。东汉主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他为其中之一;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向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楚丘侯",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改封"绥阳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称"先贤司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