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你觉得商鞅是改变历史的人物吗?

你觉得商鞅是改变历史的人物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39 更新时间:2023/12/8 8:15:27

对于如长江黄河般奔流不息的历史而言,大人物与大人物之间的碰撞,开创了整条长河,长江黄河得本就也掩盖不了他们的名声,像秦孝公刘邦,刘备,他们的名字千百年后,依然为世人知晓。他们不仅开创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他们也留给后世许多辉煌。

而像他们这种正在寻找强盛道路的领导人或者奋斗者集团最高指挥官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诸多人才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高效能天才所能达到的智力高位,往往决定着国家本行动集团的成功可能性。他们在诸多人才中居于核心地位,往往能决定国家或者奋斗者集团的最终成败。

对弱势秦国、汉王、刘备集团来说,商鞅张良诸葛亮就是这样的决定性的天才人物。

商鞅、张良和诸葛亮,每一位,都是中国历史上名号响当当的大人物。他们作为重臣,为他们的王国出奇策,立基础,于秦、汉和蜀汉的繁荣功不可没。而他们的政治遗产,在后世也闪烁着光芒。

若是将他们放在一起比一比,谁对历史起到的促进作用更大呢?首先,一起了解一下他们自己他们的时代背景。

商鞅,战国时期的人物,他所在的战国时期有深远的历史背景。

武王伐纣之后,鉴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天下被分封给多个诸侯王。诸侯王们在封地各自为政,各地民风民俗不同,度量单位、器具规格也不同。这在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倒不会造成什么不便,可随着社会发展,各地沟通愈发频繁,这样的不同的社会文化,反倒成了一种交流时的阻碍。而商鞅,就在这样的社会中采取了组合拳,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车轮。

商鞅,原是卫国人,后去了魏国在原主公叔座死后,离开了魏国,寻求实现个人抱负的机会。当时的秦国,地处中华侧翼边缘,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在战国前期又被魏国等国家长期压制而持续弱势,甚至一度面临亡国危险。弱势国家会更加迫切需要生存。秦孝公接手秦国以后,为在历史烽烟中抓取到稳固的国家生存权,发布《求贤令》,吸引商鞅入仕秦国,开始推行千古闻名的商鞅变法。

统一标准,是此次商鞅改革的重要目标。此前,由于各地各国各自为政,民间的度量标准极不统一。为了方便百姓,更为了控制国家税收,商鞅在中央按照统一尺度制作了一批标准的度量工具,随后分发到各地,以此来规范度量。

不仅经济领域的度量衡要统一,文学领域和日常生活,也有需要规范的地方。今天,人们将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统称为古文,因为他们相似而又有不同。这样的书写差别,其带来的麻烦,远比繁简体字带来的麻烦还要大。而即使是在秦国内部,人们书写的文字也有差别。所以为了推动文化的发展,在当时尤其是保证政令文书的高效传达,商鞅还推行了书同文。

而在交通方面,车同轨也成了重要的改革内容。近代,中国曾出现多种铁轨标准并行的局面,使得物资流通效率大打折扣。在战国时期,国家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商鞅便对车马也进行了规范。

商鞅除了在农业领域,和其他法家学者一样劝课农桑以外,还在国家的官僚制度领域,撬动了周王朝的宗法制围城。为了调动将士的积极性,商鞅一改以往以血缘为标准的分封政策,提出军功爵制,让真正有军功的人得以向社会上层流动。

通过将士斩获的敌人头颅数来决定赏赐,这虽然血腥,但相比于原本残酷的按血缘决定社会地位的现实,这一举措实在是深得人心。而商鞅对传统血缘政治的挑战,也为后世世袭制转变为官僚制凿开了一道透光的石缝。

虽然商鞅的系列变法,对李悝等人的变法都有借鉴,但其也有着很多开创性的举措。尤其是推行国家统一标准这一条,时至今日,都依旧分外重要。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的变革成果,不仅秦国焕然一新后硬是在历史机遇闭合之前抢夺出了能够保证生存权的免死金牌,更一举奠定了秦国新型制度根基,而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国家实力。可以说,在秦国由弱转强的过程中,商鞅作为法家集大成天才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直接决定秦国是否能够改变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改变。

而张良,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汉初三杰之一,为西汉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要说张良对后世的影响,就是刘邦在他的帮助下建立了西汉政权。张良号称'谋圣',但出的计谋并不多,那种阴谋论似的计谋,比如偷梁换柱、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其实他都没出过。比较有名的也就是在项羽败局已定的时候,唱了楚歌,加速项羽得失败,出了一个成语叫四面楚歌。

张良的主要作用是他惊人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在刘邦面临抉择的时候,替他做出正确的选择。取宛城、抚民心、入关中、鸿门脱险、烧栈道、下邑划策、脚踢刘邦封韩信、阻封六国旧王室、悔约建议刘邦急攻项羽。因为张良,刘邦少走多少弯路。可以说,在整个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张良的建议十分精准,如果没有他,楚汉相争恐怕还要多打许多年。

还有其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当初支持刘邦在关中定都。长安成为西汉的都城,这给关中一带的发展带去了极大的动力,使得这片富饶之地在西汉的两百多年间得到快速发展。

此外,张良还曾为刘邦出了安抚重臣的奇策。刘邦初称帝后,先后封赏了萧何、张良等近臣,却还有大量将士并未得到封赏。那些和刘邦关系不近不远的诸将,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获得赏赐,更搞不清之后到底会获得什么赏赐,因而一片躁动,甚至有人意图推翻刘邦。

面对这个困境,张良建议刘邦先封赏自己最讨厌的人,好给诸将一个定心丸。而在刘邦给雍齿重赏之后,局面很快就平静了下来。就是通过这么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计策,张良就化解了汉初建的一场大危机。

不过相较于商鞅,张良的所作所为,大多主要作用在项羽刘邦时代,对再之后的中国社会,影响不够大。

而诸葛亮,身为蜀汉的一大支柱,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人尽皆知的智者,他对于西南地区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诸葛虽有隆中对,但从来在刘备那里没有过言出必随,他的强项在于治国、整军,修明内政,也是一个全才,他不仅是萧何,还是张良和韩信,张良的工作就没有他丰富。

为皇叔筹划三分天下之计,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使得曹操暂时无力南下。而皇叔得以喘息,皇叔从漂泊无依到立足荆土,再到全据梁益,诸葛亮的功劳无疑是最大的,对内,诸葛亮早在定川后就制订了以法治国的方针,参与《蜀科》的制定。接受先帝托孤后,又强化了法制建设,使得季汉的社会风气好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

不过很可惜,一代巨匠最后过劳而死,最后还是让曹魏得了天下。

就商鞅、张良和诸葛亮三人而言,商鞅作为先行者,有着开天辟地之功。而更难得的是,他的政策具有普适性,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像是一缸陈酿,越酿越香。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持有唯心主义对青年有什么影响?是否有不良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在哲学中有两个对子,分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今天我们国家倡导的主流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的、辩证的。虽然马哲是一种正确的哲学观,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所以,我个人认为部分青年持有一些唯心主义的观点并不是一件错事!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在给出我的理由之前,我们先来了

  • 以下成语均来源于历史故事,请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口蜜腹剑(李隆基)围魏救赵(孙膑)才高八斗(曹植)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完璧归赵(蔺相如)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

  • 哲学中的对立与统一是什么意思?哪位朋友距离解答一下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据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不同的、相互对立的,同时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哲学上讲的“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的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

  • 为什么老年人要天天看点头条?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头条很多人,下载看新闻,男女老少有,写作和视频,退休活儿减,精神支柱温,城市和乡村,花草树木亲,心情好健康,交流粉丝帮。老年人只要有点文化的都天天看头条,他们与头条结下了不解之缘,看头条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究其原因如下:一,头条内容广泛,上至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下至天文地理,还有交通运输,再

  • 你是怎样评价林则徐的?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在近代社会里,在主流价值观语境中,凡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统治的人物和行为,都要给予肯定和正面的评价,这既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论所决定的,也完全符合当时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基于清末时期官僚循吏的品位格局以及虎门销烟的表现,称林则徐是“清朝著名政治家,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民族英雄”,应属正当,该

  • 为什么西方古建筑是用石头做材料而中国古建筑用的是木材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1首先,东西方对材料认识的不同西方人对石头有特殊的爱好。西方神话中,遭遇大洪水的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中世纪的学徒之人,被看做未经雕琢之人,而学有所成之人,呗看做柱石之才,因此可以看吃,石头在西方人的观念中,处于较高地位。古代罗马建筑师,早在2000年以前,就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

  • 吴三桂叛明降清,又反清复明,如此反复无常,为何却没入《贰臣传》?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要说清吴三桂为什么没有进入到《贰臣传》中,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贰臣传》。1.经查询:《贰臣传》是乾隆时期编撰的一部官方史书传记,其中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120余人。分甲乙两编:甲编为那些明朝旧臣,但是投降后对清朝赤胆忠心,且做过许多贡献的人,比如洪承畴,祖大寿,

  • 在乐不思蜀的典故中,为什么没人认为刘禅是在装疯卖傻呢?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这是描述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问刘禅:“有没有特别思念蜀国”刘禅笑着回答说在这边好玩,不想蜀国。他回答过之后很多在场的蜀国旧臣泪流满面。1当我们从结果去推理原因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受到了影响。蜀国已经被魏国所

  • 《曾国藩传》梅寒写得怎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尽管写表层寒梅,实则道出人生种种况味!曾国藩图像大凡读过史书传记,对曾国藩其人略知一二,其评说也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在史学界,曾国藩一度成为了史上名人传记研究的文化符号。在情防控期期间,蜗居“宅”家拜读梅寒著的《曾国藩传》,别有一番滋味。掩卷之时,感触良深。据我所知,曾有唐浩明、张宏杰、萧一山、朱

  • 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这里讲的是一则三国时代诸葛亮的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袁绍、吕布、孙策、刘备等大小军阀各据一方,为争天下连年混战。诸葛亮隐居河南安阳,住茅草房一心读书,耕作,不愿求取功名。然刘备势单力薄,连输曹操,就想选材帮其成业,刘备谋士徐嫡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为刘备谋划。未几,曹操之大将夏侯率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