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弑父淫母,犯五逆罪的大天比丘,为何造成了佛教的根本分裂?

弑父淫母,犯五逆罪的大天比丘,为何造成了佛教的根本分裂?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88 更新时间:2024/2/26 11:17:19

《大毗婆沙论》记载:时期(公元前303年前232年),有位名叫“大天”的比丘,在出家前干了三件下地yu的大罪。一是弑父。他趁其父外出经商期间,竟然与自己的生母通奸(简直不可想像),当他父亲回家后,因担心奸情暴露,便与母亲合谋毒死了父亲。二是杀害出家人。在毒死父亲后,大天与母亲出逃,在摩揭陀国华氏城遇见认识自己的僧人,因担心他把自己的丑事扬出去,于是又杀害了这个僧人。三是杀母。大天的母亲后来又与别人通奸,大天一怒之下又将母亲杀死。按佛教的规定,犯了这三种大罪的人肯定是要堕“无间地yu”的。

但是,像这种头顶长瘡,脚底流膿的坏人,为后来又成了大众部的首领?并且又造成了佛教的根本分裂呢?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记载:大天干了这些十恶不赦的事情后,自己也觉得罪孽深重,非的懊悔,而且非常害怕死后真的下地yu受苦。他听说佛教有消解罪孽,避免恶报的办法,于是他就去了城中的鸡园寺(阿育王捐建的)。来到寺门之外时,他听见里面有人吟诵:

若人造重罪,修善以灭除;

彼能照世间,如月出云翳。

意思是如果有人犯了重罪,只要勤修善行就可以灭除罪业,善行可以照耀世间,就像云彩遮不住皓月一样。大天听后,开心得不得了,于是便在鸡园寺出家了。

由于他智慧超群,又十分精进,对佛法三藏领悟得非常透彻,又善于说法,寺中所有的僧人都对他刮目相看。慢慢地,他就有了诸多追随的弟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德高僧。他认为自己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周围的人也相信这一点。

但是,有一天晚上他在睡梦中受了魔女的性骚扰,然后他就在梦中遗精了。

第贰天,他的弟子去河边清洗大天的裤子,发现裤子上有一团污渍,于是非常惊讶地跑回来问师父:“阿罗汉也会遗精吗?”

大天回答道:“当然,阿罗汉在受到外魔袭扰时,也会有漏失的。”

接着,大天便在场的弟子们讲了阿罗汉的“五点不足”,这就是佛教史上所谓的“大天五事”:

一是阿罗汉依旧会有遗精,有大小便。阿罗汉虽然断绝了烦恼,但还有肉身在,所以在受到外魔的诱惑时会发生漏失。

二是阿罗汉断尽了“染污无知”(无明烦恼),却未能断“不染污无知”(结,习气),所以是不是真阿罗汉果还需要他人的认证。

三是阿罗汉断除了“随眠疑惑”,但是未断除“处、非处疑”。

四是阿罗汉需要借助他人因缘,才能入道证果。

五是阿罗汉成道前需要借助“苦、空”等圣谛,才能入道。

大天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作为zui高果位的“阿罗汉”其实是不完满的,仍然有进步空间,只有“佛果”才是完满无漏的。

很快,大天对弟子所说的阿罗汉五大缺陷就传开了。这使得一些上座比丘非常不满(他们自认为自己就是阿罗汉,你现在竟然说他们有漏失),从而在佛教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

西方、北方上座部僧团强烈反对大天的观点,但东南方的僧团却表示赞同。

两方僧团于是选出各自的代表,来到华氏城集会,就“大天五事”展开激烈辩论。zui后,大天所在的东方僧团取得辩论赛的胜利。

然后,阿育王下令驱除了西北的上座僧团,还派人用破船载着西北方的上座比丘,让他们在河中溺亡,以此验证他们是不是真的阿罗汉。据《大毗婆沙论》记载:“时诸圣,知众乖违,便舍鸡园,欲往他处,诸臣闻已,遂白王。王闻既瞋,便敕臣曰:宜皆引至殑伽河边,载以破船,中流坠溺,即验斯辈是圣是凡?”

另有典籍记载,当时这些阿罗汉各显神通,“现诸神变作种种形相,次乘空西北而去”。腾云驾雾回到西北去了。

经过这次事件后,大天提出的“五事”取得了合法地位。但在西北的上座僧团那里,他们仍然将大天比丘描绘成“十恶不赦”的大罪人。

从此之后,赞同大天五事的僧团被称为“大众部”,而反对者被称为“上座部”。

但佛教内很多部派认为“十非法事”才是造成根本分裂的原因。而真实的历史中,究竟是“十非法事”还是“大天五事”造成了佛教根本分裂已经说不清楚了。或许,佛教的根本分裂是这两件事共同促成的。

在大天之后,上座逐渐演变成了南传佛教,而大众部逐渐演变出了大乘佛教。当然,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通常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上座部的寺院中也可能有大众部弟子,大众部的寺院中仍如此。后来很多大乘论师都是从上座部出家的。佛教内各部派经常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并不像其他宗教那样严重对立。

标签: 大天比丘佛教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公认的第一妖姬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妖姬,妺喜

    中国古代公认的有“四大妖姬”,她们分别是夏朝君主夏桀的元妃妺喜、商朝君主殷纣王的王后妲己、周朝君主周幽王的王后褒姒、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而在这“四大妖姬”中,被列为第一妖姬的是夏朝君主夏桀的元妃妺喜。妺(读音mo末)喜,也称末喜、妺嬉,是夏朝最后

  • 中国神话传说人物之五方揭谛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五方揭谛,金头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

    分别为:金头揭谛、银头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摩诃揭谛。佛教守护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的大力神,同时又是道教神将。揭谛本来是梵语音译,意思为“去”从痛苦中走向解脱。从名称来看是属于佛教,而且揭谛也是出自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而在小说《西游记》原著第五回中:提到孙悟空因大闹

  • 司马光为什么能完成《资治通鉴》的编撰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资治通鉴,司马光

    宋朝文人很多,像欧阳修、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朱熹等等等等,那个搬出来都是一等一的大文豪 ,但是为什么偏偏是他司马光呢?因为只有他具备编著这么一部旷世奇书的条件:简单来说就是,1有人力财力,2懂政治,3有时间.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只有司马光满足这3个条件。有人力财力:这

  • 西南联大人物之陈寅恪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西南联大,陈寅恪

    先说说这个“恪”为什么读“que”。陈寅恪先生是客家人,在南方的一些省份“恪”的读音接近于“que”,但在普通话这个字读”Ke“。在北方教学期间,对其相熟的人习惯了用方言称呼其南方

  • 成语取青媲白是什么意思?读音是什么?典故来源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成语,取青媲白

    【成语名字】:取青媲白【成语拼音】:qǔ qīng pì bái【成语释义】:以青配白,比喻诗文讲求对仗。【成语出处】:唐·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世之模拟窜窃,取青媲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始见于唐朝柳宗元《读韩愈所著

  • 成语东床坦腹是什么意思?成语故事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成语,东床坦腹

    东晋时,“太尉”郗鉴〔郗xī〕要为女儿挑选一位理想的好女婿,特派心腹门生到丞相王导府中去提亲。提亲的门生,到了王家,表明来意。王导说:“你往东厢房去,我家男孩子们都在那里,你可以任意挑选!”他便把这个大贵族家庭的子弟,一个个仔细看过,然后回去向郗鉴复命

  • 为什么说康熙遗诏传位皇十四子胤禵的传说是假的?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康熙遗诏,十四子胤禵

    传说,清朝康熙皇帝临死的时候,遗诏传位皇十四子胤禵,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皇帝)勾结顾命大臣隆科多,将遗诏中的“十”字改为“于”字,然后继立。其实,根据史料分析,改诏是不可能的,传说是假的。第一,清制立储诏书都是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汉字的“十

  • 成语彣彣彧彧是什么意思?怎么读?典故来源以及成语故事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成语,彣彣彧彧

    【成语名字】: 彣彣彧彧【成语拼音】: wén wén yù yù【成语注音】: ㄨㄣˊ ㄨㄣˊ ㄩˋ ㄩˋ【成语释义】: 寓意为文采昌茂。彣彧这两个字,很生僻,但在古诗文中比较常见,是趣味高雅,谈吐文雅的意思。【成语出处】: 出自《诗&mid

  • 《醒世恒言》:从社会底层市井生活中,看小人物的反抗与妥协之道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醒世恒言,市井生活,小人物

    中国的古代文学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不同的朝代都有着代表性的文学题材。比如提到汉朝就会想到文辞斐然的汉赋,唐朝则是大名鼎鼎的唐诗,至于两宋则是或婉约、或豪放的宋词。到了明朝的时候,因为前人几乎已经把诗词歌赋都写尽了,于是大明士人便将小说这个题材发扬光大,诞生了很多优秀作品。其中既有四大传奇小说这样的鸿

  • 成语树栅连营是什么意思?树栅连营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成语,树栅连营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树栅连营见于《三国志·文帝纪》,时间是在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主人公是魏文帝曹丕。原文如下: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初,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