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如何辩证对待古代中外各种生态思想的积极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如何辩证对待古代中外各种生态思想的积极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038 更新时间:2024/2/10 14:02:01

摘要

学术界一般将传统思想化理解为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传统儒道佛思想文化。实际上,传统思想文化还应包括传统社会政治法律思想及制度,以及传统民俗文化两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中,民俗文化是基石,是先于社会政治法律思想及制度形成的,而儒道佛哲学层面的许多内容则是社会政治法律思想进一步升华的产物。本文所说的传统生态思想文化是由这三个层面构成的统一整体。学术界有将传统生态思想文化区分为“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观点:“人类学与社会学界将这些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传统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文化典籍中所表现的、社会上层知识精英所奉行的文化传统,称为‘大传统’;另一类是在社会下层流行的、为广大普通民众所奉行的文化传统,称为‘小传统’。”大体而言,儒道佛哲学思想、传统社会政治法律思想及制度属于“大传统”,传统民俗文化属于“小传统”。

咨询记录回答于

辩证对待古代中外各种生态思想的积极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学术界一般将传统思想文化理解为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传统儒道佛思想文化。实际上,传统思想文化还应包括传统社会政治法律思想及制度,以及传统民俗文化两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中,民俗文化是基石,是先于社会政治法律思想及制度形成的,而儒道佛哲学层面的许多内容则是社会政治法律思想进一步升华的产物。本文所说的传统生态思想文化是由这三个层面构成的统一整体。学术界有将传统生态思想文化区分为“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观点:“人类学与社会学界将这些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传统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文化典籍中所表现的、社会上层和知识精英所奉行的文化传统,称为‘大传统’;另一类是在社会下层流行的、为广大普通民众所奉行的文化传统,称为‘小传统’。”大体而言,儒道佛哲学思想、传统社会政治法律思想及制度属于“大传统”,传统民俗文化属于“小传统”。

一)和谐共生的顺应生态思想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自然为人类提供基础的生活物质条件,人能动地改造自然,人离不开自然,自然不能缺少生物的存在。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为了能适应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进化自己;自然在为人提供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人在做出破坏环境的事时,大自然总会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儒家认为自然为人提供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对于人的生存是非重要的。虽然人选择适宜自己生存的生活环境,并对自然环境有反作用,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生活。儒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顺应自然地发展,以便人类自身更好地发展。

(二)仁民爱物的保护生态思想儒家认为人在世间万物中处于主体地位,但不能自私自利,而是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处于主体地位。人有仁爱之心,用人类的仁爱之心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一思想就是指人先爱自己的亲人,再将这种爱扩散到周围的人,最终体现在对世间万物的热爱上。人和自然具有内在联系性,在自然受到灾害时,人也会受到伤害。所以人在与自然相处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在对待世间万物时用人类的仁爱之心使天下归仁。儒家认同在以人为主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类的仁爱之心,保护自然,和自然共同发展,这体现了儒家仁民爱物的保护生态的思想。

(三)取物有节的尊重生态思想取物有节是指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能对生态贪婪无度,应在自然可调节的范围内,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这体现了儒家取物有节的尊重生态的思想。人的发展受自然的制约,一年有四个季节的变换,更细分为二十四节气,每种生物都是按照自己的生存规律存在,人的生活也受节气的影响。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孔子的“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体现了依时节砍伐树木的思想,孟子的“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体现尊重万物、节气的思想。这些思想告诫统治者要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资料,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才会巩固。同时,也体现出人要和自然和平相处,就要尊重自然规律,做到取物有节。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急!运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说明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谢谢!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简单的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无论哪一次历史变革,无论哪一次革命,都是人民的力量成就的。从哲学的角度讲,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根据客观规律改造世界。因此,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国情,也是中国政府结合当前国际形势提出的最有力的治国良策。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民群众当家

  • 在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以人为本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人”即“仁”也。仁爱以待人。“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

  • 生态哲学的原理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生态哲学就是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进行的社会哲学研究的综合。起初,生态哲学以“新唯灵论”为理论根据,它宣扬人和宇宙的精神统一性,确认自然界的和谐性和完整性。人的道德问题在生态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生命哲学”也对生态哲

  • 如何理解和评价儒家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仁。儒家,以人为本的核心也。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

  • 第一位哲学家是谁?主张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泰利斯(约前624前547)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出身于米利都的名门望族。据说他最早研究天文学,曾预言过公元前585年5月25日的一次日食。据说在政治上由于主张和波斯联盟而使伊奥尼亚免除灭顶之灾。他被认为是第一个把埃及的丈量土地的方法引入希腊的人,奠定了希腊几何学基础。

  • 在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中国出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较早是在明清时期,如李贽等人,较多体现摆脱程朱理学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但与真正的以人为本还是有差距的,中学教材称之为反正统思想。此时出现这种思想从经济上讲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从政治上是对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抵制,从思想上是对宋明理学的反思反叛。

  •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不是起源于古代中国?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以人为本最早起源于中国,二千多年前的西周便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之后儒家的“仁”政、墨家“兼爱、非攻”都含此义。其中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直接地阐述了把人或民当作根本的思想。但以人为本的思想普遍被人们接受是在16世纪的西方。众所周知,中世纪的欧洲是宗教神学统治的黑暗时期,“哲学是神学的婢

  • 生态文明思想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一种思想是否正确?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不正确。中国古代就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比如“天人合一”,“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都是从万物生长的意义上来谈天地乾坤的。孟子提出了“仁民爱物”命题。“仁民”是对人的同情仁爱,“爱物”则是爱护人之外的动物植物等。宋明时期的哲学家以“万物一体”为仁学思想的核心

  • 什么是以人为本?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

  • 唐代兴的唐代兴生态理性哲学著作提要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唐代兴《生态理性哲学导论》提要出版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哲学是对人的世界性存在的境遇性生存困境的不懈觉悟与执着追问,其基本方式是沉思,或悟性之思,或理性之思:前者开辟出诗意(悟性)智慧的中国传统;后者开创出以“经验理性→观念理性→科学理性”为历史道路的技艺(思辨)智慧之西方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