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自己的历史现在重写先秦史和宋明史的呼声很高,所以要谈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就非常困难。还有一个原因是,西方哲学自身的变革极快,不同流派层出不穷,因此使用的方法论也就有很大不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中哲领域的反思,因为过去的中哲很大程度上都是使用西方哲学的语境来进行研究,如果哲学的研究范式发生了变化,就很容易导致中哲的研究方法也随之落伍。
核心理论先秦我们现在给它划分的子学标准主要是依据司马谈和刘向父子、班固而来,核心理论他们也做过总结,这很容易查找,就不再引述了。
就现代而言,“文”、“史”、“哲”彼此交融的呼声很大:先秦经学,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元明理学,明清气论,清人朴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我们中国的学术史变迁之路。章学诚和章太炎强调的六经皆史,影响力很大,这个史,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历史学科。
代表人物上:
先秦主要是孔子(《诗论》和一些竹简)、孟子、荀子,现在又多了对子游学派、思孟学派、公孙尼子等人的研究,或者说对孔孟之间的研究。另外还有老子、庄子、文子的研究,过去传世本《文子》记载的是文子和老子的对话,出土文献则证明,这是后世的伪造。《老子》则出土了不同版本,也导致研究课题比较多。
两汉时期,董仲舒、杨雄比较大热一些,相关作品出了不少,刘向父子,王充的专著也有。佛教这边我不熟悉,魏晋玄学的话,王弼、郭象肯定是主流,还有反对庄子、王弼的“言不尽意”的欧阳建,还有裴。
理学的话,陈来的作品不少,在西方和东亚影响广泛的最著名的中国哲学家是朱子,除了哲学上跟西方哲学最为近似,他在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放在古代哲学家中也属罕见。
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则常被拿来同存在主义作比较。
打字太累了,就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