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族,广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在家著书,朝廷每逢大事,就会让使者及廷尉到他家,征询他的意见,足见他仍然受到汉武帝的高度重视。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特点
纵观中国历史,法家思想家虽然排斥伦理道德,但这种思想并不占统治地位,占统治地位的是以孔孟政治思想为主体并融合其他各家学说的新儒家思想。它把政治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起来,虽不一般地反对暴力,但却更重视伦理道德,强调“为政以德”,宣传“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把三纲五常视为治国之本。伦理化的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上的社会政治思想问题
诸子百家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汉武帝独尊儒术,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伦理思想与宗法体制,儒学在宋代成为理学,原因是受佛教影响,东西文化的交流自古有之。1、西周的就是等级制度。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和君权、族权、夫权、,具有维护贵族的、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等级乐队乐舞王四面八佾诸侯三面(缺北面)六佾卿大夫俯碘啡鄢独碉扫冬激二面(缺北和东)四佾士一面(只有南面)二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