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经》到《道德经》到黄帝内经》,阴阳都是指的气(),不是泛指,不是抽象概念,不是哲学名词。
具体的阴气、阳气具有对立统一的特性,但阴阳学说与矛盾的对立统一性绝不是一回事
。
谢谢邀请,试着作答。
人们对阴阳学说的理解我认为是有层次的。
最基本的层次是:有黑就有白,有正必有负,有高必有低,有胜必有败、有盛必有衰……诸如此类,举不胜举。认为阴阳对立,是不变的永恒存在。
第二个层次是:阴阳对立是永恒存在的。但是阴阳是此消彼长,是变化的。用太极图来表示。而且认为,即使是阴的部分,核心却有阳;阳的部分核心是阴。叫做“太极眼”。此消彼长、物极必反的观点,带来了辩证法思想;阴阳有“太极眼”的观点带来了相对主义观念。太极图以图像解释世界,带来了“和”的观念。这个观点无疑含有丰富的哲理。因此把这个观念,就叫做“中国古代哲学”。太极图无疑这是哲学。但这个哲学,探讨世界基本组成的时候演绎出了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属性组成,其变化由“八卦”演绎六十四卦”的规律变化。认为是万古不变的永恒真理,这样,阴阳五行八卦,由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变成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五行八卦在中医里运用,是运用了人体各个器官和功能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成关系,人体是自身和谐统一的思想。而不是五行八卦在起作用。是人体是完整统一体思想方法在起作用。人体疾病和保养,应适应气候季节变化思想,在起作用。
第三种认为,万物有阴阳对立现象,而且这个现象是由物质世界的本质决定的。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统一体。这里的“事物”,不仅仅是指物理世界、物质世界,并且指人文世界、人的精神世界。现象的本质就是矛盾对立统一体,事物遵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和前进的规律。人的认知,就是去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现这个规律,遵循这个规律。利用这个规律,让物质世界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
第一层次的认知,无疑是唯物主义认识世界本质的最初觉醒,认识到了阴阳对立无处不在。但如果仅停留在这个认知上,就会陷入机械唯物主义。“对立必然存在”使人陷入“有实体必有虚体”的思维,要在物质世界里寻找“反物质”。忘记了物质世界本身是阴阳对立构成。想在物质世界之外寻找第三者“反物质”。与“虚无的意识”联起手来使人进入了迷茫。
第二层次的认知。从最初开始的辩证法思想和相对主义进步作用,发展到了固化旧时代用肉眼认知世界的水平上,没有发展出“以工具仪器观测和以实验证明”的思路。完美的天人合一解释,反倒变成了认知真实世界的滞梏。阻碍了对世界新知识的接受和发展。
在这里顺便回答一下题主附言中的问题:中医的阴阳理论基于表里相对,虚实相对,旺衰相对、邪正相对、泻补相对、脏腑相对的对立统一观念。它是建立在“人体是有机整体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上的。虽然也用五行学说,但是跟八卦学说还是有一定分别的。运用这样一个人体整体观念就克服西医头疼治头脚疼治脚哪个器官损坏了直接割掉的弊端。但西医西药直接治疗病灶的方法也是不能否定的。也就说,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跟世界观上的“阴阳五行、八卦易经”还是有区别的。
第三种层次上的认知,推动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进步,但过于“理论化”,对于习惯于从表象看问题的人来说,过于玄奥,“什么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瞎折腾什么?说什么疯话?认为简直是邪教的邪说!人们不知道为什么思维和思考还需要概念、观念、理念、表象、抽象,一般、个别、普遍、特殊、……等等概念的时候,不知道哲学家们究竟在说什么。哲学家也很难说得清楚讲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