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哪个厉害(历史上姚启圣是什么样的人)

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哪个厉害(历史上姚启圣是什么样的人)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174 更新时间:2023/12/7 20:48:40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姚圣、李光地,三个汉臣是剧中重要人物,不仅才华横溢,并且很有个性,把三人塑造成不世功臣,成就了康熙旷世伟业。

周培公有经天纬地之才,组建家奴击溃了察哈尔叛军,继而劝降了王辅臣,平定三藩之乱,可谓是居功至伟;姚启圣是平台的决定性人物,厥功之首;李光地助康熙解决党争,击垮了“索明两大党争”。

在剧中,他们虽都是康熙的能臣、重臣,但最后的结局颇为凄凉,周培公被贬去盛京,禁不住冰山雪地的恶劣环境,最后病死在荒戈,姚启圣收复台湾后归隐深山,得以功成身退,李光地被发配台湾,终身不得回。

在《康熙王朝》中结局最好的是姚启圣,但在历史上相反,姚启圣的结局最为落魄、也是很悲惨的一个,而周培公和李光地,却能得到康熙的信赖和重用,最终得到善终收场。所以三人与剧中的结局还是有相差的。

周培公是劝降王辅臣的功臣

周培公生于明朝年末,李自成率兵进攻荆楚一带的时候,其母因殉难而死,清朝入关后,周培公便在京城的内阁只担任一个小官职,并不是《康熙王朝》那样,图海只是为副将,周培公是总指挥主将。

相反,当时图海已经是内阁大学士,并且兼吏部尚书,任命抚远大将军,要知道,清朝抚远大将军是很特殊职务。

除了福全、图海、胤禵、年羹,就是极少的亲贵重臣能有机会担此重任的了,而当时的周培公只是图海账下的一名小小官而已。

所以三藩之乱后,周培公才有表现的机会,在趁三藩之乱之中,吴三桂之前旧部的王辅臣,杀了经略陕西的莫洛,迅速占据了四川部分地方,以及陕甘地区。

并采取“首鼠两端”的策略,夹在康熙与吴三桂之间,对清朝构成了最大的威胁,康熙欲想除掉吴三桂,势必要先平定王辅臣,所以康熙立马派图海前去征讨王辅臣。

图海到达后,先包围了平凉,后准备用武力进攻王辅臣时,周培公毛遂自荐,请求进入平凉劝降,图海赞同周培公的方略,于是便上报给康熙,康熙听取了提议,对周培公刮目相看,于是任命他为参议道台,前往平凉劝降。

于是,在周培公与王辅臣苦口婆心的深谈之后,王辅臣最终同意归顺于大清,从而帮康熙解决了西北的隐患问题,并且剪除了吴三桂的西北侧翼,这下康熙才放心派兵南下,顺利平定了三藩之乱。

此后,康熙皇帝不仅委以重任周培公,还给予奖赏,但周培公并没有要这份奖励,只是恳求康熙为其母亲请旌。

因此康熙帝颇为感动,他的母亲孙氏被封为贞烈恭人,赠于夫人衔,追封他的父亲为朝烈大夫,赠于中奉大夫衔,并且还提拔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

然而,周培公在山东任职三年时,因他与那里总部不合,便主动辞官回家,这一辞就是八年之久,虽说周培公赋闲在家,但仍然关注天下大事。

康熙二十九年,准噶尔和大清关系变差,康熙决定亲自讨伐噶尔丹时,此时的周培公又向康熙提出对应策略,并为康熙所采纳,所以周培公也再次复出,并任命盛京的提督,为朝廷镇守东北一带。

康熙四十年,周培公死于在盛京提督任上,也算是寿终正寝,终年69岁,因此周培公在真实历史上的结局比《康熙王朝》中好很多,最终得以善终。

姚启圣虽是平台臣功,但结局很凄凉

真实历史上姚启圣功绩比影视剧还要大,当时姚启圣只仅仅是广东香山知县,并不像《康熙王朝》中,从督抚贬为九品的“弼马温”,而是姚启圣因为违反了“禁海令”,所以才被罢免官职的。

在康熙十二年的时候,吴三桂在云南发动三藩之乱后,镇守在福建的耿精忠发起叛乱,并和台湾郑氏联合,占据了福建全境,正准备进攻浙江一带,于是,康熙命杰书快速前往那边进行平叛。

这时赋闲家中的姚启圣,并没有闲着,自筹军需,组建队伍,不断招兵买马,很快组建了一支几百号人的队伍,随康亲王杰书南征北战,屡立奇功。在康熙十五年,杰书带领军队攻克仙霞关之后,正式进入福建占领多地,此时耿精忠眼见抵抗不过杰书军队,所以放弃了抵抗,降于康亲王杰书。

而整个平叛过程中,姚启圣不仅积极督办军需,还协助杰书平叛,因而立下了大功,被康熙晋升为福建布政使。

之后,更是积极协助康亲王杰书,将吴三桂麾下的大将韩任归顺大清,又被康熙提拔为福建总督。

三藩之乱彻底平定后,康熙便开始着手来解决台湾的问题,康熙任命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全权负责对台事务,他进行筹备军需,为武力对付郑氏做准备,防止台湾郑氏袭扰,更是进一步瓦解台湾郑氏的势力。

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终于空下手,下定决心用武力来收复台湾,但因为主帅人选,群臣意见不同陷入僵持,这时候的姚启圣力排众议,举荐施琅率兵平台,但却遭到朝中大臣强烈反对,原因是在此之前,施琅三次带兵与台湾郑氏交手,都以失败而告终,再之施琅和台湾郑氏有血海深仇,一旦施琅成功登岛,必定会大开杀戮,势必会造成生灵涂炭。

而姚启圣力排众议,力荐施琅带兵平台,并且不惜以身家性命做担保,最终,康熙还是采纳了他的提议,决定让施琅率兵平台。然而,施琅却对力保他的姚启圣恩将仇报。

当康熙派施琅挂帅率兵平台时,施琅担心平台的功劳与姚启圣平分,于是进而上疏,请求康熙将二人协同收复台湾,改由他一人率兵前往平台。

当时康熙以大局考虑,同意了施琅的请求,不过,姚启圣并没有因此于施琅计较,并选择继续在军需上,给予很大的支持。

然而,施琅不仅没有感恩,还从中作梗,向康熙弹劾姚启圣在攻克澎湖中支援不利,并且暗中联合权臣明珠,带领朝中大臣纷纷上弹劾姚启圣,让积极协助调度支援,立有大功的姚启圣,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赏赐。

而对于收复台湾的全部功劳都落在施琅一个人身上,他不仅得到康熙的丰厚的奖赏,还被封为靖海侯。

就在收复台湾后不久,姚启圣在困苦中生病而去世,去世时60岁,但因家中过于贫困,连他的丧葬费用都成了问题。

以至于其儿子还要通过卖地来筹措葬费,对于当年收复台湾的首功之臣,竟然沦落到这般境遇,不禁令人感到叹惜。

汉臣地位最为显赫的李光地

在《康熙王朝》中,李光地第一次出场时,是以“通海案”被牵连的孤儿,拦下容妃和蓝其儿的轿子为民申冤。

历史上进行请命和翻案的是一个叫于成龙的,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而李光地真正崛起的是三藩之乱之后,才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在康熙十三年,李光地正在家中省亲,恰逢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叛乱,不幸被耿精忠所抓,包括福建总督的范承谟在内众官员也都被耿精忠抓捕,并强迫他们为其效命。

此时的李光地一边搪塞,一边想方设法逃脱,并掌握到了耿精忠兵力部署等事务,于是将密折呈报给康熙表忠心,康熙皇帝对其另眼相看。此后,康熙派康亲王杰书带兵进去福建,成功解救了李光地,李光地随即投靠了杰书,跟杰书一起带兵征讨耿精忠,为平定福建等地立下了功劳。

不过,李光地曾被骂背信弃义的“黑历史”,李光地被耿精忠抓同时,还抓了他的同乡陈梦雷。

事实上,呈报给康熙的密折是由陈梦雷和李光地二人共同完成的,但李光地并没有把其的名字写在密折上,最终使他自己一个被委以重任,飞黄腾达。

李光地也并没有为陈梦雷澄清,就此背上了“叛徒”的骂名,险些丧命,于是,陈梦雷骂李光地背信弃义,写下与李光地“绝交书”,从此两人从挚友变为路人甲。

康熙十九年,也是三藩之乱后,李光地被康熙帝调往京城任职,担任内阁学士之职,并且由此开启自己仕途的生涯,期间虽然经历起伏,但依旧深得康熙信赖和重用,官职步步高升。

康熙四十四年,李光地的仕途扶摇而上,不仅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还兼吏部尚书职务,成为地位和权势最高的的汉人官职,也是非汉军旗籍的汉人官员最高职务之一。

康熙五十五年,李光地病逝,享年77岁,康熙感到悲痛,不仅赐金千两,还派胤祺这位亲王前往代康熙吊唁,并且赐李光地谥号为“文贞”。雍正上位后,不仅追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享受到极高的身后殊荣。

结语

由此可见,当个臣子难,在清朝当个汉臣更难。周培公作为一介幕僚能够劝降王辅臣,成为清朝盛京的提督,可谓称之传奇了。

而姚启圣仕途最为坎坷,同时结局也是最悲凉和落魄,令人同情和叹息;相比两人,李光地不仅担任职务最高,他的仕途和结局都比他们好,还享受身后殊荣的待遇。

更多文章

  • 努尔哈赤公主被凌迟处死(清太祖努尔哈赤有几个女儿)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凌迟,祖努尔哈赤,公主,处死,女儿

    生在帝王家,什么血缘亲情,夫妻之情,在“利益”面前全都不堪一击!为了夺皇位,父子相残,兄弟相杀之事屡见不鲜,但皇帝为了保皇家颜面,即便是夺嫡失败的皇子,死相也不会太难看,然而,努尔哈赤的女儿,莽古济公主,她却被弟弟皇太极迟凌处死,活剐了300刀。刑罚名,始见于辽代,俗称“千刀万剐”,是我国古代社会中

  • 历史上爱新觉罗·胤礽为什么被废 (胤礽是最后的太子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胤礽是康熙和发妻赫舍里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也是史上最后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他经历了三年里两立两废,纵观历史也仅有一位。胤礽文武双全,有治国之韬略,善于理政,胤礽的悲剧,无非是权势的欲望膨胀,他的势力对康熙皇权具有挑战性,君与储君,父与子之间天然不可调和的矛盾。 胤礽幼年、青少年阶段都非常优秀 康熙四

  • 张五哥为什么要去给十三爷守墓(雍正王朝十三爷救张五哥)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十三爷,张五哥,王朝,雍正,为什么

    张五哥是皇宫里的一股清流,比起大臣们的斗争,张五哥是一个最纯净,最真诚,没有心眼的人,这也正是他一直备受皇帝关注的原因。康熙听惯了阿谀奉承的话语,对人性的把握早已炉火纯青,遇到老实忠义,不迎逢,直言不讳的张五哥,是他身边难得一位贤良之臣。当康熙和张五哥散步上时候,他们的对话很有意思,其中张五哥对康熙

  • 八王议政后老八胤禩下场结局(八贤王夺嫡失败真实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夺嫡,老八胤,议政,八贤,历史,结局,失败,真实

    胤禩苦心经营几十年,他妄想扳倒雍正,让弘时当个“傀儡皇帝”,大权掌握他手里。因此,胤禩不仅收买掌控了京畿兵权的隆科多,还利用雍正急于推行新政召集关外旗主“整顿旗务”的时机向雍正发难,此次胤禩都做了充分准备,为什么“逼宫”会不成功呢? 徒有其表败絮其中 八阿哥胤禩,虽然素来有“八贤王”美名,经过多

  • 康熙为什么喜欢张五哥 (雍正王朝康熙和张五哥对话)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

    康熙和张五哥这段对话在《雍正王朝》整部剧中是最温情的一幕,二人看似拉家常,却道出真实情感,因为康熙听多了恭维、颂圣的话,被张五哥的几句掏心窝子的话触动,说要给他一个“天大的面子”。十三爷行侠仗义,是有名的侠王,康熙还曾封他为“拼命十三郎”,十三爷是康熙众儿子中唯一一个敢跟康熙说真话的人,而在张五哥身

  • 宝日龙梅和康熙是什么关系(康熙对宝日龙梅的感情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宝日龙梅,康熙,结局,关系,感情,什么

    当康熙和宝日龙梅在大草原上临时起意云雨的时候,大阿哥胤褆内心悲伤不已,但也只有眼睁睁看着,继续充当二人的护卫。一个是自己的父亲,一个是自己深爱的人,俩人完全不顾及大阿哥的感受,最后大阿哥还听到康熙说:“宝日啊,你强暴了朕!”这句话彻底击碎了大阿哥脆弱的心灵,大阿哥只能独自舔舐伤口。更可笑的是,让大阿

  • 清朝时期王爷们是怎么打发时间的(王爷平时生活干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王爷们,打发,时期,干什么,清朝,生活,平时,时间,怎么

    清朝是一个集权统治,执政者为了不让那些王爷谋权,于是,便把他们手中的权力夺走,所以这些王爷也就没办法干涉朝政,这样一来,这些王爷就赋闲在家里,整天处一很闲的状态。日子一长,他们就会找各样消遣的娱乐来打发时间,反正朝廷给他们发着俸禄,所以这些王爷每天想的就是如何享受。 最典型的享受消遣 清朝最幸福

  • 朱元璋的能力是否被高估了(如何评价朱元璋的历史功过)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功过,高估,历史,评价,能力,是否,如何

    开创统一帝国的平民皇帝,历史上仅有两个半。宋太祖赵匡胤,勉强算半个。赵匡胤的高祖做过幽都县令、曾祖做过御史中丞、祖父做过州刺史,而父亲赵弘殷曾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留典禁军。所以,赵匡胤要算官家子弟。而他开创的北宋,算一代王朝没问题,但算一代帝国就勉强了。然后,符合这个条件的皇帝,只剩下两个。一个是汉高祖

  • 中国古代为什么重农抑商(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利弊)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抑商,重农,利弊,政策,实行,古代,中国,我国,为什么

    最好采用重农抑商的标准说法。统治者重视农业、抑制商业。但这种所谓的重视,完全上升不到“扶”的地步。因为古代国家没有“给予农民福利、助推农业发展”的动机和职能,关键也没有这个能力。个别地区、个别时段以及个别官吏,或许会有,但不具普遍性。同理,抑制商业,也就那么回事。既然没有能力扶助农业,那也没有能力抑

  •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迁都洛阳(把都城迁到洛阳的根本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孝文,洛阳,都城,迁都,原因,北魏,根本,为什么

    北魏汉化的巅峰,始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但,盛极则衰。恰恰是迁都洛阳之后,北魏开始走向崩溃边缘。孝文帝之前,北魏一直在进行汉化,并不是到了孝文帝才开始汉化。所谓汉化,实际是胡人部落形态演化到汉人王朝形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部落到王朝,是政治改革;游牧到农耕,是经济改革;野蛮到文明,是文化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