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史记·郑世家》的原文及翻译(五、郑襄公篇)

《史记·郑世家》的原文及翻译(五、郑襄公篇)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1093 更新时间:2023/12/8 9:16:30

缪公元年春,秦缪公使三将将兵欲袭郑,至滑,逢郑贾人弦高诈以十二牛劳军,故秦兵不至而还,晋败之於崤。

译文:郑缪公元年(前627)春季,秦缪公派三位将军率军偷袭郑国,秦军行军到滑国时,遇上郑国商人弦高,弦高怕被害,就谎称奉郑君之命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秦军认为偷袭郑国的计划泄露,所以没再继续进军,秦军撤军回国时,被晋国在崤伏击,大败。

初,往年郑文公之卒也,郑司城缯贺以郑情卖之,秦兵故来。

译文:郑文公逝世后,郑国都城的卫戍官缯贺把郑国的内情出卖给秦国,有了内应秦军才来出兵入侵郑国。

三年,郑发兵从晋伐秦,败秦兵於汪。

译文:郑缪公三年(前625),郑国派军随晋国伐秦,联军在汪击败秦军。

往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代立。二十一年,与宋华元伐郑。

译文:在前一年楚国太子商臣弑杀父亲楚成王自立。郑缪公二十一年(前607),楚国与宋国大夫华元联合入侵郑国。

华元杀羊食士,不与其御羊斟,怒以驰郑,郑囚华元。

译文:华元宰羊犒劳士兵,却未给为自己的驾车驭手羊肉,驭手羊斟怀恨在心,两军开战时,驭手把宋军主将华元的车赶到郑国军阵中,致使华元被郑国俘虏,

宋赎华元,元亦亡去。晋使赵穿以兵伐郑。

译文:宋国用重金赎回华元,而华元却已从郑国逃出。同年晋国命大夫赵穿率军入侵郑国。

二十二年,郑缪公卒,子夷立,是为灵公。

译文:郑缪公二十二年(前606),缪公去世,其子夷即位,即郑灵公

灵公元年春,楚献鼋(yuán)於灵公。子家、子公将朝灵公,子公之食指动,谓子家曰:“佗日指动,必食异物。”

译文:郑灵公元年(前605)的春天,楚国派人宋给灵公一只鼋(鳖的一种,也是鳖类中体格最大的一种)。子家、子公准备来朝拜灵公,来的途中子公的食指颤动了一下,见到子家后,他对子家说:“刚才我的手指莫名其妙的颤了一下,今天我们肯定要吃珍奇的食物了。”

及入,见灵公进鼋羹,子公笑曰:“果然!”灵公问其笑故,具告灵公。

译文:等两人入宫后,见到灵公正在进食鼋汤,子公笑道:“果然如此。”灵公问子公为何发笑,子公把以上情况告诉了灵公。

灵公召之,独弗予羹。子公怒,染其指,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

译文:灵公叫他过去,却没把鳖汤给他喝,子公很生气,就用手指在汤里沾了一下尝了尝(这纯属赌气啊),转头就出了宫。灵公被这一指头搅的大怒,一气之下要杀了子公。

子公与子家谋先。夏,弑灵公。郑人欲立灵公弟去疾。

译文:结果子公与子家已经提前商义,准备先下手干掉灵公。同年夏季,两人合谋弑杀灵公(一碗鳖汤引发的血案啊)。灵公死后,郑国贵族想拥立灵公的弟弟公子去疾为君。

去疾让曰:“必以贤,则去疾不肖;必以顺,则公子坚长。”

译文:去疾谦让说:“还是让贤能的人即位为君吧,而我是个无才无德的人;也可以按长幼顺序确定即位人选,这样的话公子坚比我年长,他比我合适。”

坚者,灵公庶弟,去疾之兄也。於是乃立子坚,是为襄公。

译文:公子坚是灵公的弟弟,去疾的哥哥。于是贵族们拥立子坚为君,即郑襄公。

襄公立,将尽去缪氏。缪氏者,杀灵公、子公之族家也。

译文:襄公即位后,准备把缪氏一族灭门。缪氏就是弑杀灵公的子公一族。

去疾曰:“必去缪氏,我将去之。”乃止。皆以为大夫。

译文:去疾对襄公说:“君侯如果要诛灭缪氏一族的话,那我也将离开郑国了。”襄公这才停止了这一计划。并任命缪氏族人为大夫。

襄公元年,楚怒郑受宋赂纵华元,伐郑。郑背楚,与晋亲。

译文:郑襄公元年(前604),楚国记恨郑国曾经接受宋国贿赂而释放宋国大夫华元,所以楚国出兵伐郑。郑国也背叛了与楚国的盟约,转而与晋国亲近。

五年,楚复伐郑,晋来救之。六年,子家卒,国人复逐其族,以其弑灵公也。

译文:郑襄公五年(前600),楚国再次出兵伐郑,晋国出兵救助郑国。郑襄公六年(前599),子家去世,郑国贵族讲子家一族赶出郑国,原因是子家弑杀了灵公。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

译文:郑襄公七年(前598),郑国与晋国在鄢陵结盟。郑襄公八年(前597),楚庄王因郑国背叛自己,而与晋国结盟的原因,出兵讨伐郑国,楚军包围郑都三个月,郑国无奈,只能献出国都投降楚国。

楚王入自皇门,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

译文:楚王从郑都皇门入城,郑襄公脱去上衣露出胳膊手牵着羊迎接楚王说:“我不能在边城事奉大王,让大王动怒,亲自来到我国国都,这是我的罪过。

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

译文:这都是我不听从大王命令造成的。大王可以把我流放到江南,大王把郑国赐给其他诸侯吧,我只能唯命是听。

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原也,然非所敢望也。

译文:如果大王没有忘记周厉王、周宣王、郑桓公郑武公,不忍心断绝他们的祭祀,那么大王就赐给我一个不毛之地,让我能事奉你,这也是我的愿望。

敢布腹心,惟命是听。”庄王为卻三十里而後舍。

译文:作为亡国之君的我,是不敢再奢求什么了。我只不过冒昧地表露我的真心,对大王将唯命是从。”楚庄王命军队退却三十里后驻扎下来。

楚群臣曰:“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今得国舍之,何如?”

译文:楚国大臣们说:“我们千里迢迢从郢都打来到这里,官兵们经过长途跋涉之后也是很疲惫了。攻占了郑国,现在又选择放弃,为什么呢?”

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

译文:楚庄王说:“我们之所以出兵伐郑,只是教训教训郑国不听话的国君。今天郑国国君已经被教训的服服贴贴,还要什么过分的要求的呢?”最终楚庄王率军撤退。

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

译文:晋国听闻楚国出兵伐郑,也派兵前去救援郑国。晋军出发时,晋国国内意见不统一,犹不决,所以援郑的军队来迟了,等到到了黄河边时,楚军已经撤走。

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庄王闻,还击晋。

译文:晋国将帅有的想渡河追击,有的想班师回国,但最终晋军还是渡过黄河追击楚军。楚庄王听说后,率军转头攻击晋军。

郑反助楚,大破晋军於河上。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而亲楚也。

译文:郑国反而帮助楚国进攻晋军,郑、楚联军在黄河边上大败晋军。郑襄公十年(前595),晋国出兵伐郑,出兵的原因是郑国背叛晋国亲近楚国。

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晋景公欲发兵救宋,伯宗谏晋君曰:“天方开楚,未可伐也。”

译文:郑襄公十一年前(594),楚庄王出兵伐宋,宋国向晋国告急。晋景公想派军救助宋国,晋国大臣伯宗进谏晋君说:“上天有意助楚国兴旺,现在不能与楚国交恶。”

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诓楚,令宋毋降。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

译文:晋国贵族找到一位壮士,霍国人解扬,字子虎。晋国让解扬前去欺骗楚国,然后让宋国不要投降,解扬路过郑国,郑国和楚国关系亲密,就逮捕了解扬,将他献给楚国。

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於是楚登解扬楼车,令呼宋。

译文:楚王赏赐给解扬一份厚礼并与他立约,让他到宋国说反话,叫宋国赶快投降,楚王还多次要挟解扬,解扬才勉强答应。于是楚王让解扬登上观望敌军的巢车,让他向宋军喊话。

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楚庄王大怒,将杀之。

译文:但解扬竟违背与楚人的盟约,反而传达了晋君给他的命令,大声喊:“晋国正在召集全国的军队前来援救宋国,宋国虽然形势紧迫,但千不要投降楚国,晋军马上就要赶到了!”楚王一听非常生气,准备处死解扬。

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

译文:解扬说:“国君以制定命令为本分,臣民以执行命令为信义。我接受我国国君的命令出国办事,宁死也不以让君命受损。”

庄王曰:“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

译文:楚庄王说:“那么,你已经答应了我,尔后又背叛,你的信用在哪儿呢?”

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将死,顾谓楚军曰:“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

译文:解扬说:“我之所以答应大王,就是想借此来完成我国国君的命令。”解扬将要受刑时,回头对楚军说:“做人臣的不要忘记竭尽忠诚尔后去死!”

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於是赦解扬使归。晋爵之为上卿。

译文:楚王的弟弟们都进谏,劝楚王赦免解扬,最终楚王赦免了他,让他回国。晋国授予解扬上卿。

十八年,襄公卒,子悼公晞 (mì)立。

译文:郑襄公十八年(前587),襄公去世,其子悼公晞即位。

标签: 史记郑世家郑襄公

更多文章

  • 《史记·郑世家》的原文及翻译(完、郑国灭亡)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史记,郑世家,郑国灭亡

    定公元年,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而自立,为平王。 译文:郑定公元年(前529),楚国公子弃疾弑父自立,即楚平王。 欲行德诸侯。归灵王所侵郑地于郑。 译文:楚平王因为是弑父自立的原因,所以他想在天下诸侯面前树立自己仁义的形象,所以楚平王把当年楚灵王侵占郑国的土地都还给了郑国。 四年,晋昭公卒

  • 郭襄有创立峨眉的实力,为什么却不消灭明教?看看教主夫人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郭襄,峨眉派,明教

    郭靖,一代大侠;黄蓉,桃花岛岛主之女,丐帮帮主。他们的女儿郭襄,也算得上是虎父无犬女,创立了峨眉派。可既然郭襄也有一定的能力,为什么她却没有灭掉明教呢?据说,这和明教教主阳顶天的夫人还有点关系。 郭靖夫妇对郭襄,应该是寄予厚望的,他们镇守南宋大门襄阳,就将女儿也起名为“襄&rdqu

  • 《史记·吴太伯世家》的原文及翻译(四、吴王阖闾)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史记,吴太伯,吴王阖闾

    王阖庐元年,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楚诛伯州犁,其孙伯嚭(pǐ)亡奔吴,吴以为大夫。 译文:吴王阖庐元年(前514年),吴王任命伍子胥担任行人之官并参议国事。楚王杀害了伯州犁,其孙伯嚭逃亡到吴国,吴王任命伯嚭为大夫。 三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 译文:吴王

  • 《史记·楚世家》的原文及翻译(八、楚怀王篇)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史记,楚世家,楚怀王

    怀王元年,张仪始相秦惠王。四年,秦惠王初称王。 译文:楚怀王元年(前328),张仪开始担任秦国的国相。楚怀王四年(前325),秦惠王称王。 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於襄陵,得八邑。 译文:楚怀王六年(前323),楚国派柱国将军昭阳率军攻打魏国,楚军在襄陵击败魏国,夺取魏国八个城邑

  • 才子罗隐与江南名妓重逢,被对方耻笑,便作诗一首,这首诗流传至今!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罗隐,江南名妓,云英

    871年,怀才不遇的罗隐,与12年前的一位江南名妓重逢,对方掩嘴笑道:“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你还没考中啊?”罗隐被戳中痛处,便作诗一首。结果这首诗流传至今,却被众人用错典故,令专家很是无奈。 当时,罗隐苦涩一笑,挥笔写下: 钟陵醉别十馀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

  • 《水浒传》有位奇葩高手,一招击败林冲,却被李逵吓得落荒而逃。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张清,林冲,李逵

    马上林冲,马下武松,林教头和武行者,都是《水浒传》的灵魂人物。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是非常喜欢武松武二郎的。 武松不像林冲那样隐忍,只要你敢招惹我,我死也不让你安稳。 武松其实做事也还算讲规矩,一直都是“冤有头债有主”的风格。 直到武松血溅鸳鸯楼时,他打得红了眼,

  • 方腊麾下最强猛将,斩秦明,单挑李应、朱仝、关胜、花荣四大猛将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方腊,方杰,猛将,秦明,李应,朱仝,关胜,花荣

    《水浒传》前半部分,写得很精彩,扣人心弦。 武松景阳冈打虎、林冲风雪山神庙、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等故事,让读者热血沸腾。 《水浒传》后半部分,梁山好汉征讨方腊,天罡地煞接二连三的凋零,十损七八。 征讨方腊之前,梁山好汉们可以说是无往不利,基本上没吃过亏。 自从晁盖战死曾头市之后,就没有折损一

  • 《诗经》既有浪漫主义的一面,也有现实主义的一面。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诗经,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诗经》既有浪漫的一面,也有现实主义的一面。其中几首讽刺诗,可说是浪漫风格和现实风格的融合损人损得够力度,又够迂曲蕴藉。 如,若现代人看到美女嫁丑夫,大约脱口而出“鲜花插在牛那啥上”,过于俗白;《诗经》中人不是,那叫一个蔫儿坏。 诗歌是文学的一种体裁之一,除此之外,还

  • 和孙悟空一起学法术的师兄弟去哪里了?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孙悟空,学法术

    和孙悟空一起学艺的师兄弟去了哪里? 猴子为了寻找长生不老的地方,一个人拜方寸灵台山斜月三星洞的菩提为师,祖师收下猴子,给他取名孙悟空。 当时和孙悟空一起学艺的有很多师徒, 一次菩提祖师开祭坛讲道时,问孙悟空想学什么,孙悟空说,只要师父教我道术,我就会学。 菩提祖师说,我告诉你,教你求仙、趋邪避

  • 金庸武侠十大兵器,屠龙刀、倚天剑排不进前三。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金庸武侠,屠龙刀,倚天剑

    9、君子剑;10、淑女剑 这里的“君子剑”,并非岳不群的绰号,而是一件兵器,被绝情谷谷主公孙止收藏在剑室中。 “君子剑”和“淑女剑”,出自于《神雕侠侣》,外形很奇特。 首先,“君子剑”和&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