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朱元璋说元朝以宽失天下(元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朱元璋说元朝以宽失天下(元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271 更新时间:2024/1/29 4:09:20

朱元璋说“元以宽失天下”出自《明太祖宝训》。说某一日,朱元璋和朝臣讨论元朝为立国不足百年而亡,讨论元朝的得失。

其中一名朝臣拍朱元璋马屁说朱元璋得天下乃是上天所授,天命所归,朱元璋未置可否,而另外一个道:“元之天下,以宽得之,以宽失之”。这个说法得到了朱元璋的首肯,同意“以宽得之”这一点。

但对“以宽失之”这一点他并不同意。对于元朝覆灭,朱元璋的总结是:“元季君臣耽于逸乐,循至沦亡,其失在于纵,元实非宽也”。

那元朝的“宽仁”是所谓的宽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宽仁,如果有人造反也是户灭九族,对于侵犯元朝贵族利益的行为也是残暴不仁。

元朝的“宽仁”体现在化上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元朝贵族不懂和不介意。另外一点就是法度松懈。司法体系宽松。不纲纪。这里的“宽仁”所表现的是放纵。

在经济问题上,元朝采取放任型经济政策,就知道收税,除蒙古人高人一等之外,其他人基本差不多,没有等级概念,取消科举,没有士绅阶层。

官员世袭任命为主。但这些政策对有钱人有利,对于朱元璋这样的人来说反而是噩梦。

开放的文化环境对朱元璋这样的人来说没有屁用没有,他首先需要的是吃饭。宽松的政治环境让穷人意识不到他的好处。这也是朱元璋登基以后,为何采取严酷律法和对江南地区采取重税的原因。

汉初搞轻徭薄赋的初衷是与民休息,是因为秦国法度太严酷。同样,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实施严法,就是因为元朝法度松懈,朱元璋认为必须加以整治。

而元朝之所以如此,就是元朝没有像后来的满清一样融入到儒家文化当中,元朝把自己更多地看成是地主而不是主人。

中国只是他统治的一个部分而不全部,元朝贵族需要的就是收税,其他方面的他一味地放任,这也是元朝立国不足百年的原因,后来的满清显然接受的这个教训,迅速与地主阶级结合,吸纳儒家文化。

这也是为何满清为何能有三百年天下的原因,但必须指出的是,元朝的“宽仁”的针对是地主豪强,官僚阶层,让他们去压迫民众。

在元朝最高统治者的眼里,他根本没有意识去关心国家的制度建设和国家的管理。

元朝是中国大一统朝代里唯一一个没有成文法典都没有的朝代。入主了中原,但是依旧是草原意识。元朝和前边的北魏、辽、金以及后边的清都不一样。

元朝的“宽仁”是放任不管,并不是宅心仁厚,而是压根儿就懒得管。得过且过的态度。封建政治体系依托于人治,中央政府通过意识形态的考试(儒家)任命官员

但元朝官员的任命更多是世袭的元朝贵族。国家体系是半松散的同盟结构。心力不强,凝聚力不强。

一旦中央政府没有足够的控制能力,一旦暴乱迅速就会瓦解。

这就好比是占领军。比如当年的侵华日军,现在的阿富汗,伊拉克的美军,肯定不会关心被占领地区的法律制度建设。

只是为了达到某种政治和实际利益。种表现其实不像是一个朝的统治者,更像是殖民地。这里 的“宽”指的并非对民宽容,而是制度宽松。而“仁”更多是对统治阶层,而非普遍百姓。

在大一统王朝中,统治阶级最烂的莫过于元。这种综合了草原文明,海洋文明,农耕文明三种文明制度能维持近百年,已经很难得了。不得不说蒙古人屠刀着实吓人。

蒙古贵族似乎不会管理也懒得管理这个国家,对于汉族士绅阶层不是防范也不是不信任,是根本不屑一顾。元朝百年统治造成了华夏文明的大倒退。

标签: 朱元璋政策民族天下实行元朝怎样

更多文章

  • 刘邦为什么要杀萧何(刘邦为何几次三番对萧何动杀机)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动杀机,萧何,刘邦,为何,为什么

    刘邦对萧何动了三次杀机,都是为了什么?萧何靠吃瓜群众巧妙过关萧何为西汉政权建立的功臣第一,对刘邦忠心不二,共同进退,但刘邦仍然对萧何动了三次杀心。原因是在楚汉战争和随后诛杀异姓王的过程中,刘邦都领兵在外,萧何留守关中,作为丞相权柄一时无两,声望日隆。秦汉时期的丞相权力很大,不可避免与君权发生冲突,刘

  • 三国西凉是现在的什么地方(三国时候西凉的具体位置)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西凉,位置,地方,具体,三国,时候,现在,什么

    如今的西凉,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的小小区县。可是古代的西凉,却是历朝历代想要占领的要地,而且从西凉也走出了不少名人。匈奴占河西走廊时称西凉为姑臧,西汉占据后称其为西凉。东汉末年西凉一带一直战乱不断,从西凉走出的几位名人,对当时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董卓率西凉铁骑入东汉,立新帝继位。西凉的

  • 司马懿通过什么掌握曹魏实权(如何清除曹魏老臣夺取政权)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魏实权,政权,司马懿,曹魏老臣,清除,夺取,掌握,通过,如何,什么

    司马懿能成功夺权,确实要感谢蜀将王平。 魏明帝驾崩后,曹爽、司马懿共同辅政。一开始,曹爽有事都要请教司马懿,二人合作还算顺畅。然而,一山岂容二虎,很快,曹爽与司马懿的竞争就开始了。权力竞争的关键,自然是军权竞争。曹爽的动作很快,其弟曹羲为中领军,弟曹训为武卫将军,又废除中军五营中的中垒、中坚二

  • 谁点兵多多益善的历史人物(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故事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内容,历史,人物,故事

    我们常常听到民间传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而在《秦时明月》里,也上演了一幕“韩信点兵”的场面,而且还出现了多多益善的台词,本以为韩信这次能够旗开得胜,但是没想到的是,他好像是出师不利。韩信赢得农家掌控权想要指挥农家弟子,那么必须要求农家弟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侠魁,为此韩信专门找田言

  • 郝昭为什么能抵挡诸葛亮(三国演义诸葛亮打不过郝昭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诸葛亮,郝昭吗,抵挡,为什么,不过,三国演义

    228年冬十二月,诸葛亮率数万军,急攻陈仓,去被仅有千余人的郝昭所败。郝昭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如何以千余人击败数十倍于己的诸葛亮的呢?建有如此功勋的郝昭,为何后来又没有得到大用?他的结局如何呢? 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受挫。诸葛亮并不气馁,他严肃军纪、励兵讲武。通过整顿,“戎士简练,民忘

  • 多尔衮怎么把皇太极大儿子害死的(长子豪格为何没能即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皇太,豪格,多尔衮,长子,即位,害死,儿子,极大,为何,怎么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他勇武善战,军功卓著,威望非常高。皇太极去世后,豪格获得了两黄旗和正蓝旗主要大臣的支持,与多尔衮实力相当,是皇位有力的竞争者。然而,很快,他就险些遇害,靠着6岁弟弟福临的力保才保住了性命。此后,尽管他再次立下大功,但仍然无法逃过打压,最终死于狱中,连老婆都被多尔衮抢走了。能力杰

  • 丁奉斩杀张辽是真的吗(三国时期张辽和丁奉谁厉害)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张辽,丁奉斩杀,时期,厉害,三国

    没有比当曹军将领更惨的事情了。好端端的得以善终,老罗非要把人家搬出来挨一箭。想正常死亡?没门!五子良将,不论是否得以善终,都要被老罗安排成死于非命。没有比作东吴将领更幸运的事情了。老罗总会安排几个名将,硬塞给东吴将领,给他们刷一刷功绩。正史中的丁奉没有杀张辽,然而,他确实是被低估的猛人。 ”五

  • 胡服骑射是哪位君王的改革(春秋战国时期采取的军事改革)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改革,骑射,君王,胡服,军事,采取,时期,战国,春秋

    春秋战国,群雄并起,诸侯争霸,有这么一个诸侯国,他们缔造了这个时期最强大的骑兵部队,也制定了极为完善的骑兵作战体系。甚至这个诸侯国差一点就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这个国家就是三晋之一的赵国。我们在阅读《战国史》时,对于赵国的印象多是蔺相如的“完璧归赵”,赵括的“长平之战”,还有那众志成城的“邯郸

  • 诸葛亮为何不采用魏延奇袭子午谷(他给诸葛亮计策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子午谷,诸葛亮,计策,魏延,奇袭,采用,为何,什么

    魏延“子午谷奇谋”只要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为什么不敢一试?许多朋友对“子午谷奇谋”有误解,以至产生各种疑问。 228年春,诸葛亮进驻汉中,与众将僚属商议进军方略。督前部、丞相司马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主要包含3个步骤。1、魏延率5000精兵、5000背粮人,沿秦岭南麓,出子午

  • 明朝开国六公为什么没有汤和(开国功臣汤和什么爵位)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六公,爵位,功臣,明朝,开国,没有,为什么

    在开明功臣中,汤和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人。他是朱元璋的发小,也是朱元璋参加造反的“领路人”,更少有的,得以善终的功臣。在朱元璋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汤和也是独当一面,领军讨平方国珍、陈友定,可谓功勋卓著。然而,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汤和却只被封为侯。论资历,他是开国功臣第一。论战功,他独当一面,平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