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徐州的十一位皇帝是那些

徐州的十一位皇帝是那些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759 更新时间:2024/3/26 23:25:57

徐州被誉为“帝王将相之乡”、“人文荟萃之地”,在数千年的风云沧桑中,涌现出了众多颇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们大多为徐州籍,如刘邦刘秀刘备曹丕、刘裕、萧衍、萧道成、朱全中、李升、朱元璋、洪秀全11位开国皇帝;刘向刘义庆、李可染等名垂文坛的墨客。也有为客籍的,如项羽、苏轼、白居易,或立业,或建功,或为文,或曾生长于徐州,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成为徐州厚重的文化积淀的一个部分...

徐州的伟大的人物有谁啊?

彭祖,厨师之祖,相传活了800岁,徐州的历史中最早的人物,徐州的另一个名字彭城就是因为他而得的.

刘邦,项羽,不用介绍了吧```连项羽老婆都住这不远,可以说汉朝初期就是围绕徐州玩的.

华佗,相传也是徐州人.

李煜,南唐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徐州的.

苏东坡,在徐州当过官.

李可染,当代画家.

我的知识不多,知道的就这些```

徐州的有趣的风土人情

花鼓大鼓渔鼓徐州花鼓,又称“二人鼓”、“打花鼓”、“花鼓舞”、“叮响花鼓”、“花鼓小锣”、“打干梆”等,是流行于苏鲁豫皖间的一个曲艺种类(花鼓也曾在一些地区发展为戏曲、舞蹈的艺术形式)。“花鼓花鼓,打锣敲鼓。女顶彩球,男挎花鼓。蹦蹦跳跳,有文有武。追根溯源,晋朝有祖。”这是徐州一代民间流行的歌谣,可见花鼓在徐州的盛行还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呢!徐州铜山黄集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口头语:“黄集人,两头俏;开口就是花鼓调。”黄集人对花鼓更是有所偏爱。徐州花鼓在漫长的发展、衍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且名称各异。其活动范围以徐州为中心,流派有东、西、南、北之分。东路称“苏北花鼓”,西路称“河南溜”,南路称“皖北花鼓”、“砀山花鼓”,北路称“徐州无弦梆”。花鼓的音乐由唱腔与伴奏两个部分组成。先期的花鼓,只用鼓或梆子伴奏,演唱中只能击节,不能节制旋律;后期发展成为戏曲时,才有丝竹乐器的伴奏,同时音乐曲调方面也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变化。花鼓音乐曲调有平调(又称玉调)、平调娃子、平调羊子、寒调、寒调娃子、寒调羊子、常调、花调、会调、苦调、翻调、货郎调等。音乐声腔系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并用,一戏一腔,很有特色。鼓的打法,有文打、武掏。文打多为板眼分明、节拍规整的慢板、中速唱段;武掏多为伴奏动作所用,又分上掏、下掏、左掏、右掏、前掏、后掏、立腿掏、旋转掏、跳跃掏、翻滚掏等。徐州花鼓的文学部分由韵散两种文体交织而成。韵文入曲歌唱,几首常用词牌各有自身的特定词式。词式受音乐曲调框格的严格限制,在句式、字数、押韵等方面,均须服从曲调。散文即说白,与一般曲艺类别中的散文无多大差异。在演出形式上,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多变,如一人坐唱式、二人走唱式、歌舞式及戏曲式等。衍变为舞蹈、戏曲等表现形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在徐州地区流传下来的花鼓曲、剧目有数十种。徐州大鼓,又称淮海大鼓,是流行于徐州乡间的一种常见的曲艺种类。说起大鼓在徐州的流传,要追踪到“郝沮”。郝祖名郝大通,元朝人,与丘处机等同拜重阳王真人为师,修炼于宇海之嵛山。丘处机被渔鼓艺人尊为丘祖,号称“丘祖龙门派”;郝大通被徐州大鼓艺人敬为郝祖,自称为“郝祖华山派”。也有“大鼓自渔鼓发展、变化而来”的说法。一般大鼓艺人都能说唱渔鼓,两者同根相联也未可知。徐州大鼓的伴奏乐器是一面大鼓、一副钢板。大鼓扁圆,两面蒙皮,置于竹竿撑起的鼓架上,一敲咚咚响,传之遐迩;钢板形如两片半月,于食指、中指、无名指之间夹了,指摇手晃,叮吟作响。大鼓以坐唱为主,唱到激昂处,也有站起身来手舞足蹈的。徐州大鼓的唱胶粗犷、高昂、豪放,颇具地方曲艺持色。其表现金戈铁马、龙腾虎跃的动人场景尤为擅长,足可让观众惊心动魄。其唱词形式,为上下句的诗赞体,偶句押韵,唱起来琅琅上口。也伴有说白的散文。板式有五鼓三板、垛板等,鼓的套数有“紧急风”、“四击头”、“水底色”、“风穿牡丹”、“凤凰三点头”等。徐州大鼓的书目有《精忠岳飞》、《三国》、《水浒》、《响马传》等十数种。渔鼓,又称道情。原为道士宣传教义或歌颂道家思想的乐曲,以后渐用于募化,而流传民间。据说,徐州渔鼓由河南传入。上文已谈到,渔鼓艺人尊丘处为“丘祖龙门派”。例如著名曲艺家高元钧即为“丘祖龙门派”的第十九世孙。徐州一带较著名的渔鼓艺人还有魏兴歧(绰号魏傻子)、裘本月、娄邦俊、朱元才、郑良怀等。渔鼓是用三尺左右的圆竹简,外敷油漆,一端用猪或羊的护心皮或鱼皮绷蒙做成的。演奏时左臂斜抱鼓(约成45°斜角),用右手中指和食指扣击,发出“嗡铿”之声。左手持简板,鼓与板相互交叉或同时击敲,以配合说唱。简板的尺寸、质地各有不同,一般以竹木制作,长者约五十公分左右,短者约二十五公分上下。说唱时,可根据不同情节或情绪的变化,产生快慢不同的节奏。一般叙事,以中速较多,每分钟约七十二拍左右。鼓与板相配合,板以重拍为主,通常以五鼓三板进行伴奏。人们多称渔鼓艺人为“先生”,因他们要穿长袍马褂。演出之前,“先生”催响渔鼓,听众来得差不多了,然后开书。说唱时,坐唱为主,兼有站立和走动。说、唱结合,讲究赶板、夺词,叙述故事时则强调情、气、神的表现。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贵州省安顺市欧阳氏来源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姓氏来源:关于欧阳这一姓氏的来源,欧阳修认为:欧阳复姓出自姒姓。欧阳姓为禹王的后代。禹之子启建立了夏朝,传至少康封支庶子于会稽,建立越国,战国时期越王无疆亡国于楚。无疆之子蹄受封于乌程的欧余山之阳,为亭侯,故称欧阳亭侯,其后代子孙遂为欧阳氏。桂天相,字云农,祖籍成都,生于水城西街(今钟山区老城西街)

  • 历史上的赵云(非演义)是否是个综合能力很强,接近完美的武将?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演义》里对赵云有过夸张的描写,但事实上,赵云就是个武艺高强、骁勇善战、极有忠诚度,在刘备阵营里,他的综合能力就是数一数二的、接近完美的猛将,也是一个重义气的人。赵云就是赵志龙,他本是刘备的老部下,曾经在乱军之中冒险救出刘禅,也曾受命压制过孙权妹妹孙尚香的气焰。刘备在博望坡打败曹操大军,抓到夏侯

  • 柳永那一天去世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由于官方正史《宋史》中没有柳永的传记,当时文人学士的诗文集里也没有关于柳永的记载,所以连柳永的生卒年限都没有定论。而现在所有关于他生、卒、葬地的说法都来自宋人和清人的笔记,且是零星记载,传闻各异,要下一个定论,就更难了。我们只能知道他是大约公元1053年去世的。至于哪一天,暂时无法考证。慢词是宋词的

  • 司马迁对人物描述的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史记》众多成功人物的塑造,得力于司马迁极富表现力的描写手法。主要有下述几点: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的

  • 《史记》或《资治通鉴》中的10个人物传记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1.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历史上的赵云到底是文官还是武官?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时期有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能够“出将入相”,能文能武,董武德鲁肃、陆逊就是典型例子。“常胜将军”赵云也是一个文武兼备型的人才,是胆大心细、机智勇敢、勇猛无敌的代名词。(赵云剧照)赵云是不是站错了队?四川成都武侯祠是汉昭烈庙(刘备庙)和武侯祠合并而成,是君臣合祭祀的宗庙,也是全国唯一的,诸葛亮在后世

  • 为什么有人说茂名属于客家文化区?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目前中国最多客家人最多的地区是惠州、梅州、赣州和汀州被称为客家四州。其中广东客家人最多的城市有梅州、惠州、河源、韶关、深圳,茂名跟上面这些城市比还谈不上客家文化很强的城市。从现在的广东客家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梅州应该典型的客家城市,而且客家文化很强大,其中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

  • 如何看待商鞅这个人?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世之大才,英雄悲歌。先说商鞅其人,再说商鞅思想,最后说商鞅之死。商鞅其人最不诚信。商鞅为人刻薄,背信弃义。虽徙木立信,却最不守信。商鞅率领秦军与魏国公子率的魏军交战。商鞅畏惧魏武卒方阵的强大,不敢与之交战。便写信给公子。在称自己魏国时,常常受身份高贵的公子关照。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能与恩人动兵戈

  • 贵州有那些名人?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舍人、亡波、尹珍、谢暹、付宝、尹贡、谢元深、田道远、赵国珍、海通、赵主俗、孙应鳌、越其杰、谢三秀、宋昂、宋昱、大明奢香夫人、马士英、何腾蛟、梅友月、朱万年、郑珍、周渔璜、严寅亮、傅玉书、何威凤、唐炯、莫友芝、赵以炯、郑知同、肖光远、莫与俦、黎恺、黎庶蕃、黎恂、黎兆祺、黎兆铨、黎庶焘、陈田、吴中蕃、孙

  • 元末明初的散文大家宋濂的传记作品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又体现了他的哪些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宋濂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他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诸如《天降甘露颂》、《王国祀仁祖庙乐章》等朝廷用文都出于其手,对后代影响深远。同时还潜心研究佛学,造诣深厚,写下许多塔铭、墓志铭和序文,如《〈金刚般若经新解〉序》,《新刻楞严经序后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