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题元处士高亭》(唐.杜牧)的解析

《题元处士高亭》(唐.杜牧)的解析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771 更新时间:2023/12/26 10:59:25

水接西江天外声,小斋松影拂云平。

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月明。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题亭诗。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一则认为作于唐代开成三年(838),最直接的原因是诗人在诗题下注“宣州”二字。且诗中“何人教我吹长笛”,与之前在扬州为官留下的“玉人何处教吹箫”时间上相去不远,可作呼应。当时杜牧以宣州团练判官入幕宣徽观察使崔郸麾下。在宣州期间,诗人去国怀乡,颇感知音难觅,直至遇见元处士,一见如故,志趣相投,相得甚欢,遂于相仿之际,登高亭有感,题诗于高亭之上,诗亭相得益彰,极具气。

二则认为作于唐会昌四年九月(844),杜牧被贬池州刺史,这年42岁。池州治所秋浦县(今安徽贵池)。理由是 “元处士”所居处为阳陵县,属池州管辖,诗中“水接西江”,即指门前春水靠近青弋江,阳陵县离青弋江很近,西为九华山,东为太平湖,接青弋江。杜牧来往其间也较为便捷。综合来看,笔者更倾于第一种见解。

“元处士”,即元孚。据《全唐诗》卷八二三《元孚小传》:“元孚,宣城开元寺僧,与许浑同时。”

据杜牧另一首中所写,“元处士”原是陵阳山上的隐士,是个身世两忘的人。虽身居陋室,但心却宽广。喜欢对酒,却不饮;喜欢诗文,探讨琢磨。他知足乐,从不怨天尤人,心境豁达大度,是真正的隐士。由此可见,“元处士”是一位隐居山林、安贫乐道、爱好读书、淡泊名利的人。

题目中的“高”字,不仅仅是说亭子位置之高,交代亭子的名字,也从侧面表达了元处士的品格高尚、志趣高雅、淡泊名利、高风亮节。

“水接西江天外声,小斋松影拂云平。”这两句是说,亭前的春水,连接着青弋江,从天外传来浩浩荡荡的响声。小小书斋前,松影婆娑,拂弄云雾,与云齐平。这是写“高亭之所见”。

“水”,即“元处士”亭前的春水。“西江”,即宣州之西的青弋江。登上高亭的诗人,纵目远眺,看到了水绕高亭,听到了涛声汩汩,感受到了春风拂面,与云齐平,仿佛置身仙境。

“何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月明。”这两句是说,想起在扬州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如今谁人来教“我”吹长笛呢?又能与谁一起倚着春风,共赏一轮明月呢?这是写“高亭之所想”。

这两句诗境大抵出自“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只不过将语句对调了。先说“玉人何处教吹箫”,再言“二十四桥明月夜”,其意境是一样的。诗人之所以对调是有深意的,何人教我吹长笛,何其悲凉、何其伤感、何其落寞?而扬州句却丝毫感觉不到这种落寞,总能感觉到的是对扬州的迷恋、不舍、深情。因为那个时候,最起码有个懂他、爱护他、铁粉领导牛僧孺,全唐诗有其诗四首。值得一提的是,杜牧的人生也随着牛僧孺倒台一贬再贬,这时道家思想就在诗人心中扎根了,无意仕途,一直要求外放,也算是放逐一颗失落的灵魂吧。“士为知己者死”,无知己的政治舞台已然不适合他了,也不必眷恋。人生不过如此,得一二知己足矣。“元处士”,就这样适时走进了诗人的世界,抚慰着诗人一颗失落的灵魂。

如果登上高亭,仅仅看到的是风景,那就失之浅薄了。他看到的是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他渴望得到的是赏识他,是一起指点江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政治知音。表面看是乐景,实则隐藏着哀情。这也从另一方面肯定了“元处士”在诗人心中的独特位置。

纵览全诗,情藏于景,境藏于物,志藏于人,含蓄蕴藉,意蕴悠长,意境阔大,格局高远,壮丽绚烂,是为题亭诗中的绝妙佳作。

标签: 题元处士高亭杜牧

更多文章

  • 《三月晦日偶题》(宋·秦观)的解析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月晦日偶题,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这是宋代诗人秦观的一首迎夏诗。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借助“三月晦日”这一特殊日子,送春迎夏,迎来送往,表达乐于接受,勇于尝试,乐观向上的豁达人生观。秦少游诗词风格大多婉约感伤,被誉为“婉约正宗&rdqu

  • 《<战国策-魏策二>楚王攻梁南》的原文及翻译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国策

    原文: 楚王攻梁南,韩氏因围蔷。成恢为犀首谓韩王曰:“疾攻蔷,楚师必进矣。魏不能支,交臂而听楚,韩氏必危,故王不如释蔷。魏无韩患,必与楚战,战而不胜,大梁不能守,而又况存蔷乎?若战而胜,兵罢敝,大王之攻蔷易矣。” 译文: 楚王派兵攻打魏国南部,韩国趁机包围魏国的蔷邑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牧)的原文及翻译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史记,李牧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译文:李牧是驻守赵国北部边境的名将,李牧常年率军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李牧有权根据实际需要在所管辖的防区内设置官吏,在李牧防区内城市的租税都收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费用开支。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

  • 《<战国策-魏策二>田需、周宵相善》的原文及翻译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国策,田需,周宵

    田需、周宵相善,欲罪犀首。犀首患之,谓魏王曰:“今所患者,齐也。婴子言行于齐王,王欲得齐,则胡不召文子而相之?彼必务以齐事王。”王曰:“善。”因召文子而相之。犀首以倍田需、周宵。 译文: 魏国的田需、周宵关系友好,他们想加罪于犀首。犀首担心此事

  • 明代爱情小说中的婚姻观与性别认同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明代爱情小说,婚姻观,性别认同

    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中国文学在明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成就,包括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在这其中,明代的爱情小说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类型,这些小说围绕着情爱、婚姻和性别认同等主题展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婚姻观和性别认同。 在明代,婚姻被看作是

  • 《辞职自遣》(明代·刘基)的解析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辞职自遣,刘基

    买条黄牛学种田,结间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 世间万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这是明代诗人刘伯温的一首辞官诗。 关于辞职这件事,文人似乎都比较热衷,更多体现出一份洒脱与通透。 汉朝大才子司马相如为景帝时武骑常侍,因不得志,称病

  •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宋·朱敦儒)的原文及解析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西江月,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注1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这是宋代词人朱敦儒的一首抒情词。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这人世间的事短得就如同一场春梦,而人情冷暖,薄得就好似一朵秋云。要经历多少艰

  • 《遣子诗》(唐.黄峭)的原文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遣子诗,黄峭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嘱咐,晨昏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这是唐代诗人黄峭(872953)的一首遣子诗。与其说这首诗是遣子诗,不如说是言志诗。好男儿是穷守故里,还是外出闯荡?在这首诗中,黄峭旗帜鲜明地给出了答案,欲求富贵,必闯四方

  • 《<战国策-魏策二>齐、魏战于马陵》的原文以及翻译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国策

    原文: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魏王召惠施而告之曰:“夫齐,寡人之仇也,怨之至死不忘。国虽小,吾常欲悉起兵而攻之,何如?”对曰:“不可。臣闻之,王者得度,而霸者知计。今王所以告臣者,疏于度而远于计。王固先属怨于赵,而后与齐战。今战不胜,国无守

  • 董卓的谋士李儒去哪了?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董卓,李儒

    说起李儒去哪了?不少人都得懵一下,是啊李儒去哪了呢?其实这个问题有点“曼德拉效应”,演义中其实交代了李儒的结局。董卓大闹凤仪亭后,董卓和吕布的关系有了裂痕,李儒建议董卓把貂蝉赐给吕布。董卓先是同意,后又后悔了。李儒追问此事惹得董卓老大不高兴,说你怎么不把你妻子送给吕布。李儒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