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术界一般将传统思想文化理解为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传统儒道佛思想文化。实际上,传统思想文化还应包括传统社会政治法律思想及制度,以及传统民俗文化两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中,民俗文化是基石,是先于社会政治法律思想及制度形成的,而儒道佛哲学层面的许多内容则是社会政治法律思想进一步升华的产物。本文所说的传统生态思想文化是由这三个层面构成的统一整体。学术界有将传统生态思想文化区分为“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观点:“人类学与社会学界将这些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传统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文化典籍中所表现的、社会上层和知识精英所奉行的文化传统,称为‘大传统’;另一类是在社会下层流行的、为广大普通民众所奉行的文化传统,称为‘小传统’。”大体而言,儒道佛哲学思想、传统社会政治法律思想及制度属于“大传统”,传统民俗文化属于“小传统”。
咨询记录回答于
如何辩证对待古代中外各种生态思想的积极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学术界一般将传统思想文化理解为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传统儒道佛思想文化。实际上,传统思想文化还应包括传统社会政治法律思想及制度,以及传统民俗文化两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中,民俗文化是基石,是先于社会政治法律思想及制度形成的,而儒道佛哲学层面的许多内容则是社会政治法律思想进一步升华的产物。本文所说的传统生态思想文化是由这三个层面构成的统一整体。学术界有将传统生态思想文化区分为“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观点:“人类学与社会学界将这些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传统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文化典籍中所表现的、社会上层和知识精英所奉行的文化传统,称为‘大传统’;另一类是在社会下层流行的、为广大普通民众所奉行的文化传统,称为‘小传统’。”大体而言,儒道佛哲学思想、传统社会政治法律思想及制度属于“大传统”,传统民俗文化属于“小传统”。
一)和谐共生的顺应生态思想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自然为人类提供基础的生活物质条件,人能动地改造自然,人离不开自然,自然不能缺少生物的存在。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为了能适应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进化自己;自然在为人提供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人在做出破坏环境的事时,大自然总会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儒家认为自然为人提供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对于人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人选择适宜自己生存的生活环境,并对自然环境有反作用,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生活。儒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顺应自然地发展,以便人类自身更好地发展。
(二)仁民爱物的保护生态思想儒家认为人在世间万物中处于主体地位,但不能自私自利,而是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处于主体地位。人有仁爱之心,用人类的仁爱之心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一思想就是指人先爱自己的亲人,再将这种爱扩散到周围的人,最终体现在对世间万物的热爱上。人和自然具有内在联系性,在自然受到灾害时,人也会受到伤害。所以人在与自然相处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在对待世间万物时用人类的仁爱之心使天下归仁。儒家认同在以人为主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类的仁爱之心,保护自然,和自然共同发展,这体现了儒家仁民爱物的保护生态的思想。
(三)取物有节的尊重生态思想取物有节是指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能对生态贪婪无度,应在自然可调节的范围内,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这体现了儒家取物有节的尊重生态的思想。人的发展受自然的制约,一年有四个季节的变换,更细分为二十四节气,每种生物都是按照自己的生存规律存在,人的生活也受节气的影响。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孔子的“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体现了依时节砍伐树木的思想,孟子的“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体现尊重万物、节气的思想。这些思想告诫统治者要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资料,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才会巩固。同时,也体现出人要和自然和平相处,就要尊重自然规律,做到取物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