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三月晦日偶题》(宋·秦观)的解析

《三月晦日偶题》(宋·秦观)的解析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941 更新时间:2023/12/26 10:54:55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这是代诗人秦观的一首迎夏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借助“三月晦日”这一特殊日子,送春迎夏,迎来送往,表达乐于接受,勇于尝试,乐观上的豁达人生观。

秦少游诗词风格大多婉约感伤,被誉为“婉约正宗”,这与新旧党争有很大的关系。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其成也苏轼,败也苏轼。苏轼劝其读书考进士,又随着苏轼升迁而升迁,随着苏轼被贬而同贬。可是苏轼被贬的时候多,所以秦少游很长时间处于贬谪状态。

这对于诗人的诗词风格有很大影响,“古之伤心人”的称呼也与之有关。“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郴州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大量忧伤诗词风格的另一面,也有“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的少数豁达诗词佳作。这首诗正是其豪放豁达的生动写照。

“晦日”,指每月的最后一天。“三月晦日”,就是春天最后一天。翌日就进入夏天了。属于春末夏初交替之际。“偶题”,就是诗兴顿起,偶然而题,颇有偶得之意。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这两句是说,节令风物交相促使,各自推陈出新,痴心的人们总是想苦苦挽留住春天。

“节物”即节令风物。“相催”,即交相促使、共促共迫。“各自新”,即各自换新光。“痴心儿女”,即指“挽留春”的人们。一“催”一“留”之间,就将光阴无情,与人们痴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大自然的变化,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也要学习“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精神,顺应自然,融入自然,接受自然。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这两句是说,春天百花凋零,又何必感到遗憾呢?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正称人心意。

“芳菲歇去”,是对于题中“晦日”的一种呼应。白居易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其“芳菲尽”与这里的“芳菲歇”,说的是一个意思。“何须恨”,即不必恨。为何不必恨?诗人进一步解释道:夏木阴阴正可人。

“夏木阴阴正可人”,正是对首句“节物相催各自新”的一种具体呈现,也是对“痴心儿女挽留春”的一种回应。夏日如此美好,又何必沉迷在春日里无法自拔呢?一切事物都要向前看,每个季节都有属于它的独特风景,没必要沉迷在过去,而是要注重当下,拥抱未来。

纵览全诗,语言清丽,态度乐观,情寄于景,景中含情,小切口蕴藏大哲理,是为迎夏诗中的名篇佳作。

标签: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

更多文章

  • 《<战国策-魏策二>楚王攻梁南》的原文及翻译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国策

    原文: 楚王攻梁南,韩氏因围蔷。成恢为犀首谓韩王曰:“疾攻蔷,楚师必进矣。魏不能支,交臂而听楚,韩氏必危,故王不如释蔷。魏无韩患,必与楚战,战而不胜,大梁不能守,而又况存蔷乎?若战而胜,兵罢敝,大王之攻蔷易矣。” 译文: 楚王派兵攻打魏国南部,韩国趁机包围魏国的蔷邑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牧)的原文及翻译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史记,李牧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译文:李牧是驻守赵国北部边境的名将,李牧常年率军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李牧有权根据实际需要在所管辖的防区内设置官吏,在李牧防区内城市的租税都收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费用开支。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

  • 《<战国策-魏策二>田需、周宵相善》的原文及翻译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国策,田需,周宵

    田需、周宵相善,欲罪犀首。犀首患之,谓魏王曰:“今所患者,齐也。婴子言行于齐王,王欲得齐,则胡不召文子而相之?彼必务以齐事王。”王曰:“善。”因召文子而相之。犀首以倍田需、周宵。 译文: 魏国的田需、周宵关系友好,他们想加罪于犀首。犀首担心此事

  • 明代爱情小说中的婚姻观与性别认同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明代爱情小说,婚姻观,性别认同

    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中国文学在明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成就,包括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在这其中,明代的爱情小说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类型,这些小说围绕着情爱、婚姻和性别认同等主题展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婚姻观和性别认同。 在明代,婚姻被看作是

  • 《辞职自遣》(明代·刘基)的解析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辞职自遣,刘基

    买条黄牛学种田,结间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 世间万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这是明代诗人刘伯温的一首辞官诗。 关于辞职这件事,文人似乎都比较热衷,更多体现出一份洒脱与通透。 汉朝大才子司马相如为景帝时武骑常侍,因不得志,称病

  •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宋·朱敦儒)的原文及解析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西江月,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注1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这是宋代词人朱敦儒的一首抒情词。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这人世间的事短得就如同一场春梦,而人情冷暖,薄得就好似一朵秋云。要经历多少艰

  • 《遣子诗》(唐.黄峭)的原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遣子诗,黄峭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嘱咐,晨昏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这是唐代诗人黄峭(872953)的一首遣子诗。与其说这首诗是遣子诗,不如说是言志诗。好男儿是穷守故里,还是外出闯荡?在这首诗中,黄峭旗帜鲜明地给出了答案,欲求富贵,必闯四方

  • 《<战国策-魏策二>齐、魏战于马陵》的原文以及翻译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国策

    原文: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魏王召惠施而告之曰:“夫齐,寡人之仇也,怨之至死不忘。国虽小,吾常欲悉起兵而攻之,何如?”对曰:“不可。臣闻之,王者得度,而霸者知计。今王所以告臣者,疏于度而远于计。王固先属怨于赵,而后与齐战。今战不胜,国无守

  • 董卓的谋士李儒去哪了?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董卓,李儒

    说起李儒去哪了?不少人都得懵一下,是啊李儒去哪了呢?其实这个问题有点“曼德拉效应”,演义中其实交代了李儒的结局。董卓大闹凤仪亭后,董卓和吕布的关系有了裂痕,李儒建议董卓把貂蝉赐给吕布。董卓先是同意,后又后悔了。李儒追问此事惹得董卓老大不高兴,说你怎么不把你妻子送给吕布。李儒碰

  • 曹操的优势比刘备好,为何诸葛亮最后选择跟随刘备?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备,诸葛亮

    最主要的一点是诸葛亮有政治洁癖。也就是说诸葛亮有匡扶汉室的想法。汉献帝的“衣带诏”大白天下之后,曹操就是名副其实的汉贼,有“洁癖”的诸葛亮不可能去保一个汉贼。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小原因。1、能当谋士的一般都是出自士族大家,拖家带口的比较多,他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