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一些学生接受国学教育,为何要穿着国学服装?

一些学生接受国学教育,为何要穿着国学服装?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22 更新时间:2024/1/24 20:42:44

一些学生接受国学教育,让学生穿国学服装,是希望从形式上让学生具体感知中华民族的传统元素,这对促进掌握认识国学知识,提升爱国热情有一定意义。

但同时,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关键还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化传统,努力学习历史上一些优秀人物的励志故事爱国情怀。

一些学生接受国学教育,为要穿国学服装。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有一定的深度,一个问题真正的深度就是能够把人们认为习以为的事情,看做不平常,从而发出疑问,这种问题往往直扣本质性的东西。即使回答者对于这个问题再熟悉,都会有那么一段时间的缓冲和延迟。正如我,看到悟空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竟然有那么一段呆萌。

我家小女不才,从三岁多一点我就把她送到了国学堂学习国学,虽然没有的国学的真传,但这些年也断断续续没有间断,我们这个国家有无与伦比的五千年的历史,有灿烂的文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本,必须让孩子继承,而不是硬生生地切断。孩子在国学堂穿着汉服,也就是题主所说的国学服装。春天穿着白色蓝边的纯棉布汉服,冬天的时候穿着红色黑边的汉服,显得精神抖擞,温文尔雅,古典的气息扑面而来,他们在一块读书的时候,书声琅琅,衣袂飘飘,那就是我印象中读书的样子。他们在一块游戏的时候,蹦蹦跳跳,天真浪漫的笑容,让我想起袁枚的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林樾。他们就是那个从小读的古诗中的孩子吧。

但至于说,为什么他们要穿汉服,从来没有考虑过,所以,当看着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还是沉思了一段时间。

尽管,我有自己的答案,但我还是问了问我的朋友,他是国学堂的校长,开班有两家国学培训机构一家国学幼儿园。沉溺于国学,我也想知道,他让孩子们穿汉服的初衷。

当我问他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也有一段时间的缓冲,然后用语音说了几条:

1.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服饰,我们汉族也应该有自己的服饰,汉服就是汉族人的服饰,穿上它无可厚非。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除汉族以外,每个每组都有自己标志性的服饰,从服饰上来看就知道是那个民族的,蒙古族的长袍、哈达。回族的白帽,布依族的刺绣和头饰,藏族的长袍和腰刀,但我们汉族却没有明显的服饰,汉服就是汉族的服装,穿着它无可厚非,不论是学国学还是不学国学,都不应该忘了我们的民族的服装。

2.穿着汉服学国学更有韵味和氛围。学习是需要一定的氛围和环境的,为孩子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国学的氛围,努力营造一种学习优质环境,这是必要的。不能否认,统一服装,是可以营造这种氛围的,正如统一的服装和整齐的步伐可以使集体意识增强,具有身份的认同感,提高战斗力。让学国学的孩子统一服装会显的更有国学的韵味,营造一种学国学的氛围。

最后校长强调,穿汉服在学堂上课,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可穿可不穿,并没有硬性的规定。这位校长也说,尊重孩子的选择,可以穿也可以穿也可以不穿。并没有影响的规定,国学的学习绝对不是让孩子必须具有服从意识,逆来顺受。而是想从小就让他们接受国学的濡养,学习国学当中的精髓,毕竟那是传承了几千年的经过了无数前人的经验和教训而得出来的。多学一点也是有好处的。

可以这样讲,对于他的回答我是认同的,但我认为他还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并没有回答完整,旁观者清,下面我就补充一下我的看法。

1.统一服装是管理者的惯常做法。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校服,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也有自己的服装,税务制服等。甚至每一家培训机构也有自己的服装,统一服装是管理者惯常的做法,统一服装可以让孩子们更有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整体意识都可以得到增强,也便于科学规范地管理。

2.心理认同,可以让孩子们有一种价值感的认同。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一种经历,当你神情沮丧的时候,你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可以让你的情绪很快好起来。当你穿上一身运动服的时候,你不自觉地跳上几下,显得精神抖擞。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外在的服饰确实能够影响人的心理,当你穿上一生脏兮兮的乞丐服的时候,你整个人都显得不好了。

练跆拳道的孩子,穿上那身宽松的练功服总喜欢踢几下腿,仿佛自己一下子功夫增长了五成以上。待上护腕的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手劲一下子增大了不少。当穿上一身制服,你会感觉到自己就代表着正义。这就是一种价值感的认同,穿上跆拳道练功服就认可自己是一个练武的了,是一个“武林”人士了。同样,如果学国学的穿上国学的服装,那么他就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学国学的读书人。这就是价值感的认同。而这种价值感的认同会极大提高自己的学习的积极性。

3.广告效应明显。为什么各个培训机构都热衷于统一服装,并且把自己的机构的名字和电话印到衣服上,因为这些孩子穿上他们的衣服,就是一个流动的广告牌,推广他们的学校可以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学国学的孩子穿上国学服装也可以为国学起到一个宣传作用,尽管国学服装很少在上面印上文字的,但因为国学服装太过于“另类”,一眼便知,所以广告效应也很明显。当然,也不排除制造噱头的可能。

4.国学服饰真的很美,对于孩子的气质培养有一定好处。汉服之美,具有古典的唯美元素,穿着者显得温文尔雅,很多的成年人也都纷纷从民族服饰上找到穿着的灵感,设计的服装典雅而大方,这一点我就不多说了。对于孩子的气质培养也有一定的帮助。

我认为,学习国学统一服装,穿国学服装,本无可厚非,这既是管理者的一项管理措施,也是营造一种良好学习氛围的手段。但平时如果穿着,也有太多的不便,当然如果有对民族服饰有特殊的好感,不妨穿一穿,尊重每一个人的合理选择,这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但如果强制性地要求凡是学习国学的孩子,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穿汉服,则并不值得提倡,这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我是教育在线,欢迎关注!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时候老百姓穿什么服装?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服饰变迁】西周冕服制度:冕服制度有着贵贱之分,有冕服、牟服、元端、深衣。基本形式都是上衣下裳,喜欢把深衣作为礼服,深衣衣裳相连,颜色是上玄下黄,上象征天,下象征地,天在未明时为玄色,地为黄色。这都体现了当时“崇拜天地”的服色观念。到战国时期,出现一种不同于“上衣下裳”的胡服。胡服上衣较通,

  • 削足适履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玫瑰][玫瑰]削足适履,在现实生活中,首先要判定他的精神是否正常。为了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只能暂把他做为正常的精神状态。削足适履,所违背的是哲学的基本常识“扬长弃短,遵重客观实际情况”。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清孰轻孰重。在眼前的情况下是毁掉脚还是抛弃鞋呢?顽固地坚持已见,只能是死路一条。人

  • 中国传统服饰的来历和特色?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周代

  • 哪些成语蕴含了古人的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沧海桑田”成语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沧海桑田”本是地球地壳运动的一种自然现象,意思是说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也会变成海洋。后来人们把它比喻为人世间事物变化大,或者变化快。它告诉我们,万物皆运动,我们惟有脚踏实地,摆脱“惰性”,紧跟时代步伐,保持一

  • 唐朝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服饰是一个时代特征、一个社会风气的反映。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富庶,风气开放,对于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服饰奇异缤纷、华彩昭彰。其中最为惹人注目的就是女子的服饰。唐代女子的服饰色泽华美,款式新颖,服装面料具有薄、露、轻、透的特点。襦裙是唐代女子的主要服饰,即上襦下裙,常配以“袖长只

  • 你认为什么服饰更能够代表中国的历史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人都在谈崛起,崛起的要素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崛起只是虚妄的。政府也在说建立文化自信。试问,自信的依据是什么?三坟五典读通了,如果不在节假日庆典上穿着代表主体民族汉族的服装,就不会自信。人靠衣裳,马靠鞍。礼仪法服,庄重之美。屈原《九章》,祭祀之中,文化继存。现在的葬礼服饰实在太混乱不堪,这方

  • 汉字中最具内涵和魅力的两个字是哪两个?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汉字由来已久,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于中国。由此可见魅力最强悍的就是中国两个字,文字游戏规则也是中国编制的。一字多音,一音多字,天地万物,阴阳生灵,姓氏地名,花草杂木,称呼规矩,法律文书,艺术武坛,传说历史,科技演说……等等都与汉字息息相关。在中国汉字无处不在,在世界谁都知道中国,就算不了解中国历

  • 为何墉字会被甲骨文,金文概括为最神圣,最经典,最富哲理?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感谢邀请。请恕孤陋。“墉被甲骨文、金文概括为最神圣、最经典、最富哲理”,有这个说法吗?表示怀疑。那个建筑的造型,与上述的“三个最”,没啥直接关系吧?不过,“墉”的字形字义字音变化,确实很有意思。甲骨文中有“墉”,为见于“一期.前四.一一.一”、“三期.掇一.三九四”等十余版甲骨卜辞。徐中舒先生对此字

  • 有人说汉字是唯一具备数学思维和哲学思维的文字,你怎么看?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我擦!哪只“慧”眼看到的?[what][what][what][晕][泣不成声]任何语言文字都能表达万事万物、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等,各种语言文字都具备数学思维和哲学思维,也具备其他各种逻辑思维。各种语言文字表达意思方面存在差别是肯定的,表达意义、内容是否明了、简便、永恒不变,是判定语言文字是否最优

  •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怎么理解 详细点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