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明朝皇后胡善祥为什么被废(历史上胡善祥是谁的皇后)

明朝皇后胡善祥为什么被废(历史上胡善祥是谁的皇后)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529 更新时间:2023/12/27 1:53:39

胡善祥被废,无论是宣宗朱瞻基,还是张太后,还是朝中大臣们,甚至包括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她是受了委屈的,所以都很同情她,宣宗晚年也以“少年事”表示后悔。

明成祖朱棣朱高炽定为接班人,其中有一大半的原因是看中了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所以他对这位皇太孙格外上心,甚至精心为其挑选了个媳妇。

永乐十五年,朱棣下旨为刚满十八岁的朱瞻基选妃,胡善祥以贤名被选为正妃。但是,朱瞻基并不爱她,他爱的是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孙氏,可是在朱棣的圣旨之下,孙氏只能被封为嫔。这件事朱棣不知道,但朱高炽知道,所以当朱高炽继位为仁宗后,特地下旨允许孙氏穿戴妃的服饰。

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朱瞻基继位,是为宣宗。宣宗继位后,按照惯例册封胡善祥为皇后,孙氏为贵妃。通常来说,皇后受封时有金册金宝,而贵妃就只有金宝了。但因为宣宗太爱孙贵妃了,所以也给孙贵妃发了金册,这事张太后知道,也是同意了的。并且从此之后,皇后和贵妃都有金册金宝,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无论是做皇太孙时,还是做皇太子时,还是当了皇帝以后,宣宗自始至终都是喜欢孙贵妃,而对胡善祥没什么感觉,两人之间始终不来电。

宣德二年,孙贵妃为宣宗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这也是宣宗的第一个儿子。因此,宣宗更加宠爱孙贵妃,动起了扶孙贵妃为皇后的念头。当然,也可能是孙贵妃夜夜给宣宗吹枕边风所致,但史书上没这么写,似乎这是宣宗自愿的。

不过,废后在古代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废掉皇后,放在普通人家叫作休妻,按照古代法律和传统规定,只要正妻不犯“七出”之条,丈夫是不能主动休妻的。皇后是一国之母,母仪天下,更不能随便废掉。宣宗想要废掉皇后胡善祥,必须得有一个过得去的理由才行。

可偏偏胡善祥虽然和宣宗感情淡薄,但天性贞一,举止庄重,不仅没有什么过错,而且还颇有贤名。这就让宣宗很为难了,想给胡善祥挑点错出来都找不到。想来想去,宣宗勉强找了一个理由:皇后无子。

在宣宗继位之前,胡善祥为他生下了两个女儿,但却没生下儿子。而孙贵妃在不久之前,刚刚给他生了个儿子。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也是“七出”之一,这个理由似乎说得过去了。

于是,宣宗找来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这帮大臣,讨论废后的事情。宣宗说,“我都三十了,一直没有儿子,如今孙贵妃生下了儿子,母凭子贵,自古如此,那么皇后该怎么办呢?”

众大臣面面相觑,皇帝这是要废后啊,可没听说胡皇后有什么过失啊,于是大家都默不作声。宣宗一看大家不说话,这摆明了是不同意啊,只好点名提问。

宣宗先列举了皇后的一两个小的过错,然后提问杨荣,杨荣比较圆滑,说道“可以废后。”

宣宗又问蹇义,“以前有废后这样的事情吗?”蹇义回答说,“宋朝的时候,仁宗曾废郭后为仙妃。”

宣宗看势头不错,又提问杨士奇,杨士奇比较重伦理,说道,“我侍奉皇帝和皇后,就像侍奉我的父母一样,做儿子的怎么能讨论废掉自己母亲的事呢?”

随后,杨荣和杨士奇就吵了起来,其他人见状,就和稀泥,“这种大事,必须得群议才行。”

杨士奇还不服,说道,“宋仁宗废后,当时的大臣们就骂,史书上一直骂到现在。”

宣宗看再讨论下去,非打起来不可,于是宣布散会。散会后,大臣们又讨论了一阵,认为宣宗想要废后的想法很坚决,恐怕很难阻止,但胡皇后又没有什么过错,不能轻易废掉。

眼看废后的方案无法通过,宣宗也是相当苦恼,又不敢真的把这件事拿到朝堂上去讨论,到时候不同意的官员只怕真的要拼死上谏,更下不来台。

不过宣宗也是真的聪明,他很快就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就是命令胡皇后主动辞去皇后之位。前文我们说过,胡善祥是一个很恭顺的女子,当她知道宣宗的意思后,并没有反抗,更没有大闹一场,而是按照宣宗的意思,上表请辞。

孙贵妃还假装推辞了一番,说什么“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当然这只是做戏给大臣们看的,最终她还是如愿当上了皇后,这就是明史上有名的孙太后。

胡善祥被废之后,也没有出宫,而是留在了宫中,出家为道士,道号“静慈仙师”。其实,对胡善祥来说,结束了和宣宗的无爱婚姻,在精神上未必不是一种解脱,但在名声上,她再也不是一朝皇后了,地位当然也急剧下降。

不过,宣宗的母亲张太后对其中的缘由一清二楚,她很怜悯胡善祥,经常召胡善祥到清宁宫陪她居住,内廷朝宴时,也让胡善祥位居孙皇后之上。这主要是体现了她的一个态度,有她这个当朝太后撑腰,无论是嫔妃们,还是宫女太监,恐怕没人敢欺负胡善祥。就连孙皇后在表面上,也得对孙贵妃客客气气,纵有不满,也毫无办法。

宣宗晚年时,谈及废后之事也颇感后悔,他不无遗憾地对身边近臣说道:“这些都是朕年少轻狂时才会干出的事情。”

宣宗在位十年,死后由儿子朱祁镇继位,孙皇后也成了皇太后,但她还是不敢欺负胡善祥,因为张太后还活着,是太皇太后。正统七年,张太后病逝,胡善祥在宫中唯一可以依靠的大树倒了,胡善祥非常难过,大哭一场,一个月后也去世了。

综上所述,胡善祥被废,纯粹是宣宗宠爱孙贵妃所致,她本身是没有什么过错的,这一点所有的人都知道。因此,无论是张太后,还是朝中的大臣们,甚至天下的老百姓们,都非常同情她。宣宗虽然不爱胡善祥,可他对胡善祥总是有那么一丝愧疚之情的。唯一对胡善祥有敌意的,可能只有孙贵妃吧,但在张太后的保护下,她也不能把胡善祥怎么样。

我倒是觉得,胡善祥被废,成为“静慈仙师”,虽然地位下降了很多,但从此就再也不用再刻意维持和宣宗的无爱婚姻,不用端着国母的架子劳心劳神,能够逍遥自在的享受生活,对她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标签: 胡善祥皇后历史明朝为什么

更多文章

  • 失荆州是蜀国的转折点吗(大意失荆州对蜀国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蜀国,转折点,大意失荆州,影响

    三国中忠肝义胆的刘皇叔是笔者最为喜欢的英雄人物之一,世人普遍认为刘皇叔最后失败的原因是自身国力孱弱,手下的将领特别是诸葛亮已经穷极一生,蜀国在本质上与魏国有着天地一般的差距.笔者并不是完全认同这一种说法,今天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见解以及笔者认为刘皇叔的失败之处-大意失荆州。刘皇叔出身贫寒,刚出场的时候

  • 中山靖王刘胜有几个儿子(刘备说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山靖王,刘胜,刘备,儿子,之后

    中山靖王刘胜,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气。第一个原因,自然是他有120个儿子,这数量放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抓超生的重点打击对象。第二个原因,那就是他的后代里,有一位非常出色的皇帝,汉昭烈帝刘备!刘备的开场白永远是开口脆: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其实我们不能怪罪刘备,那时候认一个有名气的老祖宗十分重要。

  • 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谁的官大(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四大名臣,并称,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晚清

    所谓“晚清四大名臣”有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就是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这种说法。这四个人都是晚清时期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有功有过,对他们的评价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不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曾国藩,往前推二十年,曾国藩的形象是“剿杀太平天国起义的刽子手”,而现在曾国藩则几乎是以圣人的形象出现在网络

  • 吕蒙杀关羽回去第二天就暴毙了(三国吕蒙之死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暴毙,吕蒙杀,原因,回去,第二

    公元219年十二月,吕蒙白衣渡江,端了关羽的大本营,导致关羽兵败被杀。擒杀一代名将关羽,是吕蒙的人生巅峰,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却不料仅一个月之后,吕蒙突然发病,死在了孙权的内殿中。吕蒙之死,是非常奇怪的,在历史上也一直都有争议,传说故事都很多。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突出关羽的英雄形象,写了

  • 吕雉为什么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历史上吕太后和戚夫人因果)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戚夫人,因果,吕太后,吕雉,人彘,历史,做成,为什么

    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究竟有多大仇多大怨,才让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下手如此狠毒?吕后在刘邦死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手段之残忍,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逝,太子刘盈继位,吕雉进位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掌握了实际大权。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吕后掌权之后,下令将刘邦生前最喜爱的妃子戚夫

  •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后最后结局(最终是谁救了明英宗)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土木堡,明英宗,结局,俘后,最后,最终

    杨善变卖家财,将明英宗从瓦剌人手中赎了回来,时候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不仅他本人官至正一品,就连他的儿子、养子、侄子也跟着沾光,先后受封的达十几人。杨善官居高位,趁机大肆收敛钱财,英宗也不管不问,直到杨善以75岁高龄病逝,未有一句责备之语。明英宗朱祁镇不懂治国理政,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这一点无可辩驳,但英

  • 武则天的墓到底有没有人盗过(为什么不敢盗武则天的墓)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盗武,武则天,到底,为什么

    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埋葬了两位皇帝的陵墓。尽管至今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但唐高宗和武则天依然安然沉睡在陵墓之中,没有受到任何打扰,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没有被盗掘的陵墓。相传高宗继位之后,就派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和太史令李淳风去选墓地。两人一路查看,当来到距离长安七十多公里的梁山时,李淳风大为惊叹,认为此山

  •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什么意思(三国的法正厉害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法正,意思,厉害,什么

    法正是三国时期刘备的重要谋士之一,名声只在诸葛亮和庞统之下。但如果说法正不死,便无三国,就实在太过分了。从历史上看,法正多奇谋,但在治国理政方面并无所长。之所以会出现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主要是因为法正深得刘备信任。如果法正不死,肯定就能劝阻刘备伐吴,也就不会有之后的猇亭之败,三国鼎立之势也就不

  • 刘备和诸葛亮一定置刘封于死地(刘封被赐死的悲惨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封,死地,诸葛亮,刘备,结局,悲惨,一定

    诸葛亮劝刘备赐死刘封,可能是他一生中唯一的黑点,但之所以诸葛亮这样做,也是为了刘家江山的缘故。刘封之死,不在于他是不是要造反,而是在于他可能会造反,也就是说刘封造反这件事,将来可能会发生。那么,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是否和刘禅竞争皇位继承权的资格?对刘禅的皇位到底有无威胁呢?下面我结合史料,给大家分析

  • 魏延谋反是不是诸葛亮害的(诸葛亮为什么料定魏延会反)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料定,魏延会,魏延谋,诸葛亮害,为什么

    魏延不是诸葛亮逼反的,而是死在了杨仪的手中,这事我早就想说道说道了。看《三国演义》的人,往往把魏延当成一个坏人,认为此人脑后有反骨,刚投降刘备的时候就让诸葛亮看了出来,要杀他,被刘备拦了下来。诸葛亮死后,魏延想造反,结果诸葛亮留下锦囊妙计,让马岱从背后斩杀了魏延。其实,历史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魏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