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在谈崛起,崛起的要素是什么?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崛起只是虚妄的。政府也在说建立文化自信。试问,自信的依据是什么?三坟五典读通了,如果不在节假日庆典上穿着代表主体民族汉族的服装,就不会自信。人靠衣裳,马靠鞍。礼仪法服,庄重之美。屈原《九章》,祭祀之中,文化继存。现在的葬礼服饰实在太混乱不堪,这方面不如东夷特征的韩国。失礼,求诸野!现在的国人首先要赞同恢复汉服礼仪,婚庆节日穿着形成传统,中华文化才会发扬。让年轻人看看中华礼仪华章之美,教习尚武精神,才是继往开来之道!
汉服对于国人的意义是什么,是一种文化,还是仅仅只是一件衣服?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
汉服不仅仅只是一件衣服。通俗易懂地说,汉服是中国古代人从头到脚,全身的穿戴和装饰。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衣裳”:中国古代”上衣为衣,下衣为裳;上衣和下衣缝在一起叫作“深衣”;短衣叫作“襦裙”。有隐形的布扣,外加束带。
所谓“首服”:是指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佩戴簪、栉、钗、华胜、步摇、金钿、珠花、额帕等首饰,戴上冠、巾、帽。
所谓“发式”和“面饰”:卢照邻说“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庾信说“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白居易说“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所谓“鞋履”:就是脚上穿的舄、履、屦、屐、靴。
所谓“配饰”:如蔽膝、披帛、袜、帔、香囊、佩剑、绶、印、笏、牙牌、革带、玉带、、腾蛇、佩黼、佩玉、佩印、佩绶、佩鱼、佩牌、佩带等饰物。
汉服最基本的结构,是用50cm左右的锦、绢、绫、罗、帛、布、棉、麻、纱剪裁成的衣服,包括领、襟、衽、衿、裾、袖、袂、带、、、袼、祛等部分。一套完整的汉服有内衣、中衣、大衣三层。
深衣或上衣是“交领右衽”,所谓交领右衽,是指衣领交叉,左边的一幅在下,右边的一幅在上,在上的衣幅斜至右腋下。
汉服讲究“宽衣大袖”。
汉服的放置物称为“衣箧”和“衣桁”。
汉服经过从黄帝以来,到周、秦、汉、唐、元、明诸朝代的演变,服饰格式大同小异。
贵族和平民的服饰的区别,主要是面料的优劣和首饰的贵重程度不同。当然,封建朝代的天子、皇后、嫔妃、高官显宦等级森严,汉服服色,格式,都必须严格区分开来。
战士和体力劳动者,衣服后摆制成燕尾样式,或着“襦裙”,以便于活动。至于战国时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穿戴的就不是汉服了。
汉服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比如“步摇”,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比如“深衣”,刘克庄《挽林焕章》“束帛徵诸老,深衣立一儒”;比如“金钿”:罗邺《旧侯家》“金钿座上歌春酒,画蜡尊前滴晓风”;比如“栉”:徐彦伯《婕妤》“巾栉不可见,枕席空馀香”;比如“香囊”:秦观《山抹微云》“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但随着满清的“剃发易服”,特别是近现代“西风东渐”和“东服西渐”,世界文化大融合,严格意义上的汉服,今天已经不是常服,只有汉人在特殊场合下穿戴,以及佛教、道教、少数民族人众穿戴。
谢谢邀请!从汉代的历史背景来看,当时士大夫阶层热冲于崇尚孝文化,从礼节,穿着打扮表法出来的形相与孝的本质有关。汉服剪裁造型也是孝的形相的一种外在表现。其形存在表明孝的质,精神存在。其形无其质亦渐隐而不现。故汉服更代表的是孝文化。现在人着汉服,明者是对孝文化的唤醒。不明其中表法作用,大部分取相对待,简单认为是礼节风俗文化的一种,忽略其中的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