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孔门七十二贤人之尊礼崇仁、反对犯上做乱的司马耕

孔门七十二贤人之尊礼崇仁、反对犯上做乱的司马耕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631 更新时间:2024/2/2 14:35:14

司马耕,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国人,一名犁,子姓,氏,字子牛,宋国桓公的后代向罗之子,宋国司马桓魋之弟,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

司马耕善言谈,但性子急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载:司马犁耕,宋人,字子牛.牛为性躁,好言语,见兄桓魋行恶,牛忧之。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因司马耕善言,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当司马耕问什么是仁,孔子对他说:“仁人,言语谨慎。”司马耕又问:“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事情来都很难,说话能不谨慎吗?”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忧何惧?”(《论语·颜渊》)

因为司马耕性情急躁,孔子耐心地引导他加强修养,向内省察自己,做事不能急躁。所以孔子才对他说孔子说:“内心反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忧虑恐惧的呢?”

司马耕在家族败落后,甚孤感独。《论语·颜渊》载,他曾说“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则以“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理安慰他。

司马耕拜孔子为师后,坚信儒家学说,尊礼崇仁,反对犯上做乱。前481年,司马耕因看不惯其兄桓魋在宋国专权犯上作乱,遂交出封邑,离开宋国到齐国。后来桓魋失势出奔到了齐国,司马耕耻于和他同朝侍君,又到吴国。后来晋国正卿赵简子、齐国大夫陈成子召他辅佐,司马耕都没有去,最后在鲁国城门外去世。(《左传·哀公十四年》)

司马耕去世后,受到历代官府的祭祀封赏。东汉主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他为其中之一;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向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楚丘侯",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改封"绥阳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称"先司马子"。

更多文章

  • 孔门七十二贤之善为政者宓不齐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孔门七十二贤,宓不齐

    宓不齐(公元前522或502~公元前445),姓宓(fú),名不齐,字子贱,鲁国人(一说宋国),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相传著有《宓子》一书,已佚。宓不齐以善为政著称。宓不齐曾为单父(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宰,将单父治理得非常好。一、重世风建设,轻财物得失宓不齐治理社会不重财物得失,而重视民心

  • 孔门七十二贤之端木赐之纵横捭阖—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孔门七十二贤,端木赐

    齐国的权臣大夫田常想要叛乱,投鼠忌器,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四家权臣的势力,为了转移他们四家的军队,田常决定去攻打鲁国。孔子闻听此事,深感忧虑,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我们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何不不挺身而出呢?”子路立

  • 弑父淫母,犯五逆罪的大天比丘,为何造成了佛教的根本分裂?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大天比丘,佛教

    《大毗婆沙论》记载:阿育王时期(公元前303年前232年),有位名叫“大天”的比丘,在出家前干了三件下地yu的大罪。一是弑父。他趁其父外出经商期间,竟然与自己的生母通奸(简直不可想像),当他父亲回家后,因担心奸情暴露,便与母亲合谋毒死了父亲。二是杀害出家人。在毒死父亲后,大天

  • 中国古代公认的第一妖姬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妖姬,妺喜

    中国古代公认的有“四大妖姬”,她们分别是夏朝君主夏桀的元妃妺喜、商朝君主殷纣王的王后妲己、周朝君主周幽王的王后褒姒、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而在这“四大妖姬”中,被列为第一妖姬的是夏朝君主夏桀的元妃妺喜。妺(读音mo末)喜,也称末喜、妺嬉,是夏朝最后

  • 中国神话传说人物之五方揭谛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五方揭谛,金头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

    分别为:金头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佛教守护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的大力神,同时又是道教神将。揭谛本来是梵语音译,意思为“去”从痛苦中走向解脱。从名称来看是属于佛教,而且揭谛也是出自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而在小说《西游记》原著第五回中:提到孙悟空因大闹

  • 司马光为什么能完成《资治通鉴》的编撰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资治通鉴,司马光

    宋朝文人很多,像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朱熹等等等等,那个搬出来都是一等一的大文豪 ,但是为什么偏偏是他司马光呢?因为只有他具备编著这么一部旷世奇书的条件:简单来说就是,1有人力财力,2懂政治,3有时间.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只有司马光满足这3个条件。有人力财力:这

  • 西南联大人物之陈寅恪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西南联大,陈寅恪

    先说说这个“恪”为什么读“que”。陈寅恪先生是客家人,在南方的一些省份“恪”的读音接近于“que”,但在普通话这个字读”Ke“。在北方教学期间,对其相熟的人习惯了用方言称呼其南方

  • 成语取青媲白是什么意思?读音是什么?典故来源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成语,取青媲白

    【成语名字】:取青媲白【成语拼音】:qǔ qīng pì bái【成语释义】:以青配白,比喻诗文讲求对仗。【成语出处】:唐·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世之模拟窜窃,取青媲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始见于唐朝柳宗元《读韩愈所著

  • 成语东床坦腹是什么意思?成语故事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成语,东床坦腹

    东晋时,“太尉”郗鉴〔郗xī〕要为女儿挑选一位理想的好女婿,特派心腹门生到丞相王导府中去提亲。提亲的门生,到了王家,表明来意。王导说:“你往东厢房去,我家男孩子们都在那里,你可以任意挑选!”他便把这个大贵族家庭的子弟,一个个仔细看过,然后回去向郗鉴复命

  • 为什么说康熙遗诏传位皇十四子胤禵的传说是假的?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康熙遗诏,十四子胤禵

    传说,清朝康熙皇帝临死的时候,遗诏传位皇十四子胤禵,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皇帝)勾结顾命大臣隆科多,将遗诏中的“十”字改为“于”字,然后继立。其实,根据史料分析,改诏是不可能的,传说是假的。第一,清制立储诏书都是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汉字的“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