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众家学说,归根结底一个字,那就是“易”。
何为“易”?
从造字来说,上日下月,就称之为“易”。
把他分为两个字,就是阴阳。
既然事物都存在阴阳两种属性,那么事物的发展就有个协调的过程,协调的结果就会使人们得到更好的生活,这就产生了辅助阴阳发挥平衡作用的中庸。
周公为满足人们的需要,满足当时的人们穿好的衣服(穿美服),听好听的音乐的需求(听美乐),制礼造乐,所以利用主张阴阳的道家和主张中庸的儒家为力量统治社会,这就形成了儒教的主体框架。
为了保持阴阳的平衡,首先要预防内部的不均衡,这就产生了类似于现代警察的武士阶层,他们的理论基础构成了墨家,他们的格言就是“兼爱”、“非攻”,就是通俗说的,拿着警棒还在喊“有话好好说,有话好好说”,其实隐含的意思是,你不好好说,我就给你一棒。
为了维持阴阳的平衡,还要预防外力的干涉,这就形成了对抗外力的军队,他们的理论基础构成了兵家,他们的格言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隐含的意思就是,你如果不听话,我就给你来上一刀,砍死了可不怨我。
在兵家中又有一个非暴力流派,叫做纵横家,他们存在的使命仍然是维持阴阳平衡,使现有物质得到保全,表面上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其基础则仍然是暴力为保障。
套用一句《道德经》的话,叫做“道生“易”(一指帝王),“易”生“阴阳”(二指主持祭祀的道家),“阴阳”生“中庸之道”(三指主持政务的儒家),“中庸之道”生“兼爱非攻”及“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主体的“诸子百家”(三指万物,就是指负责保障的警察和军队,“诸子百家”理论)。
而各行各业理论的核心,就是以阴阳平衡,也即中庸之道为终极目标。
古代统治者是为了消除矛盾还是平衡矛盾?
古代统治者是不可能消除主要矛盾的,因为只要封建帝王制度存在,主要矛盾就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矛盾的双方始终是存在的,只有这种社会制度内部发生激变,即发生了革命,封建制度不存在了,这个矛盾才可能消亡。
在这一矛盾中,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矛盾的激化或平衡决定于统治者,当统治者比较开明,懂得与民休养生息时,矛盾趋于缓合,社会比较稳定。但是统治者是坚决维护他们的统治的,不会白白让出他们的家国天下。就是矛盾激化,改朝换代,只是换了一批人充当统治者。制度仍有改变,矛盾依然存在,依然是主要矛盾。
还有另一个情况,就是当其它矛盾演化成为主要矛盾时,这一矛盾会惭时处于缓合,而着重于解决其它矛盾,比如外族入侵,这时民族矛盾会变为主要矛盾。
封建制度的存在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消除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只能平衡、淡化、掩,要想消除这一矛盾,必须开发民智,前赴后继地进行革命,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帝制,并有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和三座大山之间的矛盾,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奋起消灭了矛盾的另一个方面,旧制度不存在了,矛盾也就消亡了。
矛盾总是有的。比如围魏救赵;王顾左右而言他;三十五计都是为了解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