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在乐不思蜀的典故中,为什么没人认为刘禅是在装疯卖傻呢?

在乐不思蜀的典故中,为什么没人认为刘禅是在装疯卖傻呢?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026 更新时间:2024/1/26 1:21:55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这是描述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问刘禅:“有没有特别思念蜀国”刘禅笑着回答说在这边好玩,不想蜀国。他回答过之后很多在场的蜀国旧臣泪流满面。1当我们从结果去推理原因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受到了影响。蜀国已经被魏国所灭,蜀国旧臣都泪流满面,反而阿斗笑着说魏国让他觉得更快乐,于是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脑子有病。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这是说有卧龙凤雏两人那么就能安定天下,子初孝直两人如果有一个死亡那么汉室就难以兴起2这是说诸葛亮庞统是安定天下的大才,法正刘巴是兴盛汉室的必要。然而庞统亡于落凤坡,法正死在建安25年,两年之后刘巴亦去世,四人中只剩诸葛亮一人。诸葛亮攘外安内,呕心沥血,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直到如今我们也都记得他的伟大3诸葛亮生前早已料定身后事,为刘禅安排了费(yi)蒋琬董允三人辅政,给了刘禅充足的主政时间结合这三点来说,刘禅实际上从头到尾都很顺利,反而是他身边的大臣们耗费了无数的心血。后刘禅讲出不思念蜀国的话让所有人都感觉到心酸心凉,也许他是真的装疯卖傻,但是已经装到所有为他付出的人都伤透了心。

对比诸葛亮等人的风评和功绩,显得刘禅越发没有骨气,所以说很少有人会认为他是装疯卖傻。

成语乐不思蜀,讲的就是刘禅亡国后,被软禁在西晋时候,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蜀国,刘禅笑而答到: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听后大笑,至此不在对刘禅担心,刘禅也得善终。不得不说刘禅的回答非常高明,不管是真的傻,还是聪明,这个回答是最完美的。也许是刘禅在装疯卖傻,不过以刘禅的智商应该是傻的因素要多些,可以这样说,傻人有傻福吧!不然怎么会有扶不起的阿斗之说呢?大家说是不是这样的。

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乐不思蜀,不一定是错的做法,你觉得呢?

单纯讲“乐不思蜀”的话,刘禅做得并没有什么问题。诸葛亮称刘禅“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虽然不能说刘禅有多聪明,但是至少说明刘禅并不傻。

蜀汉亡国那一年,刘禅已经五十六岁了,并不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该玩的该乐的该享受的,刘禅自然也都享受过了,总不至于魏国的经济比蜀国强,魏国给的福利待遇比当初的一国之君也强吧?

司马昭给刘禅的封号是“安乐公”,当然是希望他能安安心心地享乐,刘禅不安心享乐,第一个保不住的就是他的命,进而受威胁的也就是他的那些汉臣、妃子等等。刘禅的安乐公做了差不多八年的时间,魏国都已经变成晋国了,皇帝也从曹奂变成了司马炎,但是安乐公刘禅依旧,是不是恰恰说明安乐公的做法没有什么问题呢?

根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刘禅的子孙在晋朝做官、封侯的达五十余人之多,其余降魏的大臣也都有所封赏。

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公泰始七年薨于洛阳。虽然作为蜀国的君主,刘禅没有能守住刘备打下的基业,这其中他自然要承担最重的职责,但是作为一个亡国之君,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成为“安乐公”,让子孙能够开枝散叶,大臣能够重新找到工作,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都应该算是正确的选择了。

想当年,曹操大军压境之际,鲁肃劝孙权之时,也是认为东吴投降曹操,自己可以当个小官,孙权则很难保住自己。所以当司马昭问刘禅“安乐公思念蜀国否?”刘禅答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不正是恰到好处么?

馆主来了,我是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月我觉得刘禅并不是一个像大家说的那样的员外家的傻儿子。

月我觉得刘禅应该是一个大智若愚的胖子,他应该是个胖子吧。

在刘禅的在位期间,蜀汉并没有内乱,照理说,刘禅这么个既懦弱又贪玩还没有什么头脑的人,在刘备死后,应该马上被取而代之才对。

但是刘禅并没有。

其实认真去看三国历史,你就会发现,后三国时代,是一个快速打破平衡且三国各自内部开始纷争消耗的时代。

照道理,蜀汉是最容易被野心家颠覆的。

但事实证明,最先颠覆的反而是能人辈出的曹氏。

有人会说,因为有诸葛亮,所以不会乱。

话不能这么所,其实诸葛亮在那时候也是陷入了政治斗争之中,最终凭借自己的强硬手腕,在蜀汉的朝堂上站稳了脚跟,并按自己的想法推进北伐。

刘禅在这时候的表现就很微妙,一方面他很尊敬这个亚父,总是毕恭毕敬,另一方面,他表现的很贪玩,不问政事,他身边的佞臣开始跋扈,与诸葛亮产生摩擦。

自始至终,刘禅都没有将自己卷进去,他对谁都和和气气,像极了一个老实人。

他不管朝政,还玩耍,却照样坐在那个位子上。

蜀汉灭亡后,他落入多疑的司马氏手中,居然还安享晚年。

这难道不是刘禅深谙生存之道吗?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做一个英明的主君,这对一个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刘禅自认为没有这样的能力,但是他的命运也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所以,他采用了一种非常妙的办法,刘禅知道什么叫顺势而为。

刘禅自己没能力,就采用无为而治的方法,让肱骨大臣分成几派,既互相牵制,又能尽力办事。

朝堂覆灭沦为阶下囚之后,刘禅又认清形势,不存复国幻想,只求一身平安。

刘禅,是一个智者,他绝不愚蠢。

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曾国藩传》梅寒写得怎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尽管写表层寒梅,实则道出人生种种况味!曾国藩图像大凡读过史书传记,对曾国藩其人略知一二,其评说也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在史学界,曾国藩一度成为了史上名人传记研究的文化符号。在情防控期期间,蜗居“宅”家拜读梅寒著的《曾国藩传》,别有一番滋味。掩卷之时,感触良深。据我所知,曾有唐浩明、张宏杰、萧一山、朱

  • 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厉害?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这里讲的是一则三国时代诸葛亮的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袁绍、吕布、孙策、刘备等大小军阀各据一方,为争天下连年混战。诸葛亮隐居河南安阳,住茅草房一心读书,耕作,不愿求取功名。然刘备势单力薄,连输曹操,就想选材帮其成业,刘备谋士徐嫡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为刘备谋划。未几,曹操之大将夏侯率十

  • 望梅止渴成语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曹操行军途中,失去了有水源的道路,士兵们都很渴,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非常丰富,又酸又甜可以解除我们的口渴。”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曹操)利用这个机会把士兵们带领到前方有水源的地方。望梅止渴是一个成语,读音是wàngméizhǐkě,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

  • 望梅止渴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曹操该成语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魏武:曹操,他的儿子曹丕代汉建立魏国后,追尊他为魏武帝。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战士们一个

  •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勇敢,战争敌凯。林则徐虎门销烟销毁的是鸦片,鸦片俗称大烟,是用罂粟汁熬制而成的麻醉毒品,吸食者极易上瘾,长期吸食能导致身体萎顿,精神颓靡。一般而言,最初几口鸦片的吸食令人不舒服,可使人头晕目眩,恶心或头痛,但随后可体验到一种伴随着疯狂幻觉的欣快感。为了达到麻木的瞑想状态,吸烟者需要纹丝不动和安静。长

  • 为什么古代的一些著名人物如孔子都出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域内?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如果仔细一看,大多数著名人物,譬如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孟子等,都是夏商的后裔,而不是周人后裔。而徐州周边,都是夏商后裔的聚集区,譬如宋国、杞国、徐夷等等。考古发现也表明,商朝的历法水平远高于西周。《尚书》里也说周武王请教箕子。《左传》里的很多史料也基本上都是来自夏商后裔的口说。这一切都说明,夏商

  • 约法三章"是谁的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约法三章”的典故来源于司马迁《史记》,是刘邦的典故。一,典故来源简说刘邦攻进秦都城咸阳,占领皇宫后,见皇宫内珠宝无数,美女如云。贪心大起,色心也大起。一个穷亭长有了这么多的钱,有了这么多任他蹂躏的女人,乐不可支。顿时把他自己为什么来到咸阳的事情忘了,一味高乐不了。大将樊哙说,“主公自爱!如此行为冷

  • 明未清初书法家王铎被人称为神笔,你喜欢他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此文系原创]悟空问我:“明未清初书法家王铎被人称为神笔,你喜欢他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你四个字:非常喜欢!我喜欢王铎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王铎对书法传统的继承执着,二是王铎对书法的创新勇气可嘉。王铎对书法传统的继承不是一般的执着,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近乎痴迷,这可以从王铎留下的大量书法作品

  • 如何评价商鞅这个历史人物?他做的对还是错?或者说他做的有什么地方不妥?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感谢邀请。妙色莲花对于:如何评价商鞅这个历史人物?他做的对还是错?或者说他做的有什么地方不妥?不做正面的回答,因为这个搜索上有完整的答案,我只提几点供大家思考,也从侧面回答这个问题。一、历史上的改革家,能称得上这个称号的人,有几个共同点。1、有抱负且积极向上的人。2、推动人类发展和干实事的人。3、被

  • 东山再起的典故及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东山再起的典故及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东山再起的典故出处】《晋书·谢安传》。【东山再起的典故释义】再起: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