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醒世恒言》:从社会底层市井生活中,看小人物的反抗与妥协之道

《醒世恒言》:从社会底层市井生活中,看小人物的反抗与妥协之道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561 更新时间:2024/1/4 10:29:26

中国的古代文学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不同的朝代都有着代表性的文学题材。比如提到汉朝就会想到文辞斐然的汉赋,唐朝则是大名鼎鼎的唐诗,至于两宋则是或婉约、或豪放的宋词。

到了明朝的时候,因为前人几乎已经把诗词歌赋都写尽了,于是大明士人便将小说这个题材发扬光大,诞生了很多优秀作品。

其中既有四大传奇小说这样的鸿篇巨制,也有《醒世恒言》等短篇精粹。

冯梦龙创作的《醒世恒言》有着极高的评价,还和其他几部小说一起列为大名鼎鼎的“三言二拍”。

《醒世恒言》是明代小说中的“清流”,它跳出了描写大人物,专注才子佳人的窠臼,写就了大量有关小人物的故事,读来仿佛亲历了明代社会底层的市井生活。

《醒世恒言》与冯梦龙

在冯梦龙之前,明朝已经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小说,其中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以及施耐庵的《水浒传》无疑是前中期最流行的。

这两部作品成功之后,书商和作者都有了路径依赖,他们在创作小说的时候都喜欢具有传奇性的故事。为此,不少人甚至直接选择翻译史书,编撰了有关岳飞以及隋唐英雄的小说。

而伴随着《西游记》的大获成功,神仙志怪小说又成为了市场的主流。先后诞生了描绘上洞八仙的《东游记》以及讲述武伐纣和阐截之争的《封神演义》等大热作品,时至今日依然有巨大影响力。

看到这里,想必很多人已经发现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明代小说都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它的主人公要么是王公贵族、武将名臣;要么就是神仙佛陀、精灵妖魅。

普通人或者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大明中前期的小说中是近乎绝迹的。

事实上,因为小说本身的通俗性质,大部分读书人对其都是嗤之以鼻的,少数对它有兴趣的士大夫也多是在私下观看。所以,通俗小说的受众就是当时的普通老百姓。

考虑到当时的通俗小说都是民间故事或者神话传说的改编,小人物的匮乏就越显得极不和谐。因为在民间的传说和故事中,有不少都是普通人做主角的,无论是题材还是来源都很丰富。

一直到明朝晚期,以普通人为主人公的小说才开始大行其道,其中表现最优秀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冯梦龙。

冯梦龙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和很多读书人一样,他最初也是一心想着入仕为官的。不过因为在科考场上多次折戟沉沙,最终冯梦龙放弃了做官的想法,开始游历天下,接触了大量社会底层人士。

因为受到王守仁、李贽思想的影响,冯梦龙对于封建礼教是非常排斥的,所以在他的小说中能看到很多对真挚情感的歌颂。

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冯梦龙创作的作品中有大量故事都使用普通人做主角,对他们既有歌颂、也有批驳,视角非常客观。

其中《醒世恒言》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其内容包含了四十则故事,多以普通人之间的爱情、友情作为主题。其中不少名篇在剧情的安排上极为出色,于跌宕起伏中包含了深邃的哲理。

如果想要了解明代社会底层普通人的生活,那么《醒世恒言》是非常不错的资料,读来既有趣味性又足够的详尽写实。

小人物的反抗精神

和明代的大部分读书人不同,冯梦龙对社会底层的穷苦百姓是充满了同情的。在他的书中,这些人既有彼此扶持的温情脉脉,又有面对欺凌时的坚决反抗。

冯梦龙以此为基底,撰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民间得到了无数人的口口相传。

在《醒世恒言》中有不少反映时代现实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主要脉络往往就是小人物对不公命运的对抗,他们并没有因为屡遭打击而消沉,反而不断昂扬向上,为自己争取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而且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塑造了多种具备反抗精神的小人物,其中甚至包含了不少女性,这一点在明代作者中是非常难得的。

说到女性反抗的故事,《蔡瑞虹忍辱报仇》绝对是其中情节最曲折离奇,也是最富有艺术价值的。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蔡武的军户汉子,偶尔帮助了一个人,谁知对方后来竟成为高官,邀请他去湖广荆襄的军中做个小官。蔡武收到信后,带着老婆和三个女儿上路了,其中小女儿蔡瑞虹生得容貌端丽,性情温和,备受蔡武夫妻的疼爱。

在去湖广赴任的路上,蔡武不小心在船上露了财,引来了船家的觊觎。

船员中有一个叫陈小四的,之前一直为祸乡里,是个贪财好色的恶棍,在他的鼓动之下,船员们直接对蔡武一家发难。

陈小四等人完成了杀人夺财之后,又对美貌的蔡瑞虹产生了觊觎。蔡瑞虹本来想一死了之,但是又惦记着给父母报仇,最终只好作罢。于是,她委身于陈小四,意图伺机报复。

可惜,后来陈小四与船员之间发生了矛盾,蔡瑞虹于争夺中被人推下水。之后她被商人救起,没过多久又被后者卖给了人贩子,最终人贩子将其卖给了一个叫胡悦的商人。

然而,这个胡悦只是垂涎蔡瑞虹的美貌,对她态度极差,到了京城后,更是生出将蔡瑞虹卖给人做妾的卑劣想法。

好在关键时刻,蔡瑞虹结识了秀才朱源,在后者的拯救下脱离苦海。

蔡瑞虹感动于朱源的仗义出手,甘心为其做妾,只是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报仇。朱源听了蔡瑞虹的遭遇之后,也对其同情不已,许诺将来一定为其找到陈小四这个灭族仇人。

之后,蔡瑞虹便一直陪伴在朱源的身边,还和他一起孕育了子女。几年之后,朱源高中进士,顺利升任扬州知府。

在赴任的路上,蔡瑞虹终于打听到陈小四的下落。在朱源的帮助下,她收集到足够的证据,将陈小四一伙人告到官府,最终为父母报仇雪恨。

几个月之后,陈小四一伙人被明正典刑,蔡瑞虹终于完成了多年来的夙愿。不过,她并没有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而是在大仇得报后,留书一封感谢朱源的帮助,随后便选择了自尽。

在这个故事中,蔡瑞虹的遭遇是极其悲惨的,她多次辗转于不同人手中,仿佛是一个“货物”。但蔡瑞虹心志坚定,并没有因此沉沦,反而凭借聪明的才智最终成功完成复仇。

劝人忍耐的妥协之道

前面提到过,冯梦龙在撰写小人物故事的时候,采用的是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他并没有一味强调小人物的反抗。而是强调在保持反抗之心的同时也不能逼人太甚,遇事要学会容忍和妥协。

类似的劝诫在《醒世恒言》中有很多,比如“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以及“得闭口时须闭口,得放手时须放手”之类的句子,都是劝导人要学会妥协的。

这是很正常的,冯梦龙毕竟是儒家门徒,极为推崇“中庸”之道。在鼓励人们挣脱束缚,释放情感的同时也提倡不能任由情感肆意,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事实上无论是哪一个阶层的人,都需要学会容忍和妥协,万事都不可以做绝,得饶人处且饶人从来都是金科玉律。

而小人物因为拥有的资源有限,就更需要掌握妥协之道。

如果事事都拼命争抢,丝毫不让,绝对会在某一天遭遇灭顶之灾,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醒世恒言》的名篇《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就讲述了一个因为争强好胜、彼此都不肯退让最终导致好几户人家先后丧命的悲惨故事。

这个故事的开端并不复杂,景德镇的一个窑户邱乙大因为心疼妻子杨氏腹痛难忍,给了儿子一文钱让他去购买治疗腹痛所用的椒汤。

谁知道,儿子邱大拿着钱刚出门就碰到了邻居的孩子刘再旺,在后者的哄骗之下,参加了赌斗,很快就把一文钱输光了。

输了钱的邱大因害怕被父母责罚,吵着让刘再旺赔钱,后者自然不予答应。两个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最后升级成为了邱刘两家的大规模冲突,两家均有人负伤。

当天夜里,腹痛难忍的杨氏越想越气,最终决定吊死在刘家。然而因为月黑风高,本就心气不顺的杨氏多走了几步路,竟然阴差阳错死在了白铁匠家。

白铁四更天发现尸体后,担心惹上麻烦,将尸体随意丢弃在别处,又引发了新的骚乱。

就这样,杨氏的尸体先后辗转于几家,引发了一系列的骚乱和争斗,最终竟导致有13人死于非命,成为一桩震惊府县的大案。而它的起因仅仅是两个孩童有关一文钱的争吵,但凡有一个人懂得妥协,也不会发展到如此残酷的结局。

为小人物著书的冯梦龙

如此看来,冯梦龙对于市井小人物生活的描绘是极为客观的,不仅写出了他们勇于抗争的一面;也真实展现了部分底层人民斤斤计较的缺点,他们因不愿意妥协和容忍引发了不少惨剧。

从整本《醒世恒言》讲述的故事来看,冯梦龙笔下的市民形象普遍还是光彩照人的,绝对是明代著书立说者中的另类。

他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塑造了一个有情有义、知进退、懂分寸的优秀小商贩秦重;

而花魁娘子也不是之前小说中那种只重视达官贵人和读书种子的形象,对会对普通的卖油郎情有独钟。这个故事是冯梦龙对封建旧思想批判和否定的直接体现。

让人无语的是,冯梦龙的思想不仅在明朝是非常先进的,即便放到这两年也是最拔尖的。在如今的影视作品中,普通人的存在感已经越来越稀薄,即便偶尔出现,也多是反面人物的形象。

“穷生恶计,富长良心”这样的腐朽思想本来是冯梦龙强力抨击的,没想到在近几年的影视作品中反而死灰复燃,无数编剧拼了命地为富豪歌功颂德。

结语

总的来说,《醒世恒言》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它的结构充实完整、描写细腻到位,充分展现了当时的市井生活和社会面貌。

而且其中的很多故事都颇有教育意义,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小人物的反抗和妥协之道,是一本如今看来依然极有价值的读物。

其实作者冯梦龙自己就说过,他之所以写作《醒世恒言》就是为了在“六经国史”以及各种演义小说之外做补充,详细描绘被这些书籍忽略的社会劳苦大众。

更多文章

  • 成语树栅连营是什么意思?树栅连营典故出处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成语,树栅连营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树栅连营见于《三国志·文帝纪》,时间是在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主人公是魏文帝曹丕。原文如下: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初,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

  • 成语鞭辟入里是什么意思?典故来源是什么?用法与成语故事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成语,鞭辟入里

    【成语名字】:鞭辟入里【成语拼音、注音】:biān pì rù lǐ、ㄅ一ㄢ ㄆ一ˋ ㄖㄨˋ ㄌ一ˇ【成语释义】: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成语出处】:盛宣怀《上张香帅书》:“侄忝承付托,责无旁贷,必当鞭辟入

  • 佛教分为大乘与小乘,两者有高下之别吗?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大乘”是梵语 Mahayana(摩诃衍那)的意译,意思是装载量很大的车。“小乘”是梵语 Hinayana(希那衍那)的意译,意思是装载量很小的车。这是大车与小车的区别,按说大车并不见得比小车昂贵,现实中的大货车、大班车往往不如一些小汽车值钱。但是,梵

  • “灭十族”中的“十族”都包括哪些人群?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灭十族,十族,方孝儒

    朱棣推翻明惠帝后准备登基,众臣推荐大儒方孝孺起草诏书,才把方孝孺从狱中释放出来。朱棣自称是效法周公辅成王才起兵靖难的,方孝儒就问朱棣,成王在何处?朱棣说,自焚死了。方孝儒又诘问,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说,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方孝孺又问,为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说,别问多了,速去草诏。方孝孺不允。朱棣

  • 成语竹头木屑是什么意思?成语故事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成语,竹头木屑

    陶侃[kǎn]是晋初鄱阳[鄱pó](今江西波阳县)人,后来迁居浔阳(今江西九江市);是晋末著名作家陶渊明的曾祖父。由于他为西晋统治者一贯尽忠,被封为“长沙郡公”,拜为大将军。不过,他的生活据说倒很俭朴。《晋书?陶侃 传》载有一些关于他的勤俭节约的小故事,青年时代

  • 西南联大人物之杨振声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南联大,杨振声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参加游行的学生冲破军警重围,向赵家楼曹汝霖的住宅奔去,但赵家楼戒备森严,大门紧闭。这时,有两个学生爬上铁门,跃进院子,打开了紧闭的铁门。愤怒的学生一拥而进,在痛打章宗祥后火烧了赵家楼。这两名学生中的一人后来成为了现代教育家、作家、教授, 国立青岛

  • 古代汉语中的“大渐”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大渐,古代汉语

    “大渐”一词,在古汉语中极为常见。《宋史·吕端传》记载了一则故事,宋太宗于公元995年立赵恒为太子,并提拔吕端为宰相,希望他将来能辅佐太子。吕端初为宰相,有人说他糊涂,太宗回答:“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997年2月,太宗病危,内侍王继

  • “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都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屈原

    屈原,名平,战国时的楚国人,出身于贵族家庭。在他所生活的六十二年间,正是楚国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屈原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也是个大诗人。曾任楚国左徒,大概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地位很高。最初,楚怀王很信任屈原,国家的内政外交,都让屈原参与。屈原的同

  • “三星高照”中的“三星”是哪三星?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星高照,三星,福神,禄神,寿神

    “三星高照”中的“三星”指的是天宫中的福、禄、寿三星,也称福、禄、寿三神。福、禄、寿三星起源于古代中国人对星辰的自然崇拜。古人以为,浩瀚的星空,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众神虽远在天边,却是万物的主宰,统治着人们。在众神之中,有三位星官对人们最为重要,他们分

  •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第十七章通行本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译文:最好的统治者,百姓并不知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百姓亲近而赞誉他;再次的统治者,百姓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百姓才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