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秦国如果没有赵高会怎么样(历史上赵高为什么祸害秦朝)

秦国如果没有赵高会怎么样(历史上赵高为什么祸害秦朝)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650 更新时间:2024/1/19 23:08:45

复杂事件中寻找罪魁祸首,就像在沙漠里寻找一粒漂亮的沙子。

问题的关键不是怎么找到沙子,而是怎么论证漂亮。

漂亮与否,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这是观点,不是事实。事实判断可以推理出真,观点判断却做不到。

大秦灭亡,以及历代王朝灭亡,都是一个系统性崩溃的过程。灭亡有原因吗?

当然有原因。

但,原因太多,多得像雪山上的雪。而且,原因交织,完全是一个连锁反应。

雪崩爆发,我们可以说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但是,我们能找到那片雪花是罪魁祸首、那片雪花引爆雪崩吗?

不可能找到。

肯定是出了昏君、有了奸臣。但昏君和奸臣,都是应然层面的价值标签,归根结底还是观点判断。

事实、只有事实、全部的事实,事实可以作为证据。但是,观点不行。我看到他偷钱了,这是事实,也是证据。我认为他偷钱了,这是观点,就不是证据。

但是,为什么总会找出昏君和奸臣呢?

因为我们必须要找到一个坏人。

好好的大秦帝国,怎么就二世而亡了?关键是灭亡的过程太惨了,饿死了很多人、杀死了很多人,整个天下都在受苦受难。这实在太可怕了。

什么才是可怕的?

从高处坠落然后摔死了,这不可怕。因为你可以控制自己不去跳。一道闪电把人劈死了,这才可怕。因为你无法确保自己不被劈。于是,前者可以解释,却不急于解释,甚至不必解释;后者难以解释,却急于解释,甚至必须解释。

所以,才会有雷公这位神仙来解释闪电,却不会哪位神仙来解释人是怎么摔死的。

区别的关键是确定性。前者自带确定性,跳下来就能摔死;后者完全不确定,闪电到底劈谁不劈谁?

二世而亡的大秦帝国,就是后一种问题。你必须要给个解释。不给解释,代秦而立的刘邦,就睡不着觉。一道闪电就劈死了大秦帝国,啥时候也会劈死大汉帝国?

因此,所谓的解释,就是在提供一种确定性。对不对,不重要;有没有,最重要。没有科学、就用宗教,宗教不足、还可以迷信。大不了造出一个神仙,也要给出解释。

但是,你不能天天思考自己哪天会被闪电劈死、为什么被闪电劈死、闪电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然后刨根问底、必须给搞明白。如果大家都这么玩,那日子就不要过了。

杞人忧天,之所以是笑话,就是因为过犹不及了。解释可以,寻找解释也可以,但不能影响过日子。

所以,这就需要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了。以不太高的思考成本求得一个不太糟的解释收益,才是我们的常态。

但是,王朝灭亡,这件事实在太大。所以,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但是,再怎么思考,刘邦以及后代君主,或者历代知识精英们,也不会把大秦帝国重新复盘一遍,然后揪着不放。

那么,大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解释呢?

一般都是用故事。故事不足再用情怀、情怀不足再用理论、理论不足再用宗教。但,归根结底,都是一种故事思维。

真实世界有冲突,但冲突就像雪花飘落在雪山之上。累积够了,才会有雪崩的冲突。但是,故事却可以强化冲突。

大秦帝国是怎么灭亡的?天下苦秦久矣,它干了太多不是人的事;然后天下反秦汹汹,大家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并起而亡秦族矣”。

这种冲突多带劲。之所以带劲,是因为你加速播放了。这种加速播放,实际就是一种简化。忽略细节、只看冲突。用一句话概括了上百年的演进,如“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用一句话概括了十几年的冲突,如“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这就是故事思维,强化冲突、忽略细节。这么思考问题,一定会产生偏见:

一种偏见是根本原因论。

人是强烈因果动机的动物,时刻都要为不确定性找到确定性的解释。而且,人们一定要这么做,最后也一定会做成功。凡是都有解释,就变成了凡事都有确定性的解释,再变成凡事都有唯一的解释。这就是根本原因。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朝为什么亡了,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干了不是人的事。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六国为什么灭了,根本原因是以地赂秦,六国太怂了。

一种偏见是拒绝偶然性。

运气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地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运气。这么说都不足以强调运气的重要性,它必须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偶然性这个因素,或者说重视运气。

很多事情的发生,就没有一个原因。真空中,可以凭空冒出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电子。然后,你说这是什么原因?没有原因。

历史上,陈胜吴广就是起义了。然后,非要说这是必然的。但是,派往北方修长城的戍卒,可不止这么一队人马。再加上派往岭南拓土的,那就更多了。凭啥别人不造反,就这伙人造反了?

偶然性比必然性更大。一伙楚人、赶上暴雨、死活也不想去渔阳了,然后相互一撺掇,于是造反了。

天下是否反秦汹汹、扶苏是否被冤杀、项燕是否还活着,跟这些底有什么关系?没啥关系。但是,论证大泽乡起义这粒沙子最漂亮,却关系甚大。

一种偏见是忽略细节。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以秦朝的实力,这种起义完全可以迅速平定。然而,大秦朝堂却搞起了论战。一种观点是定性为造反,一种观点是定性为盗贼。如果是前者,那就派中央军镇压。如果是后者,那就由地方军镇压。

会上,博士叔孙通竟一语定乾坤了:天下承平日久,哪有什么起义,大泽乡这伙人必须是盗贼。既然是盗贼,那就没必要兴师动众、搞得人心惶惶。即所谓:

明主在其上,法令具於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

然后,大秦帝国错失了镇压起义的最佳时期。

像这种细节,在秦末这段剧烈变动的时间中,比比皆是。哪一个细节不成立,都可能改变历史走向。

既然是忽略细节,那就一定会拒绝偶然性;既然拒绝偶然性,那就一定会根本原因论。

同时,这还是一个故事思维。故事思维就一定要有冲突,而且是最激烈的冲突。因为这样做的成本最低。

然后,好人与坏人的斗争,也就上演了。大秦灭亡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坏人。这个坏人要么是秦二世这个昏君,要么是赵高这个奸臣。

故事思维,也就成了一种坏人思维。凡是坏事就一定要找到一个坏人。一个不够,那就找一堆,肯定要有坏人。

大秦灭亡了,因为有坏人赵高;西汉灭亡了,因为有坏人王莽;东汉乱世了,因为有坏人十常侍;大唐乱世了,因为有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坏人;北宋灭亡了,因为有坏人蔡京;南宋灭亡了,也要找个坏人贾似道。

没有坏人赵高,大秦会怎样?

有没有赵高这个坏人,不是关键。关键是怎么论证赵高是个坏人。所以,真得没有呢?真得没有,那就找另外一个赵高,然后继续论证这个人有多坏。

历史很难预测,却可以事后解释。

这种解释需要丰富、复杂和细腻。丰富,就不能唯单一变量是从。一个根本原因解释不了一个王朝是怎么灭亡的。复杂,就不能拒绝偶然性或运气因素。很多事情纯属偶然,这是必须要承认的。细腻,就不能忽略细节。粗线条的概括只能得出粗线条的结论。

大秦灭亡,就像一场雪崩。

秦始皇到秦二世,从李斯到赵高,以及大秦朝堂,都不是无辜的雪花。这些人的种种作为,以及关中秦地与山东六国的矛盾互动,堆积了足够的势能。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一声呐喊,引发了这场雪崩。

随后,这就是一个连锁反应。但是,在这个连锁反应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罪魁祸首。

如果没有赵高呢?

如果没有陈胜吴广的那一声呐喊,历史可能发生分叉。而雪崩之后,有没有赵高,已经完全不重要了。

更多文章

  •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蜀国能撑几年(北伐是否加速蜀汉灭亡)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蜀国,蜀汉,灭亡,加速,诸葛亮,北伐,是否,如果

    蜀汉能否持续得更久,不取决于蜀汉,而取决于曹魏。只要曹魏下了决心,则蜀汉必灭。当然,还有一个巨大变量。那就是东吴。如果孙权突然雄起,然后带着江东豪族猛揍曹魏,那么蜀汉或许还有生存更久的可能。但是,孙权一直有雄起的心,却连淮河也打不到。因为江东豪族都是地主老财,赚了钱就埋在地底下,然后不玩了、也不打了

  • 诸葛亮为什么建议赐死刘封(刘备之子刘封真实死因)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封,建议,诸葛亮,死因,刘备,赐死,真实,为什么

    明朝李贽说的,还算有道理。刘封不是坏人,更没有致死的过错。刘封虽不出救,其罪正与糜芳同科,俱是情有可原者也。所以,刘封被赐自裁,大概率是一起冤案。诸葛亮认为“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于是“劝先主因此除之”。意思是说:等刘备死了,刘封这种人肯定控制不住、一定会造反,索性趁现在赶紧把他杀了。你诸葛亮这

  • 如果荆州不失诸葛亮能统一吗(关羽荆州不丢刘备能统一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荆州,关羽,诸葛亮,刘备,统一,如果

    假如关羽没有失荆州,马谡没有失街亭,诸葛亮能否统一三国?仍旧没戏!三国进入到了博弈均衡态。这时候,打仗已经不是打猛将、打精兵,而是打钱粮。简单说,谁有钱、谁能笑到最后,谁也就能统一三国。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诸葛亮《隆中对

  • 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措施(通过什么削弱宰相势力)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相权,削弱,汉武帝,宰相,势力,措施,采取,通过,什么

    文官集团一直在成长,却一直被压制。所以,根本就谈不上文官集团威胁了皇权。文官集团最硬的时代,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宋朝,实现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皇帝的话要听,但士大夫的话很重要;一个是明朝,这时候就不是共治的问题了,而是皇帝被文官集团制得没脾气。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说文官集团威胁了皇权。但是,

  • 隋炀帝不打高句丽会灭亡吗(如果杨广不征高句丽会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高句丽会,杨广,隋炀帝,灭亡,如何,如果

    冯敏飞的《历史的季节》,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理论,叫“七十年的坎”。在统计的62个王朝中,寿命低于70年的有46个,占比74%;寿命超过70年的只有16个。但是,超过70年还不算长寿王朝,你起码要接近200年才算长寿。但是,70年是一个坎。只要超过了70年,那么接近200年的概率就会非常大。在70年到1

  • 河西走廊为何如此重要地位(河西走廊对中国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河西走廊,地位,影响,中国,重要,为何,如此

    就帝国中国而言,河西走廊很重要;就中原中国而言,河西走廊则不是非常重要。帝国中国,最初主要是指两汉,秦朝是肇始。后来,还有一时帝国西晋、半个帝国前秦和北魏。再后,则是隋唐帝国、元明清帝国。这时候,河西走廊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连通西域,失去河西走廊,自然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比如大唐与吐蕃

  • 伤亡率高会导致一个军队崩溃吗(战死率达到多少会溃败)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战死率,伤亡率,溃败,军队,崩溃,导致,高会,达到,多少,一个

    比伤亡率更恐怖的情况是被包围或陷入绝境。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一个伤亡也没有,军队也会崩溃。比如巴丹半岛战役后期,在坚守无望的情况下,60000名菲律宾士兵和15000名美国士兵,直接投降了。这还需要什么伤亡率?相反的,则是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或是始终把握战场主动、或是战场形势逆转了、或是援军赶到了。

  • 如果光绪帝掌实权历史会怎样(清朝如果不是慈禧当政)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光绪帝掌,实权,当政,慈禧,历史,清朝,怎样,如果

    西方列强之所以强,不在于坚船利炮,而在于新的国家组织模式。以前是帝国模式,现在是民族国家模式。帝国就像大象,大是大,但它是吃草的。民族国家就像豺狼,大小不论,但它是吃肉的。吃草的,与吃肉的,有啥区别?前者打架,点到为止;后者打架,死磕到底。中日甲午战争,就是传统帝国与民族国家的较量。大清够大,却做不

  • 洪秀全为什么采取宗教形式起义(洪秀全天父诗宣扬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洪秀全,父诗,宣扬,宗教,观点,起义,形式,采取,为什么

    为何洪秀全读书读的疯狂了,还搞出个天父理论出来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是,你还要看怎么学和怎么思。满脑子子曰孟云,却没有自己的思考。那就只能子曰则曰、孟云则云,或言必称孔孟、或言必称希腊。这就是书呆子。书呆子,不是真得呆,而是迷。迷惑于经山史海之中,而不能再向前一步。本来,读书是桥梁,格物

  • 西汉初期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朝代,发生,西汉,初期,哪个,怎么

    西汉的“七国之乱”为何会发生?又为何仅三个月就平定了呢?七国之乱,不一定非要发生。雪崩之前,雪山上首先要堆积足够厚的雪。而当时来说,雪还不够厚。也就是只有远忧而无近患,削藩是一件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但是,汉景帝和晁错这两个人,一个神操作、一个神助攻,硬是让雪崩提前爆发了。当时,就是景帝和晁错在雪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