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春联的来历和起源故事(真正意义上的春联出现的时间)

春联的来历和起源故事(真正意义上的春联出现的时间)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172 更新时间:2023/12/9 5:41:16

春联的由来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木板。“春联”一词的出现,是在明代初年。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

春联是华人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

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

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从这时起,过春节贴联语,渐成一种民间习俗。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故贴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但是,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后满人入关久远,深受汉文化影响,此风俗在民国后渐渐消失。

春节贴“福”字,祈求五福临门。五福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传统春联是用笔书写,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早已习惯了材质多样,凹凸烫金,图案精美的印制春联。

一副好春联要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此外,上下联平仄还要相协调。

春联的讲究很多:庙宇春联用黄纸。若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不帖红春联,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

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用黄纸,第四年服丧期满才恢复用红纸,故白绿黄三色的对联俗称“孝联”、“孝春联”或“丁忧联”。

年节守制的习俗有的地方头年贴黄对联,次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绿对联。除此,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贴对联以寄托哀思。

春节是普天同庆的节日,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格式一般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等。

还有“灶爷”的春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为灶神上天后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下凡回来时多降吉祥,俗称送灶神。

“土地爷”的春联是: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金。意为只要辛勤劳动,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获。“天地爷”的春联是: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

短短10个字,把天地间的一切全都包罗了进去。院子里的大树需贴上“树大根深”、院子里的墙面需贴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墙上需贴上“幸福健康”、厨房里需贴上“勤俭节约”等。

如何贴春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春联。大红的春联表达了对新的一年的希望。

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是用汉族民间艺术形式表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按照各地习俗的不同,贴春联的时间也稍有差异。

俗话说:“二十八,贴花花”,也有些地方的民谣里有“二十九,贴倒酉(意即贴春联)”一说。春联一般在年三十贴,遇有平月或小月就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贴,

但大多数还是照个人的时间安排来选择贴的时间。“地增鸿连满门财,天赐吉祥全家福。”

根据普通话上下联均以第二声阳平收尾,根据平水韵还能区分平仄。在没有横额而且上联气势弱于下联才使用上仄下平。

对联的上联要贴右边。或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

反之上联则贴在左边。另外,对联除了对仗等要求外,一般应上仄下平,就是上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上声和去声,下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在平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对联的种类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孝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摘春联的时间

依照各地民俗的不同,分有整年说、过节说和自然脱落说三种主要类型。春联待到“年”过完后,就可以摘了。

按各地民俗的不同,有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算作过完年的,也有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算过完年的等。

春联有喜庆吉祥之意,所以“旧”春联需等到来年贴春联的时候才摘除并贴上新的春联,寓意辞旧迎新,福运一年。但如果风吹雨淋自然脱落也是很正常的。

“五福”所指的是那五种福

贴春联,很多人有倒贴福字的习惯——寓意福到了!福,指的就是“福气”、“福运”。“五福临门”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辞句了,可是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那五种福。

至于五福临门的原理,明白的人就少之又少了。五福,即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第一福是“长寿”,指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第二福是“富贵”指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第三福是“康宁”,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第四福是“好德”,指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第五福是“善终”,指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

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五福当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

有着生性仁善、宽厚宁静的德,这是最好的福相。因为德是福的原因和根本,福是德的结果和表现,以此敦厚纯洁的“好德”,随时布施行善,广积阴德,才可以培植其它四福使之不断增长。

五福合起来才能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但人生一世岂有完美?我们可以用仁慈的心积淀宽厚的德行,去追求福的境界,这也是一种幸福。

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春联既是根据中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又是借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它与古代的骈体文和诗歌不同,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

尽管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往往就是绝妙的对联,但只有在它们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一副好的春联,要突出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更多文章

  • 常州词派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常州词派的词学理论)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常州词派名词解释

    汤渡并非建制街镇,而是宜兴市丁蜀镇的一部份。汤渡老街有一座傍河而建的清代豪宅,它叫“求志堂”,它连着一个奇人,有着传奇的色彩,也是本人度过童年和青少年的地方。翻开1979年版缩印本《词海》200页,有一个条目“周济”,下面这样写道:“(1781-1839)清词人。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

  • 历史上俄罗斯侵略过中国吗(沙俄侵占我国领土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俄罗斯侵略过中国吗

    提及清末,想必各位读者都会感到屈辱。由于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逐渐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落后自然就要挨打。挨打之后,清政府没有真正地痛定思痛,只是希望以割地赔款来换取苟延残喘的时间。这一过程中,我国被迫割让了大片土地,其中绝大多数都被沙俄所侵占。沙俄灭亡后,这些土地又

  • 清朝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区别(古代满清上五旗下三旗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区别

    清代的八旗制度,有满洲、蒙古、汉军之分,其中满洲八旗地位最高。即便是在满洲八旗中也有“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区别,处处体现了等级制度的森严。上三旗是镶黄、正黄、正白,下五旗是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我们都知道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概念,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这一章节就来聊一

  •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置之于死地而后生是谁说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

    《孙子兵法》这句话大家都听过: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形容自身形势的一种说法:“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通过“吾将示之以不活”,以此来激发士兵的斗志,速战速决,才有可能生存下去,否则只能等死。这句话,对于现今的我们来说,依然有启发意义。当我们处于一个没有退路的

  • 齐民要术是哪个朝代的人写的(齐民要术著作的作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齐民要术是哪个朝代

    《齐民要术》的作者是北魏时期的贾思勰,“齐民”是指平民百姓;“要术”是指谋生的方法。《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对当时及后来的农业生产影响很大。1.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语出《齐民要术·耕作》。如果土地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宁可干燥,也不要等到了其湿润的时候,再去种植农作物。2.一年之

  • 司马懿这么强大后代还是灭了(司马懿子孙为什么那么废)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司马懿这么强大后代还是灭了

    在三国时期,涌现出来的各国谋士是一道风景线,他们各有个性和智慧。人们最熟悉的就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不过这也和三国演义倾向于蜀汉贬低曹魏有关。事实上,曹魏之栋梁,司马懿,丝毫不逊于诸葛亮,他的才能,从他盗取了自己主子的江山就可见一斑。说起司马懿,大家对他的印象都是隐忍。高平陵之变之前,他一直装病,远离

  • 三国人物名字及字号的由来(三国演义中重要人物字号)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人物名字及字号

    古人有名有字,名又叫本名,旧说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亦有一说是出生后即可取名);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行冠礼;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到了出嫁的年龄,就是所谓的“待字闺中”。可见取

  • 晋朝为什么名声不好(历史上对晋朝没名气不重视评价低)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晋朝为什么名声不好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短命的大一统王朝—秦朝、西晋和隋朝。秦朝奋六世之余烈,扫灭六国,统一天下,废分封,置郡县,书同文,车同轨,后世受益无穷。因为严刑峻法、横征暴敛,导致全国各地揭竿而起,存国二世而亡。隋朝结束南北朝300余年的混战割据,重新统一华夏大地,行科举,设三省六部,开通大运河,促进民族融合,在制

  • 司马懿后代现在还有吗(司马懿还有后人在世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司马懿后代现在还有吗

    司马懿无疑是晋朝的奠基人,如果不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把曹爽除掉,那司马家也不会建立晋朝。不过司马懿除掉曹爽后,想要废掉曹芳自己称帝也是易如反掌,但是司马懿并没有这样做。不过司马懿的后代却成了中华的千古罪人,因为在晋朝发生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发事件。把当时的中原变成了一片人间炼狱,到处都是战场和士兵们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由来(这个典故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据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