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成语树栅连营是什么意思?树栅连营典故出处介绍!

成语树栅连营是什么意思?树栅连营典故出处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235 更新时间:2024/1/2 6:47:51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树栅连营见于《三国志·文帝纪》,时间是在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主人公是魏文帝曹丕。原文如下:

闰月,孙权刘备于夷陵。初,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闰六月,孙权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刘备。当初,曹丕听说刘备亲自率军东下,向孙权发动进攻,又设立栅栏将营垒连接在一起长达七百余里。曹丕对群臣表示:“刘备不懂得用兵,哪有连营七百多里去对抗敌军的呢‘草木茂盛、广阔平坦、行动受阻、低洼潮湿、险要阻塞这五种地方都容易被敌军击败,这是兵家大忌。不久之后孙权一定会送来告捷的表章。”七天之后,孙权打败刘备的文书果然送到了曹丕的面前。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文中提到的“树栅连营”,意为设立栅栏,连接营垒,比喻军事防御,以拒敌军。这也是由曹丕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本文介绍的这则成语故事发生在蜀汉与东吴之间爆发的夷陵之战期间。经过一番激战,刘备进攻受阻,在前线设立长达七百多里的营寨。这一举动不但令东吴主将陆逊迅速找到了破敌之策,就连不懂得军事的曹丕都看出了端倪。他所说的“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不过是兵法常识,并因此预判刘备必将失败。

那么,常年征战的刘备为何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呢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经过一年的征战,刘备进攻受阻,不得不转入相持阶段。而此时刘备大军出在狭长的山谷地带,军队及后勤补给线容易受到东吴军队的袭击。因此,刘备采取连营七百里的做法避免损失。从这一点来看,刘备的做法还是比较谨慎小心的。

不过,刘备此举也带来了一个致命的缺陷,兵力多于分散。同时,由于当时正值酷暑,天气炎热,风干物燥火,而熟悉当地气候和地形的东吴主将陆逊则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采用火攻的战术,出其不意,终于将刘备击溃。如果当时是阴雨天气,陆逊的火攻之策就将难以奏效。也就是说当时的气候因素对战局的影响更大。

标签: 成语树栅连营

更多文章

  • 成语鞭辟入里是什么意思?典故来源是什么?用法与成语故事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成语,鞭辟入里

    【成语名字】:鞭辟入里【成语拼音、注音】:biān pì rù lǐ、ㄅ一ㄢ ㄆ一ˋ ㄖㄨˋ ㄌ一ˇ【成语释义】: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成语出处】:盛宣怀《上张香帅书》:“侄忝承付托,责无旁贷,必当鞭辟入

  • 佛教分为大乘与小乘,两者有高下之别吗?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大乘”是梵语 Mahayana(摩诃衍那)的意译,意思是装载量很大的车。“小乘”是梵语 Hinayana(希那衍那)的意译,意思是装载量很小的车。这是大车与小车的区别,按说大车并不见得比小车昂贵,现实中的大货车、大班车往往不如一些小汽车值钱。但是,梵

  • “灭十族”中的“十族”都包括哪些人群?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灭十族,十族,方孝儒

    朱棣推翻明惠帝后准备登基,众臣推荐大儒方孝孺起草诏书,才把方孝孺从狱中释放出来。朱棣自称是效法周公辅成王才起兵靖难的,方孝儒就问朱棣,成王在何处?朱棣说,自焚死了。方孝儒又诘问,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说,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方孝孺又问,为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说,别问多了,速去草诏。方孝孺不允。朱棣

  • 成语竹头木屑是什么意思?成语故事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成语,竹头木屑

    陶侃[kǎn]是晋初鄱阳[鄱pó](今江西波阳县)人,后来迁居浔阳(今江西九江市);是晋末著名作家陶渊明的曾祖父。由于他为西晋统治者一贯尽忠,被封为“长沙郡公”,拜为大将军。不过,他的生活据说倒很俭朴。《晋书?陶侃 传》载有一些关于他的勤俭节约的小故事,青年时代

  • 西南联大人物之杨振声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南联大,杨振声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参加游行的学生冲破军警重围,向赵家楼曹汝霖的住宅奔去,但赵家楼戒备森严,大门紧闭。这时,有两个学生爬上铁门,跃进院子,打开了紧闭的铁门。愤怒的学生一拥而进,在痛打章宗祥后火烧了赵家楼。这两名学生中的一人后来成为了现代教育家、作家、教授, 国立青岛

  • 古代汉语中的“大渐”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大渐,古代汉语

    “大渐”一词,在古汉语中极为常见。《宋史·吕端传》记载了一则故事,宋太宗于公元995年立赵恒为太子,并提拔吕端为宰相,希望他将来能辅佐太子。吕端初为宰相,有人说他糊涂,太宗回答:“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997年2月,太宗病危,内侍王继

  • “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都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屈原

    屈原,名平,战国时的楚国人,出身于贵族家庭。在他所生活的六十二年间,正是楚国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屈原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也是个大诗人。曾任楚国左徒,大概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地位很高。最初,楚怀王很信任屈原,国家的内政外交,都让屈原参与。屈原的同

  • “三星高照”中的“三星”是哪三星?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三星高照,三星,福神,禄神,寿神

    “三星高照”中的“三星”指的是天宫中的福、禄、寿三星,也称福、禄、寿三神。福、禄、寿三星起源于古代中国人对星辰的自然崇拜。古人以为,浩瀚的星空,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众神虽远在天边,却是万物的主宰,统治着人们。在众神之中,有三位星官对人们最为重要,他们分

  •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第十七章通行本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译文:最好的统治者,百姓并不知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百姓亲近而赞誉他;再次的统治者,百姓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百姓才不相信

  •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通行本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译文: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镇静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事保持厚重,就像行军打仗离不开辎重。虽有美食胜景,奢华享受,却能安然处之,不为所动。为什么大国的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