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庸思想。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说:仲尼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并不是调和,折中。而是《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站在宇宙万物,人类社会周流中矛盾转化为和谐正气去谈的。〈二〉道德情操。《中庸》中孔子“答哀公问政”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礼是外在表现形式。如对祖先崇拜,朋友礼尚往来,有礼貌,讲理等都是外在的使你成为习惯(内在道德情操的超越)。我国经济大踏步发展。如能社会人伦回归吾族之儒家,中华大同矣!孔子的一些经典哲理: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古代中国杰出的教育家,分属于哪个学派,主要的教育思想及成就是什么?
箕子神学教育主张:率民以事神,貌、言、视、听、思孔子儒学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墨子墨家教育思想:人人都应该受教育,染丝论孟子儒学教育主张: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性善论,申孝悌、明人伦荀子儒学教育主张:人性本恶;人无师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学不可以已韩非法家教育主张:二心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董仲舒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置明师;重选举,广取士
战国时期的教育著作集中反映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学校从宫廷移到民间,教育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教师可以随处讲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有了较广泛的联系。由于各家各派相互抗衡,又相互补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这既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同时又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各家各派的大师辈出。孔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等是其中的佼佼者。(见彩图孔子杏坛讲学图、问礼老聃相传孔子曾向老聃问礼、在陈绝粮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虽绝粮,仍讲诵不衰、退修诗书孔子晚年删修《春秋》)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大贡献,还在于教育理论上的成就,尤其是儒家在教育理论上的贡献。儒家后学,总结了这一时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撰写了《学记》、《大学》、《中庸》,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学制的体系、道德教育体系、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等方面的理论,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自成体系的教育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