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有哪些比较真实的历史人物传记?

有哪些比较真实的历史人物传记?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398 更新时间:2024/2/6 6:30:18

中国古代的史书首推《二十四史》。这部书是官方认可的书,一般也是官方组织编纂的,史料比较详实,水平较高。

但由于是官方史书,也有一定的问题。比如说一般当代王朝不写当朝事,有的王朝出于制造天命所归的神话,给自己添彩,给前朝摸黑。尤其是元清两朝为前朝编的历史。但如果你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这些书都是可以看的。其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写得很不错。

这些书按照中国的惯例,人物传记一般在世家和列传部分。前者为帝王传,后者为有影响的人物传记。建议读原文,这样能更接近历史人物。

现代的人物传记看各人爱好了。我推荐一本吴晗写的《朱元璋传》,看后获益良多。

国外的我就推荐《罗马十二帝王传》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还有写拿破仑的传记都写得不错,究竟拿破仑是西方人集中研究的人物,各人写得有各人的切入点,参照的看比较有意思。我读过英、法、意、俄、前苏联、德等几个国家的。

暂时先推荐这几本,以后再说吧。

一统天下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这样说是因为刘比诸葛强么?

刘伯温辅助的朱元璋草根出身,所以他俩的人生起伏故事受众很广。

刘伯温的才能传说也很接地气。

传说马皇后给他送枣送梨,暗示他早离名利场。

传说他退休后给老朱送来一筐鱼,提示他要以柔克刚。

又传说刘伯温临死前说要吃烧饼,意喻他的《烧饼歌》内藏玄机…

总之,如果说诸葛亮多智近乎妖,那刘伯温也是神算无遗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倒是老朱文诌诌讲过,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

在刘伯温那个时代,夸耀一下他,并把他和古之智者相并论,也不算过分。

但若今人将刘伯温与诸葛亮相比,尚要说刘比诸葛强,似乎欠妥。

观历史不比论当下,更不该以成败论英雄。

诸葛亮辅刘备,于诸侯纷争中得一席地,殊为不易。蜀汉偏安一隅,丞相独力支撑,内外操持,劳苦功高。

而刘伯温在朱元璋这边,上有雄主,下有同僚,文武济济,与刘伯温同列,尚有李善长。

所以,诸葛亮助刘备三分天下,出力甚多,而刘伯温辅朱元璋一统全国,并非一人之功。

不一定,东汉未年,英雄群起,人才倍出。是个制造人才的时代。但和刘比,得细考两人历史,那是历史学家干的,我的债任是种地,所以就不清楚了。

东吴名将丁奉是如何一战斩杀张辽的?丁奉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

正史中的张辽是病死的;张辽被丁奉用箭射伤后在许昌逝世,是演义中的故事情节;丁奉一战斩杀张辽是不存在的。

在曹丕称帝之后,张辽继续守卫着合肥这个曾经让他名扬天下的地方,曹丕封为晋阳侯,对于张辽的赏赐都是多于其他将领的,因为张辽可以算是一个封疆大吏。曹丕对张辽也是非常的尊敬和爱戴,经常询问他打败孙权的战斗细节。孙权非常的害怕张辽,张辽生病的时候孙权都不敢轻举妄动,最后张辽病情加重,在江都病逝,曹丕都为张辽留下了眼泪,封张辽的谥号为刚侯,用一个“刚”字概括了张辽的一生,也算是实至名归。

后来曹丕对张辽的评价是:合肥大战,张辽和李典用八百步兵,击败了孙权的十万军队,自古以来都没有这样的战例,让东吴至今还没有士气,可以说是国家的栋梁。

张辽是在三国时期魏国的大将,在曹魏集团当中唯一一个受到后人读者尊敬和爱戴的一个魏国将领,因为张辽不仅和蜀汉的关羽是意气相投,而且是曹操身边的一个得意的将领,位居曹操的五子良将,在曹操帐下是立下了赫赫战功。要说到张辽最有名气的一场战斗就是威震逍遥津,张辽带领着李典和乐进在逍遥津这个地方设下埋伏,孙权大军过了小师桥之后,便把小师桥拆掉断了孙权的退路,要不是东吴诸将死保孙权,碧眼儿就领盒饭走人了,三国的历史就会改写。张辽在三国纷中的人气很高,笔者也算是张辽的一个小小粉丝吧。

丁奉作为吴国的大将,有记载的是四朝元老了,最早出现在周瑜帐下,赤壁之战时期经常和徐盛一起被周瑜分配作战任务。服侍了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代的东吴皇帝,孙策在世的时候丁奉是否已经在东吴为将也没有确切的记载。演义中的丁奉在三国的前期和中期都没有很大的名气,只是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出现过几次,还是周瑜手下的一个牙将。

三国后期丁奉逐渐有了名气是因为他做了很了不起的三件事情:

第一次是一箭射中张辽。刘备永安托孤之后,诸葛亮继续奉行的联吴抗曹政策,派遣邓芝到东吴联盟,两家联盟之后,曹丕就率先攻击东吴。徐盛就带着丁奉一起抵抗曹丕大军,曹丕战败之后张辽来护驾,被丁奉一箭射中张辽腰部,被赶到的徐晃救下,后来张辽因为箭伤在许都逝世。演义中张辽是因为丁奉射出的一支箭而死的,张辽威震华夏,丁奉也就算是跟着张辽这个三国明星也是出了名了。

第二次是丁奉雪中奋短兵,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因为孙权病死后孙亮继位,司马师在得知孙权死讯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起兵攻打东吴,派他弟弟司马昭为大都督,统领三路兵马,丁奉当时是带领的三千水兵去和魏军决战。当时的魏军将领胡尊根本看不起丁奉的三千水军,却不知道丁奉不安套路出牌,水军上岸去打步兵,给胡尊来了一个措手不及,魏军大败。司马昭得知胡尊兵败之后,带领其余两路分别都退兵了。

第三次是丁奉计除孙,当时的孙在吴国位居大将军,掌握着吴国的兵权,对于当时十七岁的皇帝孙亮处处压制,孙亮这个皇帝在很多事情上也是不能自作主张。孙亮走了和献帝一样的道路,安排国舅全纪设计除掉孙,不想计谋泄露,孙废了孙亮,后立孙休为吴国皇帝。孙休继位之后,孙还是一样的欺负孙休,孙休就找来了丁奉如何除掉孙。丁奉让孙休请孙吃饭,在宴席上杀了孙,看来在古代去吃饭是个很危险的事情。后来的结果就是孙过于自负,和当年的何进一样认为没人敢杀他,结果是赴宴被杀,三族被灭。

所以无论从正史还是演义的角度看,丁奉一战斩杀张辽是不存在的,正史当中并未记载张辽和丁奉交过手,虽然年轻时的张辽是个武将,但是后来做了一个封疆大吏一样的人物,不会亲自上战场吧。就哪怕从演义的角度看,张辽也是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伤及了内脏,不治身亡,未有张辽和丁奉大战的场景。正史中的张辽因病而死,也算是守住了他一世的英名,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完整的英雄形象。

那么丁奉的最终结局又是什么呢?丁奉终其一生为了吴国和北方政权从曹魏时交战到了西晋初期,见证了三国的兴衰。作为三国晚期的东吴重臣,丁奉带领着东吴军队多次和西晋的司马氏交战,互有胜负,为了东吴算是兢兢业业。只是在丁奉病逝之后,他的子孙后代并没有得到他的福萌,反而是下场很悲惨。

《三国志吴书丁奉传》:奉贵而有功,渐以骄矜,或有毁之者,皓追以前出军事,徙奉家於临川。这段话的意思是,丁奉在世的时候很高贵,而且是战功累累,慢慢的骄傲起来了,就有人开始诋毁丁奉了。当时的孙皓追究丁奉之前在军事上的失误(吴军北伐时丁奉与万商议撤兵的计划泄露了),但是那个时候丁奉已经过世了,孙皓还是用丁奉出兵阳谷没有功劳的名义,杀害了丁奉的儿子,丁奉的全家也被迁徙到了一个叫临川的地方,等于说就是被流放了。

对于丁奉的最终结局,笔者看来是比较可悲的,为东吴征战一生,服侍四代皇帝,最终虽然得了善终,但是却把灾祸留给了子孙。相比于继承了张辽爵位的儿子和孙子,丁奉的结局着实是有点凄凉。就像毛阿敏唱过的歌词一样: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担当生前事,何记身后评。所有的人和故事,最终都会汇聚在历史长河当中。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正之处欢迎评论斧正,你的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张辽威震逍遥津,丁奉雪中奋短兵,无论在正史上,还是在演义中,张辽与丁奉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想必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一代名将张辽正是死于丁奉之手,不过这毕竟是演义,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历史上的丁奉最终结局又是如何呢?

箭杀张辽在演义中,张辽确实是被吴将丁奉所杀,《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写道:

“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

时丁奉一箭射中张辽腰部,张辽虽逃得一时,然终因箭伤不治身亡,因其所中之箭乃丁奉所射,固有张辽被丁奉所杀的说法。

张辽的真正死因

演义中说得很明确,张辽之死与丁奉有着莫大的关系,不过在正史上,张辽之死却与丁奉没有半点瓜葛!

据史料记载,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张辽奉魏帝曹丕之命屯驻雍丘,不幸在此期间染病。时恰逢孙权反魏,张辽忙于军事布防,曾抱病击败了来犯的吴将吕范,然而在这期间苦于战事,伤病一直未能痊愈,故张辽的病情每况愈下,在击败吕范后不久,便于江都病逝了。

丁奉的最终结局丁奉在三国前期并没多大名气,但后来却是成为了吴国的柱国之臣!丁奉征战一生,侍奉了吴国四位君主,见证了三国的盛衰兴亡。

论丁奉之功,不亚于当年周郎,吕蒙。公元252年,魏国伐吴,东兴之战中,丁奉身先士卒,雪中奋短兵,大破了来犯的魏军。此后丁奉计除权臣孙,辅佐吴主孙休,让一度混乱的吴国得以有喘息之机。

只可惜这样一位功臣却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公元271年,丁奉逝世,然丁奉死后,吴主孙皓却因之前丁奉北伐无功而返而追究其责任,后将丁奉之子丁温杀害,其家属也被流放到了临川。

所幸这样一位忠臣义士没有被世人所忘,后人感念丁奉之功,称其为总管菩萨,封为靖天世帝君,并为其建庙立像以供奉!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有哪些小人物因为勇敢,突然间一举成名天下知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刘双是个傻乎乎的壮丁,当年如果不是哥哥逃脱的话,哪轮到他名噪一时?一九三七年冬,家有两男的刘家必须出一个壮丁,按说哥哥年满二十,轮不到刚满十五的弟弟当兵,但哥哥百般推脱,甚至以死相逼,弟弟只好顶上。部队在大别山一带转战数月,武汉失守后只好化整为零,深入敌后。刘双随班长及十来个兄弟在白雀园一带活动,负

  • 请推荐几本名人自传。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按照你的要求强烈推荐你看韦尔奇的《赢》!(全球第一CEO美国当代最成功最伟大的企业家杰克韦尔奇)和姐妹篇《赢得答案》巴菲特比尔盖茨等人都多这个书给了很高的评价!结尾贝多芬和海伦凯勒在生活中遭遇着不同的磨难,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精神--永不向命运屈服!这不仅让我敬佩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作为21世纪的一

  • 你觉得商鞅是改变历史的人物吗?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对于如长江黄河般奔流不息的历史而言,大人物与大人物之间的碰撞,开创了整条长河,长江黄河得本就也掩盖不了他们的名声,像秦孝公,刘邦,刘备,他们的名字千百年后,依然为世人知晓。他们不仅开创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他们也留给后世许多辉煌。而像他们这种正在寻找强盛道路的领导人或者奋斗者集团最高指挥官来说,人才

  • 持有唯心主义对青年有什么影响?是否有不良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在哲学中有两个对子,分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今天我们国家倡导的主流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的、辩证的。虽然马哲是一种正确的哲学观,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所以,我个人认为部分青年持有一些唯心主义的观点并不是一件错事!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在给出我的理由之前,我们先来了

  • 以下成语均来源于历史故事,请写出相关的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口蜜腹剑(李隆基)围魏救赵(孙膑)才高八斗(曹植)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完璧归赵(蔺相如)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

  • 哲学中的对立与统一是什么意思?哪位朋友距离解答一下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据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不同的、相互对立的,同时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哲学上讲的“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的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

  • 为什么老年人要天天看点头条?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头条很多人,下载看新闻,男女老少有,写作和视频,退休活儿减,精神支柱温,城市和乡村,花草树木亲,心情好健康,交流粉丝帮。老年人只要有点文化的都天天看头条,他们与头条结下了不解之缘,看头条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究其原因如下:一,头条内容广泛,上至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下至天文地理,还有交通运输,再

  • 你是怎样评价林则徐的?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在近代社会里,在主流价值观语境中,凡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统治的人物和行为,都要给予肯定和正面的评价,这既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论所决定的,也完全符合当时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基于清末时期官僚循吏的品位格局以及虎门销烟的表现,称林则徐是“清朝著名政治家,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民族英雄”,应属正当,该

  • 为什么西方古建筑是用石头做材料而中国古建筑用的是木材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1首先,东西方对材料认识的不同西方人对石头有特殊的爱好。西方神话中,遭遇大洪水的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中世纪的学徒之人,被看做未经雕琢之人,而学有所成之人,呗看做柱石之才,因此可以看吃,石头在西方人的观念中,处于较高地位。古代罗马建筑师,早在2000年以前,就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

  • 吴三桂叛明降清,又反清复明,如此反复无常,为何却没入《贰臣传》?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要说清吴三桂为什么没有进入到《贰臣传》中,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贰臣传》。1.经查询:《贰臣传》是乾隆时期编撰的一部官方史书传记,其中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120余人。分甲乙两编:甲编为那些明朝旧臣,但是投降后对清朝赤胆忠心,且做过许多贡献的人,比如洪承畴,祖大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