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号什么(陆游的主要经典代表作品分析)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号什么(陆游的主要经典代表作品分析)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481 更新时间:2024/1/7 4:34:41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一生都在追求建功立业,田园生活的处境对陆游来说,本质上是一种困境。虽然陆游努力调适自我心态,避免陷入感伤个人仕途坎坷、感叹此生壮志难酬的深渊,乃至仍能创作出许多境界开阔博大的诗篇,但功业无成等苦闷依旧不时袭上心头。

“安贫”指安于贫困,亦即虽处于贫乏,心却能无所忧惧,保持一定的坦适稳定。

田园诗中以安贫为主题者,兴发的感怀自以“贫中无所忧惧”为主要归属。陆游的“安贫”涉及对整个生命处境的认知与反思,从而在“无所忧惧”的基调中融入多样的情思况味,既有别于心如止水的纯然恬和,也使他的作品平添丰富的蕴涵。

对道德信念的执着

孔子的影响下,传统士人普遍赞许“安贫”的修养。孔子指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与其违背道义而获得富贵,宁可恪守道德而过着曲肱饮水的清贫生活。

儒家认为道德行为的本质即“直从心之所安”,不违某种自认为不可逾越的人生律则,而无视外界之利害祸福,并强调由持守道义获致的心安,远比现实的名利更为可贵。

陆游自觉地继承了此种文化传统,在晚年更常将“心安”与道德的“无愧”相提并论,如“忍穷过日却差易,负媿终身良独难。……人生乐处君知否?万事当从心所安。”或明言“心安”与“守道”的直接关系:“为谋须远大,守节要坚完。……方知至危地,自有泰山安。”

只有坚守自我道德的完美,才能获得坦荡安适。因此他又说:“卒岁勿多求,壶餐与褐裘。心安由自足,身贵为无求。”

惟其如此,“万事宁容媿天地,一心常若蹈渊冰。区区僻见君无怪,人固终身有不能”成为年迈的陆游自我惕励的重点。他因而屡次声言宁愿因守道而贫,也不攫取不义的富贵。其田园诗也出现了类似的态度,如:

《戏作贫诗》

左券频称贷,西成少盖藏。

苦饥炊稻种,缘病卖桑黄。

土焙怜烟暖,藜羹爱糁香。

君看首阳叟,穷死亦何伤?

此诗作于庆元五年(1199)春,陆游罢归山阴已近十年,仍时常遭遇困顿,在贫病交加的现实压力下,连赖以为生的稻种、桑树都只得用于应急,但他不仅甘之如饴,对困穷终生也抱持豁达、坦然的态度。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如伯夷叔齐一般,乃为了维护道义而穷,所以心安理得,至死无憾。

与陆游作此诗前后“对统治集团中党派倾轧,隐致慨叹”、“对权贵逞私见而置国仇,深致不满”等心声合而观之,此诗中引夷齐之典,除了抱节守志之外,显然还有不愿与朝臣同流合污之意。果然到了该年五月他就主动致仕,正式告别官场了。

《蜗舍》

蜗舍茨生草,龟肠饱淖糜。麦因多雨损,蚕遇闰年迟。徙义忧无勇,求仁戒自欺。此生虽欲尽,吾志未应衰。

此诗作于嘉泰二年(1202)春,时年陆游已经七十八,诗人拒领半俸已迈入第三年。一方面家境贫困,另一方面近年的党祸又令他不胜忧愤,对政治充满失望,遂只能抱道自守以安顿内心。此诗首联即呈现生活的潦倒,颔联点出原因:蚕、麦皆因天候而收成不佳。此为典型的农家贫况

次句的“龟”字尤可注意。陆游晚号龟堂,“其中有老而无用之谦,又有年高寿长的自慰。”因此,“龟肠”句就不仅是“饥肠辘辘”的比喻,更有老而贫贱的意味。

但在前四句诗人只是平静的叙述,仿佛毫无怨尤。后半部直接道出“固穷”心声。

颈联两句均用《论语》之典,表达对儒家之道的服膺,诗人于贫中无所忧惧的原因亦得到揭示:“徙义”与“求仁”乃余生中将专志以赴者,如此则心能舒坦充实,有所安止。而困穷之境则不暇顾,亦不必顾。

陆游明白,自我境遇之穷的主因是与时相悖。但其所重者为无愧于心,故仍难以随俗俯仰。《穷居有感》在自述村居贫困之状后云:“人亡耆旧多时学,地废陂湖失古堤。

迂阔自知无着处,敢因穷厄怨推挤。”坦然地接受了新贵当道,耆旧凋零,自己则因拒绝与时间推移而备受排挤的现实。

又如《村居》之一在描述潦倒的田园生活后云:“不恨闲门可罗爵,本知穷巷自多泥。暮闻鼓角犹人境,更欲移家入剡溪。”不仅对门庭冷落与境况萧条毫无遗憾,还要尽可能地远离人世纷扰,狷介之意溢于言表。

《自咏》

万事不挂眼,终年常避人。荒畦荷锄晚,环堵结茆新。病马何劳斥,轻鸥未肯驯。虽惭市门卒,聊作葛天民。

同样作于陆游的这些诗也与之类似,体现了平静而刚正的风范。在许多时候,陆游表明捍卫操守之志的同时,更毫不讳言鄙弃或不甘屈服于当政者的态度。

《自咏》这首诗作于绍熙三年(1192)夏,诗人罢归山阴才二年余,对光宗朝的奔竞之风颇感厌恶,故此诗在安贫的基调下,仍有情感的涌动。

首联标举与世不谐的态度,为贫况作张本。“荒畦”与“环堵”点出田园生活的贫穷,“荷锄”、“环堵”、“葛天民”等词来自陶渊明诗文,用以表明安贫的意向。颈联“病马”句用唐代杜琎事,表达当年不合则去的果决,“轻鸥”句则继续申明贫境中的立场,传达不愿屈从的意志。

尾联语气一收一放,意谓虽不及“大隐隐于市”者,但作为陶渊明的异代同调,守道固穷,躬耕自资,亦足以自豪。与渊明《五柳先生传》相较,此诗中的自我形象实少了几分怡然自得,倔强之气涌动于字里行间。他甚至不客气地批判乞名求利之人。

《薪米偶不继戏书》

仕宦不谐农失业,败屋萧萧书数箧。藜羹不糁未足嗟,爨灶无薪扫枯叶。丈夫穷空自其分,饿死吾肩未尝胁。世间大有乞墦人,放翁笑汝骄妻妾。

此诗作于庆元五年(1199)秋,陆游首度致仕之后。诗人不擅耕作,田园生活也难免穷困,但萧条的生计并未磨灭昂扬的意气。他不仅随遇而安地以野菜为羹,以落叶为薪,更引用前贤之语自我明志、自我砥砺。

“丈夫”一句引用荣期“贫者士之常”之意,以下三句连用《孟子》之典,既表白绝不曲意逢迎的志节,更直接嘲讽众多的谄媚之人就像骄其妻妾的齐人那样乞求施舍,毫无廉耻,可鄙可笑之至。诗人刚正嫉恶的怀抱、顽强傲世之意态,可谓跃然纸上。

《书志》

饮水萧然卧曲肱,桑村麦野醉腾腾。老身长子知无憾,泛宅浮家苦未能。南亩服劳胜乞食,腐儒垂死耻依僧。柴荆常闭斜阳里,剥啄虽闻亦嬾应。

此诗作于嘉泰四年(1204)秋,诗人已年届八十。该年春他再度致仕,表明了终老陇亩的决心。此诗所书之“志”亦与此相关。次句点明自我处于农村,“醉腾腾”的貌似放达,与“饮水卧曲肱”的儒家语典既形成了对照,也引起悬念。

四句反用“烟波钓徒”张志和之典,表明无法遁世远引,而仍欲尽为“士”者之责任,既使首联中的守道之意得到强调,亦淡化了“醉”的颓放感,而凸显了其中的兀傲。

总的看来,前半部主要传达的仍是融合孤高与执着的安贫之志。后半部续明此意:自己甘于躬耕自资,宁可饿死也拒绝低头。尾联意谓拒绝与官场的接触,凸显倔傲之意态。此诗结构峭折,正与其蕴于安贫情怀中的嵚崎志气相应。

《穷居》

仕宦初何得,穷居半士农。

清宵叔夜锻,平旦伯鸾舂。

马磨犹支日,牛衣亦过冬。

湖中有啸父,何计得相从?

此诗作于开禧三年冬(1207),正值北伐渐近尾声之时。年迈的陆游既关心前线战况,又因看透官场本质,而止息建功之心,屡陈远离宦海之志。

此诗表白的,亦是对虽艰辛却能保全清操的隐逸之途的认可。开篇点出穷居的处境,颔联以下即叙写“半士农”所指:既在田园自食其力,又有人格的持守。

诗人自比为与世相忤的嵇康,与刚直敢言而不容于世的梁鸿,道出清苦境况的同时,也意谓自己绝不因外界压迫而移易固有坚持。对节操的执着,使他能安于贫困的耕隐生涯。正如《醉赋》所云:“直令依马磨,终胜拜车尘”,自力更生总比趋附权贵令人坦然。

篇末对“湖中隐士”的思慕既流露几许寂寥,也表明了耿介守道的孤高情怀。全篇反复强调的,仍是“君子固穷”之志。

陆游诗中的安贫守道之咏,在精神内蕴的方向上应与北宋中期以来士大夫讨论颜子或“孔颜乐处”的思潮有直接渊源。

南宋初年,靖康之难促成士人高涨的政治热情,使他们讴歌爱国义士的气节,重新树立“救时行道”的君子人格理想,再加上宋高宗为了尽快稳定局势而集思广益,对直言敢谏有所宽容,因此士林一时展现劲直激壮的新风貌。

秦桧专权之后,大批反对和议的士人坚拒与秦党合作,在恶劣环境中持续保持骨气,磨砺操守,其中即包括了陆游终身尊敬的师长曾几、吕本中、朱翌、李光、傅崧卿等人。

可以说,陆游田园诗的特色既源于个人倔强的秉性,也与师长的熏陶有关。南宋初风雨飘摇的国势不仅激发陆游的爱国热情,也促成其“尚气”的文学观,即重视作者道德修养,高倡卓荦不平的忠义之气,推崇以之为基础的诗文的阳刚风格。

陆游晚年心境与审美趣味整体来说趋向平淡,但仍推许雄健这样的人格与诗风。其田园诗安贫情怀中的豪杰特立之气,即是他刚肠嫉恶的性格与崇尚气节文学观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陆游田园安贫之咏或是以较平和的语调展现兀立不屈的人格力量,或直接以刚健昂扬的道德精神贯通全篇,两者在情感取向上,都与平淡风格恬和超然的基本特征有不小差距。

田园诗传统的平淡风格属于阴柔之美,陆游的部分田园诗则体现了阳刚之美,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一为冲淡旷达的襟抱,一为刚健执着的情怀。

陆游无疑为田园诗的美感表现打开了崭新的境界。固守道德信念,是陆游自青壮年以来尊崇的价值。对他而言,这既是自我迫退隐且复出无期的关键,也是归田后得以确立人生方向、获得精神满足,从而化解物质困乏之苦的重要因素。

此外,陆游得以安于贫困,也与深感从政的危险且无意义,和长年的田园生活本身促成的某些心态直接相关。

标签: 陆游号经典诗人分析作品代表著名南宋什么主要

更多文章

  • 西方神话体系有哪些(西方有几个神话体系,分别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神话,体系,西方,哪些,分别,什么

    西方三大神话体系分别是:希腊神话、凯尔特神话、北欧神话。其实在西方三大神话体系外,还有一个希伯来神话,它还是对现实世界影响最大的一支,然而如今我们已经不会听到这个词,因为直到今天,希伯来神话依旧被相当一部分人当作是“历史”,而非神话。 (1)希腊神话 说到西方三大神话体系,大家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希

  • 《荀子》十句名言及解释(《荀子》经典名句及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荀子,名言,名句,赏析,经典,解释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全书共分三十二篇,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哲学思想、政治理论、治学方法、立身处世、学术论辩、经济军事等。0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译文】君子修身养性,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感悟】真诚是最贵的人品。高情商的人无不真诚,只有做到了真

  • 老子是道家还是儒家学派(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学派,道家,老子,儒家,创始人,还是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孔子长寿,活了一百零一岁。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

  • 明朝朱元璋24名将排名(朱元璋开国功臣排名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排名,功臣,名将,介绍,明朝,开国,24

    明初淮西二十四将,乃是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初一时,意欲图谋大业的朱元璋见郭子兴、彭大、赵均用、孙德崖等北方红巾起义军将领贪图安逸、割据一方,完全没有进取之心,竟龟缩于濠州城内达半年之久.朱元璋遂决定带领自己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于家乡钟离县招募的亲信24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从此开始

  • 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战例,战役,历史,著名,古代,我国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不断的发生政权更替,战乱频繁,因此著名的大战役数不胜数。然而如果非要列举几场以少胜多的大战役的话,我认为以下几场战役值得历史好爱者阅读与研究。1、巨鹿之战(项羽对战章邯、王离)巨鹿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07年12月,是秦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对秦军主力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交战的原因就不做赘述

  •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儒家孔子的主要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儒家,孔子,创始人,观点,核心,思想,主要,什么

    孔子(孔夫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

  • 公孙龙属于哪个学派(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理论和坚白论)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公孙龙,坚白论,白马,学派,理论,属于,哪个

    公孙龙(约前320年—约前250年),字子秉,战国时赵国邯郸人。“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汉书·艺文志》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王权衰落,天下进入诸侯争霸的局面。各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纷纷不拘一格延揽

  • 清西陵在河北省的什么地方(清西陵具体地理位置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陵,地理,河北省,介绍,位置,地方,具体,什么

    1.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陵镇,是清朝的三大皇家陵园之一。该陵园筹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至1924年瑾妃入葬正式修建完毕,陵区共葬有4位皇帝、9位皇后,以及多名妃嫔、亲王和公主。2.清西陵位于永宁山下,西侧为紫荆关,东侧为燕下都,最南端为大雁桥,与狼牙山隔易水河对望,最北端达奇峰岭,陵区

  • 骑鹅旅行记的作者是谁(骑鹅旅行记主要主人公人物和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骑鹅,旅行,主人公,作者,内容,人物,主要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作者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其灵感来自于她的一次偶然经历。这一天,塞尔玛在散步的时候,突然听到了“救命”的呼喊声。善良的女作家连忙跑去帮忙,发现原来是一位小男孩遭到了猫头鹰的攻击。塞尔玛灵光一闪,于是,调皮的小男孩“尼尔斯”就这样诞生了。尼尔斯本来是一位十四岁的小男孩

  • 溥仪我的前半生小说简介(我的前半生溥仪精彩片段)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溥仪,片段,简介,小说,精彩,前半生

    他当了三年皇帝,却做了一辈子命运的囚徒。在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当中,他把自己的家族背景到做了皇帝,遭遇时代变革,直至逃亡,再到接受解放后的改造,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普通)人的心路历程。1959年,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特赦回到了北京。这时候,很多人都对这位堪称“传奇人物”的半生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