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现阶段最科学的哲学思想。
但随着人们对宇宙认识的不断深化,假如有足以产生新的哲学思想的事实依据,也有可能产生新的、更高级的哲学思想。
但是,根据目前的天文科学进展,产生更高级哲学思想的可能性是非常久远、渺茫的事情。
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依然是现阶段最科学的哲学思想。
看了十七个回复,老实说,从纯哲学的角度看,都是错误的,说明回答者均不专业甚至连哲学爱好者都谈不上,因为这个问题对于哲学来说是小学级别的。
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多数的国人都把哲学当成了应用科学,所以才导致了唯物辩证法是科学观的说法,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这些观念都是从实用主义角度得到的。而真正的哲学是无用之学,是不能与现实对接的,哲学只是一种思维的方法论,而不是也不可能是行为的指引。哲学的研究的对象是虚无的万物而不是具体的实像,任何对具体物像的研究就立刻跌落进现实应用科学领域。
所以哲学是不能唯物的,因为唯物就是唯感官(因为物是感官的定义),而唯感官其实还是唯心。有人会说这是诡辩,难道你看见的石头还能是鸡蛋吗?是的,你看见的石头之所以是石头,还是因为之前有人告诉你这是石头了。你看见的红色是因为之前告诉你这是红色了,对于色盲患者,他就认为是绿色。所以所谓的唯物其实都是唯心。
事实上,在笛卡尔之后就没有哲学家再在这一点上有异议了,哲学就是唯心之学。这也才能解释为什么哲学是无用之学。
哲学领域现在已经发展出了后现代学派,开始怀疑现代哲学的逻辑根基,认为现代哲学只会把人类引向灭亡,因为现代哲学导致了哲科思维,推进了科学发展,强化了人类的种类内竞争,而过大的种内竞争将导致物种的灭绝。实际上我们已经能看到端倪了,人类手中的原子弹足以毁灭地球几十次!而这一切都归功于现代哲学的引领和推动。
所以如果有更高级的哲学的话,一定是非用智类型的哲学,接近于老子的道吧。
《道德经》、《庄子》和王阳明,三者的理念是否大致相同?你怎么看?
《道德经》,《庄子》和王阳明三者的理念是否大致相同?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说吧:
虽然《道德经》,《庄子》是客观唯心主义的道家文化思想,而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儒家文化思想。但是倡导的都是文明社会的思想理念,只是用不同文化思想来表达而已,确实是大致相同。首先来论述一下《道德经》的思想理念:《道德经》文中核心思想,一个字概括就是“道”。而道的内涵解释就是“无”。无为才自化,清静才自正。具体地说就是无为自然,无欲不争,无形自化,无动清静,无强自弱。最后达到正直的本心和本性,由此《道德经》中这个“道”就会充分显示“德”的具体体现。也就是隐含在内的就是“道”,显现出来的就是“德”,这样一来人就会在社会中自然而然的会有道德行为了。这就是《道德经》中倡导的思想理念。
其次论述一下《庄子》的思想理念:庄子在《逍遥游》一之中有句话“然丧其天下焉”说明无亡是摆脱各种缚束和依靠的唯一途径。只要做到忘掉一切,就能达到人生,自由,自在,自乐的人生境界。人生在世,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表明就是不能为物的大,小,多,少衡量,人的志气不能受物财来拘束。《庄子》追求的思想就是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人生的起点,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一切,可谓“无欲望”任其自飞。这也就是《庄子》倡导的思想理念。
最后来论述一下王阳明心学思想理念:“心即理也,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而心意之所体现,必有其物,物就是其事。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把“心”作为倡导社会中的人们,复原其心体所共同的与万物为一体的本心,通过自我道德修养就会有“良知”之心。这也说明王阳明高扬主体意识的能动性,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心外无物”的涵义。如果一个人没有心外欲望,就能把自己的主观意识能动性发挥出来,这就是王阳明的思想理念。
∴综上所述,《道德经》《庄子》和王阳明三者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理念,那就是都在共同倡导人的心中“无欲望”。心中“无欲望”才能为事成功,心中“无欲望”才能自由自在快乐生活,心中“无欲望”才能有自我道德修养,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更大的大挥。总之,《道德经》,《庄子》和王阳明的共同理念,都在倡导一个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社会,都在倡导一个以人为本自我道德修养的社会,倡导一个文明和谐社会。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让我们共同为当今的社会越来越美好作出努力。
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是儒家思想的又一个高峰,是更接近于中华文化本质的儒家思想,但阳明心学同时又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