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刘邦为什么要杀萧何(刘邦为何几次三番对萧何动杀机)

刘邦为什么要杀萧何(刘邦为何几次三番对萧何动杀机)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996 更新时间:2024/1/28 23:31:47

刘邦萧何动了三次杀机,都是为了什么?萧何靠吃瓜群众巧妙过关

萧何为西汉政权建立的功臣第一,对刘邦忠心不二,共同进退,但刘邦仍然对萧何动了三次杀心。

原因是在楚汉战争和随后诛杀异姓王的过程中,刘邦都领兵在外,萧何留守关中,作为丞相权柄一时无两,声望日隆。

秦汉时期的丞相权力很大,不可避免与君权发生冲突,刘邦担心后方萧何坐大,屡动杀机,却被萧何身边的谋士巧妙化解。

1.萧何作为楚汉战争中的后方大总管,让前线的刘邦心里很矛盾

萧何在楚汉战争中留守关中,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与刘邦共同进退,每当刘邦军队被打散,或者粮草不济。

萧何都运用各种谋略补充兵将,提供粮食物资,保证了后方的稳定,可以说劳苦功高。

汉三年,楚汉战争最为吃紧的时候,刘邦却对萧何动了杀机,数次派人慰问萧何,实际上是探问萧何动向。萧何一开始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后来在身边谋士鲍生的提示下,才知道刘邦的用意。

原来,刘邦此时的心理十分矛盾,一方面萧何作为后方的左膀右臂,必须他才能够为军队运送粮饷,另外一方面他又担心总制关中的萧何一旦有异心,将对自己构成严重威胁。

在鲍生的建议下,萧何将自己家中的青壮子弟和儿子都用来运送粮食物资,且留在刘邦军中作为人质。

如此作为等于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交到了刘邦的手中,绝无任何背叛的可能,这样才最终消除了刘邦的杀机。

2.萧何与吕后诛杀韩信,虽然洗脱了与韩信共谋的嫌疑,却让领兵在外的刘邦更加不放心

汉十一年,刘邦在河北平定陈豨之叛,实际上也是诛杀异姓王的过程,后方吕后与萧何诛杀了韩信。当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却更加忧虑。

表面上下旨让萧何从丞相晋升为相国,并加封五千户,并派兵五百人作为相国卫。实际上此事却有极大的危机。

因为萧何与韩信相交,在诛杀韩信时虽然积极站队,但诛杀韩信有功却让萧何的权势更加显赫,到了让刘邦忧惧的地步。

此时一个吃瓜群众出来,此人为召平原,原先是秦朝列侯,身份十分高贵,秦朝灭亡后却从列侯沦落到种瓜为生的地步,经历了身份的巨大落差更知道其中的凶险。

便劝说萧何,此时刘邦领兵在外,你作为丞相劳苦功高,深得民心,已经到了功高盖主的地步,应该及时表明心意,才能避免被杀的危机。

萧何连忙拒绝受封和赏赐,并将家财资助前方军队平叛,此时的刘邦才将五百兵卒撤回,可见若萧何真的接受了封赏,五百相国卫可能就是诛杀他的凶手。

萧何按照吃瓜群众的劝说,再一次消除了刘邦的疑虑。

3.刘邦评定英布叛乱时,萧何用家财助军的老把戏不好使了,最后靠自毁名声才得以保全

汉十二年,刘邦最后一次带兵去南方平定英布叛乱,英布为秦末起义和楚汉战争中的猛将,连项羽都可能不是对手,所以是刘邦称帝之后最大的一次危机。

刘邦正是在于英布的作战中身中一箭,最后也死在这伤上,可见当时情势之危急。但在战争的间隙,刘邦却数次派人回来问萧何在做什么。

萧何有了上次的经验,根本用不着人提醒,便安稳百姓,用家财慰问军队。

岂不知身边的人告诉他,这是刘邦想要杀他,再用这样的办法只能加速灭亡。

原来萧何在关中经营十年之久,兢兢业业,百姓十分感念,上次你用这样的办法是刘邦跟陈豨打仗,有很大的自信和把握,所以不会担心你谋反。

但此次比较危急,刘邦打仗比较吃力,所以担心一旦自己发生不测,深得民望的你会取而代之。

萧何明白其中的厉害,整日吃酒欢淫,强行大量贱买民众的田宅,搞得关中天怒人怨,纷纷向刘邦告状。

导致萧何的声望大大降低,可谓声名狼藉,在此情况下,刘邦算是又一次放下了杀心。

概而言之,刘邦三次要杀萧何,原因分别为:

其一,汉三年,楚汉大战正酣,刘邦前方激战,萧何后方便宜行事,刘邦担心萧何总制关中怀有异心,对其构成严重威胁,便数次派使者慰问萧何;

其二,汉十一年,刘邦在河北平定陈豨叛乱,萧何与吕后诛杀韩信,刘邦忧惧萧何位居丞相、深得民心,威胁政权,便对其加封置卫,以探其心;

其三,汉十二年,刘邦南方平定英布之叛,萧何大权独揽,刘邦自顾不暇,更担心后方功臣临阵倒戈,数次探问萧何动向,以防肘腋之变。

标签: 动杀机萧何刘邦为何为什么

更多文章

  • 三国西凉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三国时候西凉的具体位置)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西凉,位置,地方,具体,三国,时候,现在,什么

    如今的西凉,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的小小区县。可是古代的西凉,却是历朝历代想要占领的要地,而且从西凉也走出了不少名人。匈奴占河西走廊时称西凉为姑臧,西汉占据后称其为西凉。东汉末年西凉一带一直战乱不断,从西凉走出的几位名人,对当时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董卓率西凉铁骑入东汉,立新帝继位。西凉的

  • 司马懿通过什么掌握曹魏实权(如何清除曹魏老臣夺取政权)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魏实权,政权,司马懿,曹魏老臣,清除,夺取,掌握,通过,如何,什么

    司马懿能成功夺权,确实要感谢蜀将王平。 魏明帝驾崩后,曹爽、司马懿共同辅政。一开始,曹爽有事都要请教司马懿,二人合作还算顺畅。然而,一山岂容二虎,很快,曹爽与司马懿的竞争就开始了。权力竞争的关键,自然是军权竞争。曹爽的动作很快,其弟曹羲为中领军,弟曹训为武卫将军,又废除中军五营中的中垒、中坚二

  • 谁点兵多多益善的历史人物(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故事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内容,历史,人物,故事

    我们常常听到民间传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而在《秦时明月》里,也上演了一幕“韩信点兵”的场面,而且还出现了多多益善的台词,本以为韩信这次能够旗开得胜,但是没想到的是,他好像是出师不利。韩信赢得农家掌控权想要指挥农家弟子,那么必须要求农家弟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侠魁,为此韩信专门找田言

  • 郝昭为什么能抵挡诸葛亮(三国演义诸葛亮打不过郝昭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诸葛亮,郝昭吗,抵挡,为什么,不过,三国演义

    228年冬十二月,诸葛亮率数万军,急攻陈仓,去被仅有千余人的郝昭所败。郝昭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如何以千余人击败数十倍于己的诸葛亮的呢?建有如此功勋的郝昭,为何后来又没有得到大用?他的结局如何呢? 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受挫。诸葛亮并不气馁,他严肃军纪、励兵讲武。通过整顿,“戎士简练,民忘

  • 多尔衮怎么把皇太极大儿子害死的(长子豪格为何没能即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皇太,豪格,多尔衮,长子,即位,害死,儿子,极大,为何,怎么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他勇武善战,军功卓著,威望非常高。皇太极去世后,豪格获得了两黄旗和正蓝旗主要大臣的支持,与多尔衮实力相当,是皇位有力的竞争者。然而,很快,他就险些遇害,靠着6岁弟弟福临的力保才保住了性命。此后,尽管他再次立下大功,但仍然无法逃过打压,最终死于狱中,连老婆都被多尔衮抢走了。能力杰

  • 丁奉斩杀张辽是真的吗(三国时期张辽和丁奉谁厉害)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张辽,丁奉斩杀,时期,厉害,三国

    没有比当曹军将领更惨的事情了。好端端的得以善终,老罗非要把人家搬出来挨一箭。想正常死亡?没门!五子良将,不论是否得以善终,都要被老罗安排成死于非命。没有比作东吴将领更幸运的事情了。老罗总会安排几个名将,硬塞给东吴将领,给他们刷一刷功绩。正史中的丁奉没有杀张辽,然而,他确实是被低估的猛人。 ”五

  • 胡服骑射是哪位君王的改革(春秋战国时期采取的军事改革)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改革,骑射,君王,胡服,军事,采取,时期,战国,春秋

    春秋战国,群雄并起,诸侯争霸,有这么一个诸侯国,他们缔造了这个时期最强大的骑兵部队,也制定了极为完善的骑兵作战体系。甚至这个诸侯国差一点就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这个国家就是三晋之一的赵国。我们在阅读《战国史》时,对于赵国的印象多是蔺相如的“完璧归赵”,赵括的“长平之战”,还有那众志成城的“邯郸

  • 诸葛亮为何不采用魏延奇袭子午谷(他给诸葛亮计策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子午谷,诸葛亮,计策,魏延,奇袭,采用,为何,什么

    魏延“子午谷奇谋”只要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为什么不敢一试?许多朋友对“子午谷奇谋”有误解,以至产生各种疑问。 228年春,诸葛亮进驻汉中,与众将僚属商议进军方略。督前部、丞相司马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主要包含3个步骤。1、魏延率5000精兵、5000背粮人,沿秦岭南麓,出子午

  • 明朝开国六公为什么没有汤和(开国功臣汤和什么爵位)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六公,爵位,功臣,明朝,开国,没有,为什么

    在开明功臣中,汤和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人。他是朱元璋的发小,也是朱元璋参加造反的“领路人”,更少有的,得以善终的功臣。在朱元璋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汤和也是独当一面,领军讨平方国珍、陈友定,可谓功勋卓著。然而,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汤和却只被封为侯。论资历,他是开国功臣第一。论战功,他独当一面,平定方

  • 唐太宗pk汉武帝一辈子都在打仗(喜欢打仗但宗谁更有作为)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打仗,汉武帝,唐太宗,pk,作为,喜欢,一辈子

    汉武帝常年对匈奴用兵,战果虽辉煌,但也导致“海内虚耗,天下户口减半”,国力消耗极大。唐太宗也是一直在用兵,但既打出了“天可汗”的威名,又使国力持续上升。这其中的差别何在呢? “不误农时,不伤民本”,尽量减少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减轻人民负担,是古代进行战争的重要原则。汉武帝、唐太宗,都是有这个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