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关于”平衡”的认识,儒家”中庸说”,”道家“阴阳说”,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关于”平衡”的认识,儒家”中庸说”,”道家“阴阳说”,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689 更新时间:2024/1/24 20:42:38

中国的众家学说,归根结底一个字,那就是“易”。

为“易”?

从造字来说,上日下月,就称之为“易”。

把他分为两个字,就是阴阳。

既然事物都存在阴阳两种属性,那么事物的发展就有个协调的过程,协调的结果就会使人们得到更好的生活,这就产生了辅助阴阳发挥平衡作用的中庸。

周公为满足人们的需要,满足当时的人们穿好的衣服(穿美服),听好听的音乐的需求(听美乐),制礼造乐,所以利用主阴阳的道家主张中庸的儒家为力量统治社会,这就形成了儒教的主体框架。

为了保持阴阳的平衡,首先要预防内部的不均衡,这就产生了类似于现代警察的武士阶层,他们的理论基础构成了墨家,他们的格言就是“兼爱”、“非攻”,就是通俗说的,拿着警棒还在喊“有话好好说,有话好好说”,其实隐含的意思是,你不好好说,我就给你一棒。

为了维持阴阳的平衡,还要预防外力的干涉,这就形成了对抗外力的军队,他们的理论基础构成了兵家,他们的格言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隐含的意思就是,你如果不听话,我就给你来上一刀,砍死了可不怨我。

在兵家中又有一个非暴力流派,叫做纵横家,他们存在的使命仍然是维持阴阳平衡,使现有物质得到保全,表面上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其基础则仍然是暴力为保障。

套用一句《道德经》的话,叫做“道生“易”(一指帝),“易”生“阴阳”(二指主持祭祀的道家),“阴阳”生“中庸之道”(三指主持政务的儒家),“中庸之道”生“兼爱非攻”及“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主体的“诸子百家”(三指万物,就是指负责保障的警察和军队,“诸子百家”理论)。

而各行各业理论的核心,就是以阴阳平衡,也即中庸之道为终极目标。

古代统治者是为了消除矛盾还是平衡矛盾?

古代统治者是不可能消除主要矛盾的,因为只要封建帝王制度存在,主要矛盾就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矛盾的双方始终是存在的,只有这种社会制度内部发生激变,即发生了革命,封建制度不存在了,这个矛盾才可能消亡。

在这一矛盾中,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矛盾的激化或平衡决定于统治者,当统治者比较开明,懂得与民休养生息时,矛盾趋于缓合,社会比较稳定。但是统治者是坚决维护他们的统治的,不会白白让出他们的家国天下。就是矛盾激化,改朝换代,只是换了一批人充当统治者。制度仍有改变,矛盾依然存在,依然是主要矛盾。

还有另一个情况,就是当其它矛盾演化成为主要矛盾时,这一矛盾会惭时处于缓合,而着重于解决其它矛盾,比如外族入侵,这时民族矛盾会变为主要矛盾。

封建制度的存在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消除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只能平衡、淡化、掩,要想消除这一矛盾,必须开发民智,前赴后继地进行革命,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帝制,并有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和三座大山之间的矛盾,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奋起消灭了矛盾的另一个方面,旧制度不存在了,矛盾也就消亡了。

矛盾总是有的。比如围魏救赵;王顾左右而言他;三十五计都是为了解决矛盾。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阴阳平衡的内涵体现在哪方面?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阴阳平衡则人健康、有神;阴阳失衡人就会患病、早衰,甚则死亡。所以养生的宗旨是维系生命的阴阳平衡。(一)什么是阴阳?1.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巨著《易经》告诉我们,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太极图就是阴阳运动哲理的缩影。阳: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

  • 道德经中平衡的表述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第四章:道之动,先天法则。.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可是它的变化又从来不会对之身造成伤害。.渊兮似万物之宗。它就是万物最基础的源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

  • 哲瀚念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哲瀚zhéhàn。这两个字不是一个词语,两字的分除释义如下:一、哲解释:智慧卓越或有卓越智慧的人:~人。先~。造字本义:动词,中国古代对思想、言语进行折中以求达到平衡、和谐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二、瀚解释:广大:浩~。造字本义:名词,古代指北方的大海。亦多用为征战、武功等典故。扩展资料一、哲组词:哲理、

  • 一些学生接受国学教育,为何要穿着国学服装?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一些学生接受国学教育,让学生穿国学服装,是希望从形式上让学生具体感知中华民族的传统元素,这对促进掌握认识国学知识,提升爱国热情有一定意义。但同时,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关键还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努力学习历史上一些优秀人物的励志故事和爱国情怀。一些学生接受国学教育,为何要穿国

  • 古时候老百姓穿什么服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服饰变迁】西周冕服制度:冕服制度有着贵贱之分,有冕服、牟服、元端、深衣。基本形式都是上衣下裳,喜欢把深衣作为礼服,深衣衣裳相连,颜色是上玄下黄,上象征天,下象征地,天在未明时为玄色,地为黄色。这都体现了当时“崇拜天地”的服色观念。到战国时期,出现一种不同于“上衣下裳”的胡服。胡服上衣较通,

  • 削足适履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玫瑰][玫瑰]削足适履,在现实生活中,首先要判定他的精神是否正常。为了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只能暂把他做为正常的精神状态。削足适履,所违背的是哲学的基本常识“扬长弃短,遵重客观实际情况”。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清孰轻孰重。在眼前的情况下是毁掉脚还是抛弃鞋呢?顽固地坚持已见,只能是死路一条。人

  • 中国传统服饰的来历和特色?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周代

  • 哪些成语蕴含了古人的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沧海桑田”成语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沧海桑田”本是地球地壳运动的一种自然现象,意思是说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也会变成海洋。后来人们把它比喻为人世间事物变化大,或者变化快。它告诉我们,万物皆运动,我们惟有脚踏实地,摆脱“惰性”,紧跟时代步伐,保持一

  • 唐朝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服饰是一个时代特征、一个社会风气的反映。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富庶,风气开放,对于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服饰奇异缤纷、华彩昭彰。其中最为惹人注目的就是女子的服饰。唐代女子的服饰色泽华美,款式新颖,服装面料具有薄、露、轻、透的特点。襦裙是唐代女子的主要服饰,即上襦下裙,常配以“袖长只

  • 你认为什么服饰更能够代表中国的历史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人都在谈崛起,崛起的要素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崛起只是虚妄的。政府也在说建立文化自信。试问,自信的依据是什么?三坟五典读通了,如果不在节假日庆典上穿着代表主体民族汉族的服装,就不会自信。人靠衣裳,马靠鞍。礼仪法服,庄重之美。屈原《九章》,祭祀之中,文化继存。现在的葬礼服饰实在太混乱不堪,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