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西夏为什么被灭国(西夏被灭国时有多严重多惨)

西夏为什么被灭国(西夏被灭国时有多严重多惨)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113 更新时间:2023/12/24 4:54:12

12世纪晚期,东亚地区存在着四个成熟的政治集团:

以临安为首的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控制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大部分土地;以骑射起家于白山黑水之间的金朝控制着黄河中下游以及东北平原;

以银川平原为核心的西夏帝国控制着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阴山西北部、河西走廊以及青海和甘肃的部分地区;

耶律大石为首的契丹残部控制着今新疆以及中亚的部分地区。彼时,蒙古草原正陷入四分五裂之中。

不过,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名为蒙古的部落正在悄然崛起,它的首领叫铁木真

截止到13世纪初期,能征惯战的铁木真已经打造出了一支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具战斗力的军队。这一点,从它的作战失败率越来越低便可看出。

在统一的过程中,蒙古人对战略物资、人力补充看的越加重要。同时,富庶的农耕地区也吸引着他的目光。

当然,在没有整合完蒙古草原的各派势力前,贸然进攻金朝显然不是上策。于是,他便将目光对准了西夏。

确实,西夏的良马、能供蒙古军队穿行沙漠和戈壁的骆驼、弓箭刀剑、从汉地以及中亚传入的火炮技术都是新生的蒙古军队短缺而急需的。

其实,蒙古攻金最重要的目标是拆散金夏联盟,清除蒙古攻金时的侧翼威胁,为日后铲平金朝做准备。

如此,一个难题摆在了铁木真的面前。史载,西夏“方圆二万余里,东临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

那么,该选择哪里作为突破口呢?抛开西夏核心地区,铁木真将眼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当时的西夏地处连接中原和西域的要冲,它控制的河西走廊横贯着自古驰名的丝绸之路。

自汉唐以来,蒙古草原的少数民族进入河西走廊的黄金通道之一便是经居延海沿弱水南下。

1205年,铁木真平定乃蛮部后驻军于阿尔泰山脉,投降的乃蛮边兵告诉他王罕之子桑昆逃入了西夏。于是,蒙古人以西夏收容蒙古宿敌为由发动了第一次试探性进攻。

和征服游牧部落时秋风扫落叶式的作战不一样,铁木真在西夏遇到了从未遇到过的难题:坚固的城池。

虽然蒙古军最终攻破了力吉里寨,但他们自知对西夏内地的大中型城池束手无策。于是,还未等西夏军队反扑,他们就如同一股旋风般刮回了蒙古草原。

这场带有抄掠性质的进攻给西夏很大的震动,它直接导致了西夏的一次宫廷政变。1206年,李安全联合罗太后废掉了西夏第六任皇帝夏桓宗。

新继位的夏襄宗李安全主张联金抗蒙。不久,金章宗派人敕封李安全为夏国主,承认了李安全的合法地位。夏金订盟共同对付蒙古,铁木真当然不能等闲视之。

于是,蒙古军发动了第二次攻夏战争。这一次,蒙古军再次遇到了攻城难题。为此,蒙古军不得不舍骑就步,架云梯,运炮石,向畏兀尔、契丹等受汉化较深的民族学习攻城本领。

所以,蒙古军用了四十天才攻陷了西夏北部的军事重镇斡罗海城。因此,这场战争并不像世界通史《史集》所说的那样“如意地凯旋”,也没有将“整个地区征服”。

1209年,经过一年多的练兵备战,蒙古军再次发动了对夏战争。这次,西夏对蒙古军入侵做出了快速反应,夏主李安全任命儿子李承桢统帅5万精锐驰援斡罗海城。

双方在城下展开激战,西夏军惨败,斡罗海城陷落。蒙古军长驱直入,直逼西夏国都外围重镇克夷门。

守卫克夷门的是西夏名将嵬名令公,他利用克夷门“两山对峙、中通以径、悬绝不可登”的地理条件击败了蒙古军先头部队,暂时稳定了形势,双方随即进入两个月的相持期。

蒙古军见久攻不克遂改变战术,派出游骑四处袭扰,引诱西夏军出城攻击。不久,嵬名令公被蒙古伏兵生擒,克夷门陷落,蒙古军乘胜包围了中兴府。

襄宗李安全一面利用中兴府城高池深督军死守,一面派使者火速向金朝求援。

金帝完颜永济幸灾乐祸,拒绝臣下联夏抗蒙的战略,反而大肆宣扬“敌人相攻,吾国之福,何患焉”,主张坐山观虎斗。

蒙古军多次猛攻不下,乃改为长期围城。九月,黄河水暴涨,蒙古军大兴土木于城外筑堤企图引河水灌城。谁知,中兴府城墙高厚,河水灌不进城内,反而冲垮了蒙古军的许多军帐。

于是,铁木真遂下令撤军。回师的路上,铁木真派人招降夏襄宗。迫于形势,夏襄宗臣服了蒙古,夏金联盟彻底被拆散,蒙古军达到了目标。

夏襄宗的无能再次激化了西夏的政治矛盾。1211年,夏国宗室李遵顼发动政变,废黜了李安全,是为夏神宗。

夏神宗继位后彻底改变了西夏联金抗蒙的战略,开始附和蒙古军攻掠金朝边境。

1215年,西夏对金朝的军事进攻加大了力度,他们一度配合蒙古军深入到了河南许昌、郑州一带,对金朝的都城汴京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1217年,金宣宗在求和无效、蒙古军主力西征的情况下,决定出兵迎战西夏。一时间,双方的战事开始升温。史载,“构难十年不解,一胜一负,精锐皆尽,而两国俱疲”。

1221年,成吉思汗帐下经略中原的大将木华黎已经征服了原属金朝的华北平原。于是,攻取陕西成了他的下一个目标。同年夏,蒙古军向西夏提出了借道

。夏神宗听闻后魂飞魄散,看着已经奄奄一息的大金朝,唇亡齿寒的恐惧开始传遍他的每一个毛孔。此时的他头一次觉得皇位简直是个沉重的负担,于是遂将帝位传给儿子李德旺。

李德旺掌权后,不甘做蒙古人攻打西夏的帮凶,便选择了再次和金朝结盟抵抗蒙古人。恰好,和李德旺同年继位的金哀宗也抱有同样的诉求。

不久,夏金达成和议,定为兄弟之国。但金夏长期的冲突让西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金朝也处于亡国的前夕,兵虚、财尽、民怨,根本无力援夏抗蒙。

可想而知,这种缔结盟约的举动反而会加蒙古军消灭西夏的战争进程。

1226年春,西征归来的成吉思汗以西夏叛蒙、秘与金朝议和、不服从征调、不遣世子为由,亲自统兵10万进攻西夏。在屡战屡败之下,夏献宗惊悸而死,南平王李睍(xian)即位。

同年十一月,蒙古军东西两路大军会师合攻灵州,西夏名将嵬名令公率倾国之兵自中兴府渡河驰援。此时黄河已经结冰,双方在厚厚的冰面上展开了激战。

是役西夏军大败,其10万大军基本被蒙古军消灭殆尽。随后,经过蒙古军一连串的攻击,西夏领土尽丧,仅剩孤城中兴府未克。

即使如此,夏主仍然拒绝了成吉思汗的劝降使者。于是,蒙古军加紧了围攻。这时,一场带给西夏灭顶之灾的地震恰好发生了。

1227年6月,今宁夏银川地区发生强烈地震,被围半年之久的中兴府房屋倒塌,疾病流行。

对一个大面积信奉佛教的国度来说,这场地震无疑摧毁了西夏军民抵抗蒙古的最后一丝信心。不久,夏主遣使乞降。西夏人不知道,此时66岁的成吉思汗已经病逝。

关于成吉思汗的病逝之因,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自己的遗著中认为是死于箭伤、《蒙古秘史》记载是死于坠马伤。

有意思的是,成书于1662年的《蒙古源流》记载成吉思汗是被西夏王妃刺伤而亡。

无论如何,成吉思汗的死因都和西夏人脱不了关系。因此,成吉思汗临死前留下了屠灭西夏的遗言。

于是,除了贺兰山下的9座皇帝陵园以及250多座西夏达官贵人的陵墓外,关于西夏的一切记载从此湮灭。

更多文章

  • 春联的来历和起源故事(真正意义上的春联出现的时间)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春联的来历和起源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木板。“春联”一词的出现,是在明代初年。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春联是华人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

  • 常州词派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常州词派的词学理论)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常州词派名词解释

    汤渡并非建制街镇,而是宜兴市丁蜀镇的一部份。汤渡老街有一座傍河而建的清代豪宅,它叫“求志堂”,它连着一个奇人,有着传奇的色彩,也是本人度过童年和青少年的地方。翻开1979年版缩印本《词海》200页,有一个条目“周济”,下面这样写道:“(1781-1839)清词人。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

  • 历史上俄罗斯侵略过中国吗(沙俄侵占我国领土吗)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俄罗斯侵略过中国吗

    提及清末,想必各位读者都会感到屈辱。由于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逐渐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落后自然就要挨打。挨打之后,清政府没有真正地痛定思痛,只是希望以割地赔款来换取苟延残喘的时间。这一过程中,我国被迫割让了大片土地,其中绝大多数都被沙俄所侵占。沙俄灭亡后,这些土地又

  • 清朝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区别(古代满清上五旗下三旗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区别

    清代的八旗制度,有满洲、蒙古、汉军之分,其中满洲八旗地位最高。即便是在满洲八旗中也有“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区别,处处体现了等级制度的森严。上三旗是镶黄、正黄、正白,下五旗是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我们都知道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概念,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这一章节就来聊一

  •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置之于死地而后生是谁说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

    《孙子兵法》这句话大家都听过: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形容自身形势的一种说法:“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通过“吾将示之以不活”,以此来激发士兵的斗志,速战速决,才有可能生存下去,否则只能等死。这句话,对于现今的我们来说,依然有启发意义。当我们处于一个没有退路的

  • 齐民要术是哪个朝代的人写的(齐民要术著作的作者)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齐民要术是哪个朝代

    《齐民要术》的作者是北魏时期的贾思勰,“齐民”是指平民百姓;“要术”是指谋生的方法。《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对当时及后来的农业生产影响很大。1.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语出《齐民要术·耕作》。如果土地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宁可干燥,也不要等到了其湿润的时候,再去种植农作物。2.一年之

  • 司马懿这么强大后代还是灭了(司马懿子孙为什么那么废)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司马懿这么强大后代还是灭了

    在三国时期,涌现出来的各国谋士是一道风景线,他们各有个性和智慧。人们最熟悉的就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不过这也和三国演义倾向于蜀汉贬低曹魏有关。事实上,曹魏之栋梁,司马懿,丝毫不逊于诸葛亮,他的才能,从他盗取了自己主子的江山就可见一斑。说起司马懿,大家对他的印象都是隐忍。高平陵之变之前,他一直装病,远离

  • 三国人物名字及字号的由来(三国演义中重要人物字号)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人物名字及字号

    古人有名有字,名又叫本名,旧说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亦有一说是出生后即可取名);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行冠礼;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到了出嫁的年龄,就是所谓的“待字闺中”。可见取

  • 晋朝为什么名声不好(历史上对晋朝没名气不重视评价低)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晋朝为什么名声不好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短命的大一统王朝—秦朝、西晋和隋朝。秦朝奋六世之余烈,扫灭六国,统一天下,废分封,置郡县,书同文,车同轨,后世受益无穷。因为严刑峻法、横征暴敛,导致全国各地揭竿而起,存国二世而亡。隋朝结束南北朝300余年的混战割据,重新统一华夏大地,行科举,设三省六部,开通大运河,促进民族融合,在制

  • 司马懿后代现在还有吗(司马懿还有后人在世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司马懿后代现在还有吗

    司马懿无疑是晋朝的奠基人,如果不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把曹爽除掉,那司马家也不会建立晋朝。不过司马懿除掉曹爽后,想要废掉曹芳自己称帝也是易如反掌,但是司马懿并没有这样做。不过司马懿的后代却成了中华的千古罪人,因为在晋朝发生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发事件。把当时的中原变成了一片人间炼狱,到处都是战场和士兵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