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蜀国能撑几年(北伐是否加速蜀汉灭亡)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蜀国能撑几年(北伐是否加速蜀汉灭亡)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342 更新时间:2024/1/4 19:12:02

蜀汉能否持续得更久,不取决于蜀汉,而取决于曹魏。

只要曹魏下了决心,则蜀汉必灭。当然,还有一个巨大变量。那就是东吴。如果孙权突然雄起,然后带着江东豪族猛揍曹魏,那么蜀汉或许还有生存更久的可能。

但是,孙权一直有雄起的心,却连淮河也打不到。因为江东豪族都是地主老财,赚了钱就埋在地底下,然后不玩了、也不打了。对于统一中原,他们毫无兴趣。

既然决定权在曹魏,那么,曹操为什么没能灭掉蜀汉?

就如曹操的军令鸡肋所言:汉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仅此而已。

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汉中如此,益州也如此。所以说,汉中和益州这两个地方,非常尴尬。

真得有肉吗?

如果益州和汉中真得有肉,那么刘璋张鲁这两个诸侯,早该冲出秦岭大山,去逐鹿中原了。然而,事实上并没有。蜀地诸侯,只是边缘存在,其没有争霸中原的资本。

所以,这就不算有肉。然而,就一点儿肉也没有吗?

公元前316年,秦国庙堂围绕伐蜀还是伐韩展开了一场大辩论。秦相张仪主张伐韩,秦将司马错主张伐蜀。司马错关于伐蜀之利的论述是: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地足以广国、财足以富民,这就是蜀地的价值所在。地盘和财富,这都是战争资源。所以,蜀地并非无肉。

那么,到底是有肉还是无肉呢?既有肉又没肉,这就是尴尬。所以,鸡肋这个比喻最恰当。

蜀地就是这种客观形势。曹操明白、刘备也明白。但是,理性的决策,则是主观意愿和客观形势的合意。你不能只考虑客观形势,而不考虑主观意愿。

天下九州,曹得其六。简单说就是鸡腿、鸡翅、鸡屁股,凡是有肉的地方,全成了曹操的盘中餐。甚至,不仅生米做成熟饭,而且已经咀嚼在嘴里、消化到胃里。曹操正在消化已经得到的九州之六。

这是曹操,但是刘备呢?

打了半辈子的仗,好不容易在赤壁之战抓住机会,猛得一口撕下了荆州南四郡。但,南四郡连鸡爪子都不是,刚够填饱肚子。但填饱肚子就有了力量,于是再接再厉,连同宗刘璋也要照打、连皇叔人设也不管,再一口气吃掉益州。然而,益州只是刚被刘备煮熟,需要吃下去、再消化。就在这时候,汉中张鲁来掀桌子了,还把曹操请来了。

这时候,你让刘备怎么干?只能玩命,然后死磕到底。

汉中,对曹操来说,吃着挺香,但吃着费劲。因为碰上了刘备,这家伙非要死磕。所以,继续吃下去,则是投入与收益比不划算。所以,这就是个利益问题。

汉中,对刘备来说,不是吃着香不香的问题,而是没得选、只能吃。汉中守不住,益州就守不住。而益州守不住,孙权凭啥允许刘备占着荆州南四郡。所以,这就是个生死问题。

因此,在主观意愿层面,曹操和刘备无法同年而语。一个是勉勉强强,一个是孤注一掷。于是,汉中谁主沉浮,也就可知了。

曹操对于汉中是个态度,魏国对于蜀国也是这个态度。我们老曹家是一个暴发户。但我家这个暴发户是创业创出来的。有钱了、发财了,接下来就不能继续冒险了,而是要守业。创业难,守业也难。

所以,曹魏需要时间,要一点儿一点儿的吃掉和消化掉整个中原地区。吃完了也消化完了,接下来才能长肌肉。等长完肌肉了,那就可以完虐东吴和蜀汉这两个不死小强了。

在消化中原和长肌肉的过程中,曹魏能灭掉蜀汉吗?

“夫难平者,事也”。意思是不好说。因为曹魏必须要去冒险。而在战争冒险的过程中,充满了变数。正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所言: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难平之事,充满了这种硬转折。荆州刘表死了、荆州刘备趴下了,然后曹操拊手雀跃,甚至都要横槊赋诗一首“天下已定”。但是,硬转折出现了,赤壁之战把曹操打得仓皇南顾、狼狈北窜。接着是天下三分,刘备汉中之战、关羽襄樊之战,这就是“汉事将成”之时。但是,硬转折再次出现,东吴违盟了、关羽麦城了、刘备托孤了、曹丕称帝了。

这种硬转折以及这些个硬转折中的大事件,哪一个是人力所能预见、所能改变的?

波涛汹涌的时候,你得找个好舵手。曹操没有这个把握,曹操以后的子孙也没有这个把握。但是,风平浪静的时候,却谁都能掌舵。所以,不冒险了、长肌肉去,等时候到了,直接靠国力碾压,咋就不行了?而这就是曹魏的策略。

所以,曹魏未必不能灭蜀,但不确定的因素太大。尤其是在吴蜀同盟之时,再来一次赤壁之战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东吴和蜀汉想要发起一场从南扫北的官渡之战,却真心没有可能。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汉中王刘邦当然不行,汉中王刘备也不行,甚至益州疲敝的蜀汉也不行。因为刘邦、刘备以及诸葛丞相,你们都没有资本。但是,曹魏却可以,因为曹魏有这个资本。时间够了。曹魏只能越来越强,蜀汉和东吴只能越来越弱。长策取胜、坐定天下,不是不行,也不是不好,而是看谁用。

然后,再说蜀汉的策略:如果诸葛亮不急于北伐而是蓄积国力,那么蜀汉会不会存在得更久一点儿?

非但现在人这么想,当时的蜀汉集团中这么想的,大有人在。特别是益州的土著豪族,这些人跟江东豪族一个调性,有地、有钱、有面儿,为啥要打仗?逐鹿中原干啥、兴复汉室干啥?

益州土著可以这么想,但荆州客卿和后主刘禅却不能这么想?所以,整篇《后出师表》,诸葛亮都在批评这个策略。

最意识形态的论题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这是蜀汉立国的合法性。刘备折腾一生的目的,是要兴复汉室而不是当个割据军阀。关羽、张飞、赵云以及荆州才俊背井离乡,跟着刘备来到益州,也不是拥戴个益州侯或汉中王,而是要兴复汉室。蜀汉是理想立国。理想是兴复汉室。没有这个理想,不仅荆州系失去存在的意义,益州系也失去了支持的必要。支持刘备和支持曹操,到底有啥不同?旗帜不一样就,就这么大的不同。

人是讲理的,一定要记住这个概念。世界不是谁钱多谁说了算、谁力量大谁定章程。如果是这样,不仅赤壁之战不用打,官渡之战也不用打了。曹操没有袁绍有钱、曹操没有袁绍力量大,那就袁绍说了算多好。

最经验主义的论据是“陈其事如左”的一系列论述。

高祖刘邦牛不牛,却也要“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不冒险、不努力、不进取,就不会有大汉江山。

“今岁不战,明年不征”刘繇、王朗,真是要以长策取胜了,却眼睁睁地看着孙策做大、兼并江东。

曹操厉害不厉害,仿佛当世之孙子吴起。但是,曹操的成功史却是用失败堆积起来的。这家伙没死,当真是老天眷顾了他。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历史一遍又一遍的证明:要成功、必冒险。这就是经验主义。理性主义能够告诉我们为什么失败了,却不能告诉我们该怎么去争取成功。而蜀汉要的是成功,而不是总结失败教训,所以必须讲经验主义。

最冷酷计算的博弈论是“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

蜀汉在当时是个什么境况。民穷兵疲、益州疲敝,这是概括,而具体是什么呢?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这就是蜀汉集团的精锐力量,如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武将,如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战士。但是,这些人是益州原产吗?“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

益州这种地方只能盛产李严孟达这种豪族精英。这些个豪族精英有没有能力不知道,但肯定不好用、还不忠诚。所以,蜀汉的精锐力量,也是最积极进取的力量,是赵云这伙人。但这些人都老了,等他们都老死了,却没有人能接替他们。

这就是诸葛丞相对蜀汉的国情分析。博弈是个动态过程。因此,立足国情之后,还要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的结果就是:我们不打曹魏,曹魏就来打我们。甚至,都不用曹魏打我们,内部的荆州系和益州系就能打起来你。与其等着曹魏来打,与其等着空耗内力,还不如直接出兵打曹魏,即所谓“住与行劳费正等”。

所以,诸葛亮北伐,是蜀汉不得不进行的大事业,因为合法性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也是蜀汉不得不采取的大战略,因为蜀汉追求的是获得成功而不是反思失败;还是蜀汉不得不实施的大策略,因为北伐曹魏还是等着曹魏来伐都要花钱。

诸葛亮北伐失败了,蜀汉也被曹魏灭亡了。这个历史结果不能证明诸葛亮北伐导致了蜀汉灭亡。因为决定权不在蜀汉也不在诸葛亮,而在曹魏。

蜀汉灭不灭,就看曹魏的决心。司马昭要篡位,而篡位就要有拿最硬的功绩。而灭国就是最硬的功绩。到这个时候,魏国的统治集团才下了最终决心。内部矛盾是主要矛盾。所以,内部矛盾斗争出来的决心,才是最大的决心。

诸葛亮努力了,然后失败了。努力却失败,是个大概率事件。如果努力了就成功了,那遍地都是王侯将相和富商巨贾。

那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是正确还是错误呢?这是最理性的战略,也是蜀汉不得不做出的战略。因为这就是在以战争的不确定性打破趋势的确定性。

趋势的确定性就是曹魏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打破这个确定趋势的办法,是制造不确定性。

纵横捭阖的外交谋略,如六国合纵、如吴蜀同盟,早晚都要废。弱者之间的结盟,几乎没有成功的先例。而成功的结盟,多是弱者与强者结盟去对付另一个弱者,或另一个强者。因为结盟制造的不确性太小。

战争才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这是足以改变固有趋势的事件。所以,蜀汉北伐,是诸葛亮能够做出的最理性的战略决策。

标签: 蜀国蜀汉灭亡加速诸葛亮北伐是否如果

更多文章

  • 诸葛亮为什么建议赐死刘封(刘备之子刘封真实死因)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封,建议,诸葛亮,死因,刘备,赐死,真实,为什么

    明朝李贽说的,还算有道理。刘封不是坏人,更没有致死的过错。刘封虽不出救,其罪正与糜芳同科,俱是情有可原者也。所以,刘封被赐自裁,大概率是一起冤案。诸葛亮认为“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于是“劝先主因此除之”。意思是说:等刘备死了,刘封这种人肯定控制不住、一定会造反,索性趁现在赶紧把他杀了。你诸葛亮这

  • 如果荆州不失诸葛亮能统一吗(关羽荆州不丢刘备能统一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荆州,关羽,诸葛亮,刘备,统一,如果

    假如关羽没有失荆州,马谡没有失街亭,诸葛亮能否统一三国?仍旧没戏!三国进入到了博弈均衡态。这时候,打仗已经不是打猛将、打精兵,而是打钱粮。简单说,谁有钱、谁能笑到最后,谁也就能统一三国。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诸葛亮《隆中对

  • 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措施(通过什么削弱宰相势力)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相权,削弱,汉武帝,宰相,势力,措施,采取,通过,什么

    文官集团一直在成长,却一直被压制。所以,根本就谈不上文官集团威胁了皇权。文官集团最硬的时代,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宋朝,实现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皇帝的话要听,但士大夫的话很重要;一个是明朝,这时候就不是共治的问题了,而是皇帝被文官集团制得没脾气。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说文官集团威胁了皇权。但是,

  • 隋炀帝不打高句丽会灭亡吗(如果杨广不征高句丽会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高句丽会,杨广,隋炀帝,灭亡,如何,如果

    冯敏飞的《历史的季节》,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理论,叫“七十年的坎”。在统计的62个王朝中,寿命低于70年的有46个,占比74%;寿命超过70年的只有16个。但是,超过70年还不算长寿王朝,你起码要接近200年才算长寿。但是,70年是一个坎。只要超过了70年,那么接近200年的概率就会非常大。在70年到1

  • 河西走廊为何如此重要地位(河西走廊对中国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河西走廊,地位,影响,中国,重要,为何,如此

    就帝国中国而言,河西走廊很重要;就中原中国而言,河西走廊则不是非常重要。帝国中国,最初主要是指两汉,秦朝是肇始。后来,还有一时帝国西晋、半个帝国前秦和北魏。再后,则是隋唐帝国、元明清帝国。这时候,河西走廊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连通西域,失去河西走廊,自然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比如大唐与吐蕃

  • 伤亡率高会导致一个军队崩溃吗(战死率达到多少会溃败)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战死率,伤亡率,溃败,军队,崩溃,导致,高会,达到,多少,一个

    比伤亡率更恐怖的情况是被包围或陷入绝境。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一个伤亡也没有,军队也会崩溃。比如巴丹半岛战役后期,在坚守无望的情况下,60000名菲律宾士兵和15000名美国士兵,直接投降了。这还需要什么伤亡率?相反的,则是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或是始终把握战场主动、或是战场形势逆转了、或是援军赶到了。

  • 如果光绪帝掌实权历史会怎样(清朝如果不是慈禧当政)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光绪帝掌,实权,当政,慈禧,历史,清朝,怎样,如果

    西方列强之所以强,不在于坚船利炮,而在于新的国家组织模式。以前是帝国模式,现在是民族国家模式。帝国就像大象,大是大,但它是吃草的。民族国家就像豺狼,大小不论,但它是吃肉的。吃草的,与吃肉的,有啥区别?前者打架,点到为止;后者打架,死磕到底。中日甲午战争,就是传统帝国与民族国家的较量。大清够大,却做不

  • 洪秀全为什么采取宗教形式起义(洪秀全天父诗宣扬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洪秀全,父诗,宣扬,宗教,观点,起义,形式,采取,为什么

    为何洪秀全读书读的疯狂了,还搞出个天父理论出来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是,你还要看怎么学和怎么思。满脑子子曰孟云,却没有自己的思考。那就只能子曰则曰、孟云则云,或言必称孔孟、或言必称希腊。这就是书呆子。书呆子,不是真得呆,而是迷。迷惑于经山史海之中,而不能再向前一步。本来,读书是桥梁,格物

  • 西汉初期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朝代,发生,西汉,初期,哪个,怎么

    西汉的“七国之乱”为何会发生?又为何仅三个月就平定了呢?七国之乱,不一定非要发生。雪崩之前,雪山上首先要堆积足够厚的雪。而当时来说,雪还不够厚。也就是只有远忧而无近患,削藩是一件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但是,汉景帝和晁错这两个人,一个神操作、一个神助攻,硬是让雪崩提前爆发了。当时,就是景帝和晁错在雪山里

  • 安史之乱李亨为什么囚禁唐玄宗(太子李亨在哪登基)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亨,安史,囚禁,登基,玄宗,太子,为什么

    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形势所逼,李亨不篡位就得死。哥舒翰二十万大军潼关喋血。这时候,帝都长安肯定守不住了。非但长安守不住,关中也守不住。于是,宰相杨国忠护着唐玄宗赶紧往四川跑。为什么是四川?因为关中和四川之间是秦岭大山,安禄山的范阳铁骑就是再猛,也冲不破秦岭大山。还因为宰相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