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失荆州是蜀国的转折点吗(大意失荆州对蜀国的影响)

失荆州是蜀国的转折点吗(大意失荆州对蜀国的影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4144 更新时间:2024/1/25 16:03:39

三国中忠肝义胆的刘皇叔是笔者最为喜欢的英雄人物之一,世人普遍认为刘皇叔最后失败的原因是自身国力孱弱,手下的将领特别是诸葛亮已经穷极一生,蜀国在本质上与魏国有着天地一般的差距.

笔者并不是完全认同这一种说法,今天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见解以及笔者认为刘皇叔的失败之处-大意失荆州。

刘皇叔出身贫寒,刚出场的时候是以卖草鞋为生,最后也成就一番霸业着实不易,但是要说开局比刘皇叔更差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汉太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等。

笔者私以为只是用国力强弱来分析蜀汉失败的问题的话,根本就没有必要,答案是肯定的,蜀汉孱弱。

跟随刘皇叔的人都不是愚蠢之人,蜀汉跟曹魏国力的强弱他们会看不出来吗?但是他们还是选择了追随刘皇叔,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道路。

但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把蜀汉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蜀汉国力的孱弱对于这一群“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雄,其实算不算得上是一种侮辱?

笔者私以为刘皇叔失败的原因是总体战略的失误,蜀国于221年建立,263年灭亡,经历了42年的时间。

先来看看蜀国主要将领的死亡,刘备在公元223年白帝城托孤后死亡,关羽在公元220大意失荆州后被抓后被杀,张飞于公元221年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黄忠在公元220年病逝。

马超于222年也是因病逝世,法正在公元220年病逝。我们这里也可以看出,最重要的刘备,关羽,张飞几人都是折戟在东吴手里。

蜀国几乎没有在魏国手上吃过大亏,寥寥无几的大将折戟在魏国手里。所以笔者以为蜀国的一系列动荡的根本原因就是东吴。

在诸葛亮成为刘备军师之后,刘备就以隆中对为核心思想,整体布局战略“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就是后人耳熟能详的《隆中对》。

此时的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刘备刚刚落荒而逃,力争天下三分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这时候的刘备该选哪里作为根据地呢?东吴已经历经三世,天下仅余雍凉荆益四地,天下之人都能判断出来。

所以这时候的荆州就是矛盾的中心,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主张占据荆益,同孙权交好,待天下有变,可从荆州直上国都洛阳,刘备出秦川。

攻国都的任务交给了荆州将领,从这里至少可见,荆州的重要性对于刘备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刘备入川,攻占汉中,手下第一大将关羽坐镇荆州,一切都贯彻诸葛亮的策略。

但最关键问题就是东吴,从地理位置上看,从今天湖南湖北往下,进入长江中下游平原,几乎再无险可守。

换句话说东吴随时都得防备刘备的袭击,孙权这样的人怎能容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再说说孙权此人,孙权可不是一个胸无大志之人,孙权此人颇有野心,心中也想成就一番霸业,当初曹操“代表”天子来,孙权敢反抗;

赤壁之战打跑曹操后,周瑜接受庞统建议准备攻打益州,甚至力谏孙权把刘备软禁起来除后患。所以荆州作为刘备的战略根据地,但是对孙权来说这是不可容忍的。

笔者以为当时的蜀汉没有清楚的意识到荆州对于东吴的重要性,缺少了对于东吴的防备之心,但是敏锐的曹操看到这一点,所以当曹操立刻休书一封,孙权就马上发兵。

汉中之战时,孙权一偷荆州,刘备只得割地求和。水淹七军时,孙权再偷荆州,直接改变蜀汉国运。

夷陵之战时,诸葛瑾莫名其妙的书信导致诸葛亮只能沉默。伐蜀之战中,看刘禅投降,援军变进军。

从史料上看到最多的便是蜀国派使臣与东吴交好。却几乎少有看到说防备东吴撕破联盟的布局。

刘备在东吴手上吃了大亏,失去了最大的战略地荆州,折戟了手下第一大将关羽,不可不胃说是损失惨重,彻底打乱了蜀汉的彻底布局,宣告隆中对这一核心战略思想的失败,为蜀汉日后的失败埋下了种子。

所以笔者私以为荆州之殇其实刘备失败的根本因素所在,失去了荆州这个最为战略的地盘,蜀汉其实已经翻不起太大的浪花了。

标签: 蜀国转折点大意失荆州影响

更多文章

  • 中山靖王刘胜有几个儿子(刘备说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山靖王,刘胜,刘备,儿子,之后

    中山靖王刘胜,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气。第一个原因,自然是他有120个儿子,这数量放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抓超生的重点打击对象。第二个原因,那就是他的后代里,有一位非常出色的皇帝,汉昭烈帝刘备!刘备的开场白永远是开口脆: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其实我们不能怪罪刘备,那时候认一个有名气的老祖宗十分重要。

  • 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谁的官大(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四大名臣,并称,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晚清

    所谓“晚清四大名臣”有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就是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这种说法。这四个人都是晚清时期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有功有过,对他们的评价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不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曾国藩,往前推二十年,曾国藩的形象是“剿杀太平天国起义的刽子手”,而现在曾国藩则几乎是以圣人的形象出现在网络

  • 吕蒙杀关羽回去第二天就暴毙了(三国吕蒙之死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暴毙,吕蒙杀,原因,回去,第二

    公元219年十二月,吕蒙白衣渡江,端了关羽的大本营,导致关羽兵败被杀。擒杀一代名将关羽,是吕蒙的人生巅峰,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却不料仅一个月之后,吕蒙突然发病,死在了孙权的内殿中。吕蒙之死,是非常奇怪的,在历史上也一直都有争议,传说故事都很多。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突出关羽的英雄形象,写了

  • 吕雉为什么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历史上吕太后和戚夫人因果)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戚夫人,因果,吕太后,吕雉,人彘,历史,做成,为什么

    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究竟有多大仇多大怨,才让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下手如此狠毒?吕后在刘邦死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手段之残忍,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逝,太子刘盈继位,吕雉进位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掌握了实际大权。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吕后掌权之后,下令将刘邦生前最喜爱的妃子戚夫

  •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后最后结局(最终是谁救了明英宗)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土木堡,明英宗,结局,俘后,最后,最终

    杨善变卖家财,将明英宗从瓦剌人手中赎了回来,时候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不仅他本人官至正一品,就连他的儿子、养子、侄子也跟着沾光,先后受封的达十几人。杨善官居高位,趁机大肆收敛钱财,英宗也不管不问,直到杨善以75岁高龄病逝,未有一句责备之语。明英宗朱祁镇不懂治国理政,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这一点无可辩驳,但英

  • 武则天的墓到底有没有人盗过(为什么不敢盗武则天的墓)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盗武,武则天,到底,为什么

    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埋葬了两位皇帝的陵墓。尽管至今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但唐高宗和武则天依然安然沉睡在陵墓之中,没有受到任何打扰,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没有被盗掘的陵墓。相传高宗继位之后,就派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和太史令李淳风去选墓地。两人一路查看,当来到距离长安七十多公里的梁山时,李淳风大为惊叹,认为此山

  •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什么意思(三国的法正厉害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法正,意思,厉害,什么

    法正是三国时期刘备的重要谋士之一,名声只在诸葛亮和庞统之下。但如果说法正不死,便无三国,就实在太过分了。从历史上看,法正多奇谋,但在治国理政方面并无所长。之所以会出现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主要是因为法正深得刘备信任。如果法正不死,肯定就能劝阻刘备伐吴,也就不会有之后的猇亭之败,三国鼎立之势也就不

  • 刘备和诸葛亮一定置刘封于死地(刘封被赐死的悲惨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封,死地,诸葛亮,刘备,结局,悲惨,一定

    诸葛亮劝刘备赐死刘封,可能是他一生中唯一的黑点,但之所以诸葛亮这样做,也是为了刘家江山的缘故。刘封之死,不在于他是不是要造反,而是在于他可能会造反,也就是说刘封造反这件事,将来可能会发生。那么,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是否和刘禅竞争皇位继承权的资格?对刘禅的皇位到底有无威胁呢?下面我结合史料,给大家分析

  • 魏延谋反是不是诸葛亮害的(诸葛亮为什么料定魏延会反)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料定,魏延会,魏延谋,诸葛亮害,为什么

    魏延不是诸葛亮逼反的,而是死在了杨仪的手中,这事我早就想说道说道了。看《三国演义》的人,往往把魏延当成一个坏人,认为此人脑后有反骨,刚投降刘备的时候就让诸葛亮看了出来,要杀他,被刘备拦了下来。诸葛亮死后,魏延想造反,结果诸葛亮留下锦囊妙计,让马岱从背后斩杀了魏延。其实,历史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魏延本

  • 李世民杀光侄子放过侄女了吗(历史上李世民杀了几个侄儿)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世民,杀光,侄女,侄子,侄儿,历史,放过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不仅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还将两人的10个儿子全部杀掉,但却放过了他们的11个女儿。那么事件的真相真的像大家看到的那样吗?绝对不是。我们今天来看唐朝的玄武门之变,总是将其定性为一场兵变,发起者是李世民,受害者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结果是李渊被迫改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在不久之后禅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