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这是清代诗人张问陶的一首禅意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通过“买山”的典故,道出了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内心的真谛。苏东坡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一个人只有内心达到静谧圆融的境界,才算是真正入得禅关,否则只是做给别人看的表象罢了。
“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这两句是说,在家中修行,如果能保持清新美妙的心境,一样可以进入禅门,而不必花费黄金去买山寻求幽静。
“黄金去买山”,典出晋代高僧支道林买山修行的故事。因此留下:“买山隐、买山居、买青山、支遁隐”的历史典故。《世说新语》下卷也有记载:“支道林因人就深公买印山。深公答曰:‘未闻巢、由买山而隐。”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这两句是说,只要心性澄明,智慧之光绽放如满月,就算在家被俗世缠身,内心也比出家人清闲。
后两句可谓是警句,是诗人心境的一种自然表现。
佛家认为,心光是佛心所照之光,其中蕴含着慈悲和容忍。诗人用“满月”二字,正象征着一种极其虔诚而又清净的情怀。
龙树菩萨在《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里说:“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心的本性应该如同月亮一般,圆满、清净和皎洁。
明窗高挂菩提月。修行的本质其实是修心。那些整天喊着买山、出家的人,未必是真修行。而那些在家,却“心光如满月”的人,却是真正在修行。
修行何必在深山,红尘即是大道场。时光清浅处,一步一安然。愿你我眼里有清风,眉间落欢喜,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