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的鼻祖,可远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大概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同步,与中国几位儒家圣人孔子、孟子和荀子同时,而且三个人皆为师承关系。
然而,西方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与中国不同。因此,西方哲学注重从人的个体的自然属性出发,更关注平等、自由、公平。中国的儒家思想代表中国人的哲学观,夏商周以降,都是以群体的社会属性为出发点,讲究德性、仁爱、和谐。由此可见,西方哲学观和中国的哲学观是有区别的。
两相比较,并不能界定孰优孰劣,只能说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过也正在产生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上,有些人比较热衷于西方哲学观,认为西方哲学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另有些人比较赞成中国的哲学观,认为中国哲学观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就当前世界格局来说,西方的哲学观处在强势的地位,但带给世界的却是动乱居多。这是因为,世界上存在明显的贫富不均,普世价值观解决不了这种社会问题。然而,如果我们承认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平等、自由、公平的价值观无疑是目标,否则就谈不上大同社会。只是我们离这个目标还太远太远。
西方哲学的产生,就是由古希腊自然哲学米利都学派在寻求事物的最终原因、事物的终极实体时,所产生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而且,由古希腊哲人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的主体,就一直在反思古希腊人化“众神”的存在,进而追问世界的本原。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及哲学思想,奠定了西方哲学思想的根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去世后,希腊文化逐渐与罗马文化相结合,在800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哲学流派。到中世纪,天主教在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占据了统治地位,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进入17~18世纪这个时期,欧洲人的思想从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了尘世的此岸。
因此,近代西方哲学的研究方向出现两个方向。一是,以寻求事物的“所以然”为目的的哲学不再追问反思“上帝”,不再寻求事物的最终原因,不再寻求事物的终极实体。正因为,西方哲学转向寻求事物的“所以然”,这就推进了西方哲学寻求对事物的感性与知性的结合,直观与思维的结合,立足于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寻求事物的概念、判断、推理演绎以及实践验证性,进而促进了“形式逻辑”为主导的各门类学科的大发展,形成以知识为主导的科学概念范畴的不同领域的学科研究。二是,西方进入19世纪,在哲学范畴,继续追问反思“本体”,继续寻求事物的最终原因。尤其是,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继承、吸收了前人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尤其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方面的哲学观进行辩证统一,并在实践中科学地总结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进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思想,代表着西方哲学思想的最高层级。
在现代,以及后现代,随着科学不断地发展,以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行为学、信息学、脑科学等为主要内容的“思维科学”在飞速发展。“思维”作为“思想”的对象,已经日益成为“科学”的领域。而且,世界的三大领域自然、社会和思维,都已经成为“科学”的对象。因此,由于科学的飞速发展和辉煌成就,以寻求事物的“所以然”为目的的哲学被赶出了知识论这一世袭的领域,使得以寻求事物的“所以然”为目的的哲学走向终结。
由于现代以寻求事物的“所以然”为目的的西方哲学观发生了转向,其“语言转向”、“存在转向”、“文化转向”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哲学思考及学说,实际上都属于人类自身的“实践论说”。所以,这些哲学观转向的学说,都避开了追问和回答宇宙本体的存在、宇宙本体的行为价值存在,使得这些哲学观转向的学说,无法解释自然的价值取向客观的行为规律的绝对依据,从而也就无法真正地解释“人的意义世界”。
那么,哲学向何处去?难道现代哲学观的转向,真的能寻求到“世界”的“思想”成为“反思”的对象吗?同时,哲学到底是什么?哲学研究的主题与目的到底是什么?这对于东西方哲学家而言是不能避开,而没有回答。
这就是说,世界哲学最终还是要回到研究“普遍性、绝对性的自然价值取向客观行为规律”和“人的意义世界”为主题,以及研究“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相统一,解决人类立命之目的之中。
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相统一的哲学思想,已经成为世界哲学论坛的组成部分,应当在世界哲学论坛上有自己的声音,回应全球性的哲学问题。一些令人普遍感到困惑的全球性哲学问题,吸引了全人类的目光,成为各国哲学家研究的共同课题。
例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国际交往越来越密切的情况下如何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消除霸权建立世界伦理?在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的情况下,如何重建价值世界或意义世界?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情况下,如何排除人们在精神上的焦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及个体之间的关系?如何从后现代的视角看待当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如何纠正科学主义的偏颇?
世界哲学之林中,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而且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道之性”与“道之生”,以及“天人合一”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中国哲学是关于宇宙万物的起源与生化,及其客观存在的普遍性和普遍行为规律,以及“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相统一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人道学说和中国哲学的“道之性”与“道之生”以及“天人合一”的学说,这两者的哲学思想进行辩证统一。将是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加自觉地植根中国土地,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以及不断提炼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相统一的哲学思想,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易于为世界所理解的,阐明真理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体系,进而才能构建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而且,只有这样才能真理性的回答宇宙本体的存在、宇宙本体的行为价值存在,以及“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相统一的关系问题。因此说,我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精神遗产,重新地开发梳理,树立理论自信,以中国哲学特有的精神风貌,挺立于世界哲学之林之中,进而担当世界的责任。
摘自《论中国哲学辩证思维》南京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